鷓鴣天
黨懷英
雲步淩波小鳳鉤,年年星漢踏清秋。
只緣巧極稀相見,底用人間乞巧樓。
天外事,兩悠悠。
不應也作可憐愁。
開簾放入窺窗月,且盡新涼睡美休。
黨懷英詞作鑒賞
作者借誦古老的牛郎織女的傳說,表達了脫俗超凡的廣闊胸懷。
“雲步淩波”是典故。曹植在《洛神賦》中寫道“淩波微步,羅襪生塵”描繪了洛神的輕盈飄逸。作者借洛喻美,壹幅美人出行的畫卷令人註目。是仕女遊春嗎?否!“年年星漢”寫出她的出行是如和織女壹樣,壹年壹度與心上人在“七夕”相聚。“清秋”點明周圍環境之幽靜,“踏”,踐約的意思。這裏,詞人雖未正面描寫織女的美貌,但仍會令讀者意會到女子的絕世豐神,飄飄若仙的身影,對情人的脈脈深情。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傳說在我國流傳極廣,婦孺皆知。
南朝殷蕓《小說》(《月令廣義。七月令》引)中寫道:“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逸,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隨廢織糸任。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壹年壹度相會。”在漢代已經有了“鳥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使其夫婦相會的.說法(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六引《淮南子》)。周處《風土記》載:“七月七日,其夜灑枉於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祈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當會,……見者便拜而乞富乞壽,無子乞子。”七月七日在古代被視為吉祥如意的日子,在這壹天祈禱,所有願望會得到滿足,因此,婦女在夜間向織女乞巧(乞求靈巧),七夕被稱為乞巧日,七月被稱為巧月。富貴人家往往在庭院中搭結彩樓,稱為乞巧樓。詞人在第三、四句中用“只緣”“底用”對世俗之見給予了否定。他認為:織女與牛郎壹年壹度才得相見,根源是她的“巧極”。
即因為心靈手巧織出了錦鍛才嫁給了牛郎,結婚後‘廢織’才造成分居的痛苦局面。因此,人間的婦女們何必向織女去乞“巧”呢?更沒必要勞民傷財地建樓搭棚乞求了。“天外事,兩悠悠,不應也作可憐愁”,抒寫了詞人的感概、是繼“只緣”“底用”之後的進壹步表述。“悠悠”是個多義詞,在此作“遙遠”解。“兩悠悠”承上片末句的“人間”連下片的首句中的“天外”詞人明確地指出人間天上悠悠遠隔,織女之巧,人間的必乞取;對天外的織女牛郎雙星的“稀相見”更沒必要同情和為他們憂愁。接下來作者直抒胸懷:天上雙星長相思、難相聚,雖淒涼寂寞但天外人間兩悠悠,與我們有什麽關系?我們又怎麽管得了呢?我且拉開窗簾盡情賞月,享受新秋涼爽睡美之樂吧。“開簾放入窺窗月”句化用了蘇軾《洞仙歌》中“綞簾開,壹點明月窺人”。詞貴創意。詞人“開簾”“放入”均寫出其主動積極,此時情真呼之欲出,平添許多情致。況周頤《蕙風詞話》評價本詞末兩句說:“瀟灑疏俊極矣。尤妙在上句”窺窗“二字。窺窗之月,先已有情。用此二字,便曲折而意多。意之曲折,由字裏生出,不同矯揉鉤致,石墮尖纖之失。”非常中肯。
在寫作上,作者繪景抒情極具匠心。古人形容女子之美常常用螓首蛾眉、齒如編貝等詞語直指容顏。本詞卻僅以“雲步”、“鳳鉤”寫織女的步履輕盈,纖足弱小,正是從側面烘托,別具只眼。本詞的另壹特點是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詞人在觀察、體驗和攝取周圍景物時,是以其獨特視角,深懷情感進行的。以景寓情,融情入景,有機結合,渾然壹體,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開簾放入窺窗月,且盡新涼睡美休”二句充分體現了這壹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