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葉朗先生
徐碧輝
編者按:隨著新世紀到來,美學界的同仁都在思考壹些問題:在新的世紀,中國的美學之路應該如何走,新世紀美學應該如何定位,對過去的世紀的美學應該怎樣去把握。日前,本刊記者應該《哲學動態》編輯部之邀,帶著這些問題走訪了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葉朗先生。征得葉先生同意,我們在這裏發表該訪談的部分內容,希望引起讀者的進壹步思考。題目為編者所加。
徐碧輝:20世紀已經過去了,無論從政治還是從學術上說,它都可以成為壹個單元。那麽,在您看來,20世紀在美學方面的成就與不足是什麽?我們怎樣根據對它的經驗教訓的總結來發展21世紀的美學?
葉 朗:我的初步想法是,20世紀基本上是這樣壹個進程:在引進西方文化的同時進行中西文化的溝通。20世紀的中國美學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壹個階段是以王國維為代表的美學,第二個階段是朱光潛、宗白華那壹代人所代表的美學;第三個階段是改革開放以後。整個過程是壹個往前推進的過程。21世紀我們應該繼續推進這個進程。
中國的美學從近代以後,王國維、梁啟超、蔡元培、朱光潛等人,有壹個***同的傾向,那就是力求把中西方美學加以融合。他們這麽做,也公開作過這方面的宣言。如宗白華就說過:"將來世界的文化必定是融合兩種文化的優點而加之新創造的。"這是70年前說過的話。宗先生還說,這個事情中國人來做最合適。因為中國的文字非常難,西方學者要把握中國文化很困難。因此,在這件事情上,中國學者是可以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的。王國維也說過這樣的話,而且他們也在做。如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紅樓夢評論》等著作都是用西方的學術觀點來解釋中國的文學。朱光潛的《詩論》,是用西方的美學理論來解釋中國的詩歌。實際上朱光潛、宗白華比王國維已經進了壹步。王國維、朱光潛等人都有壹個特點,壹方面研究中國,壹方面介紹西方。50年代從蘇聯引進了馬克思主義美學。這個問題也有兩方面。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對我們當然是重要的。但具體到美學,當時從蘇聯引進的東西都還值得討論。它們可以用來參考,但不能僵化。當時壹個負面效應是把過去老壹代學者所做的工作都否定了。從王國維到朱光潛,他們所做的中西融合的努力被中斷了。改革開放以後這個傳統才被接續了起來。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優秀的東西,但從理論上研究不夠。
徐碧輝:您能否具體談壹下這方面的觀點?中國傳統美學在世界美學史上的確獨樹壹幟,以它獨特的方式對世界文化做出了貢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當今這個世界上,西方話語無論從語言上、思維方式上都占有絕對優勢。中國美學作為壹種建立在農業社會經濟基礎之上,以中國傳統的天人合壹哲學為基礎的對美和藝術的理解,它跟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之上、以主客二分為哲學基礎和前提的現代知識論學科的美學對審美和藝術是兩種不同的理解和把握方式。那麽,對中國美學進行現代化改造的可能性在哪裏?在這樣壹個時代背景下,怎樣繼承中國傳統的優秀美學呢?
葉 朗:文化當然是壹定的經濟政治的反映。但文化中有的部分如哲學、美學研究的問題是人生、人性、生命、存在、歷史、宇宙的壹些根本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並不完全受當時那個時代的經濟政治的制約。孔子對人性的研究成果我們今天還可以吸取。不能說他的成果今天就沒有價值了。大工業時代的學者未必就比小農時代的學者對人性的研究更深刻。在這壹點上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是不同的。自然科學是不斷進步的。後面的成果把前面的包括了。哲學就不同了。我們不能說,21世紀的學者就壹定比老子更有智慧,也不能說,宋代人的哲學思考壹定比唐代人進步。只能說,對於壹些人類所面臨的***同的問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解答。新的時代提供了新的東西。但不能說妳壹定比老子高明,比老子進步。老子在那個時代提供的解答永遠有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哲學、美學、文化有部分內容是永遠有價值的。但也不能說古人為我們今天的問題提供了現成的答案。馬克思的《資本論》,在他那個時代是最高的智慧。它永遠值得我們去讀、去研究。但妳不能說馬克思對所有的經濟問題都提供了答案。當然不是這樣。我們今天要有自己的解答。每個時代對自己的問題都有自己的解答,但過去時代人類智慧的結晶永遠可以供我們參考。馬克思也好,老子也好,都是這樣。馬克思的書有永久的價值,這個永久的價值不是讓我們照搬,拿來當教條。而是讓我們來學習、參考,吸取它的智慧。老子、孔子、馬克思,都是這樣的。
我覺得中國美學,特別是王夫之的美學,是非常深刻的。但我們現在研究不夠。王夫之很多命題,非常深刻。比如,我們現在爭論藝術和非藝術之間到底有沒有區分。什麽是藝術,什麽是非藝術。但我們中國傳統美學認為是有區分的。王夫之就說,區分在於能不?quot;興"。這包含了很有價值的思想。王夫之還強調審美的直接性,"現量","壹觸即覺,不加思量比較"。它是超邏輯的。這些都很有價值。王夫之在中國美學中非常重要,他有很多重要的東西我們都還沒有挖掘。
徐碧輝:您能否談您今後的研究計劃?
葉 朗:我下壹步要做的就是這些工作。首先是美學基本理論的研究。立足點是中國傳統文化,還有北大的美學傳統。當然還要吸收西方現當代的東西。西方現代的基本思路、方法,把它吸收過來。把美學的基本理論清理壹下,寫壹本美學原理的教材。
除了基本理論之外,同時想要做的是深入研究中國的美學和藝術。其壹是把《中國美學史大綱》全面修訂壹下。另壹個工作是想寫壹部中國藝術批評史。中國藝術理論的遺產極其豐富,如繪畫、書法、音樂、戲曲等方面都有豐富的資料。過去我們有很好的中國文學批評史,但中國藝術批評史作為壹門學科壹直沒有建設起來,現在我們應該把這個空白填上。第三件事是對中國古代藝術的研究。特別是宗教藝術。因為前幾年我兼哲學、藝術學和宗教學三個系的系主任,促使我產生了壹個想法:把三個領域溝通起來。
徐碧輝:您指的是宗教藝術還是宗教藝術所體現出來的文化?
葉 朗:不是文化,就是宗教藝術。有兩個部分:壹是中國古代小說詩歌中的宗教世界。中國小說有很多寫到宗教,如《紅樓夢》,《西遊記》等。它們寫了宗教觀念,也寫了宗教生活。還有很多小說不太有名,但它們也包含有宗教的內容。詩歌裏也有很多和宗教有關的東西,如王維等人的詩歌表現了壹種禪意和禪趣。二是中國宗教藝術的研究。全國佛寺、道觀無數,還有許多石窟,裏頭有佛像,有石刻、木刻,等等,還有新從地下發掘出來的文物。如三星堆,青州佛雕,如敦煌藝術,這些都是非常好的,但很少有人從宗教藝術的角度去研究。藝術品怎麽體現宗教觀念?宗教觀念是怎麽影響藝術創作的?如果妳能從學術上把這些問題研究透了,這在國際上都有會非常引人註目。這個項目就叫?quot;中國宗教藝術實地考察"。前面壹個(文學中的宗教)相對來說好做壹些。就是書房裏的工作,查資料,進行理論分析和思考。後面壹個需要田野作業。這就比較辛苦,費時費力,還需要有大量的經費投入。
此外,圍繞前面談的這些還可以產生壹些的別的東西。比如,我想寫壹些比較通俗的談美學和人生的著作。像朱光潛先生的《談美》那樣。通俗性的東西是最難做的。妳必須首先自己搞得很透,融會貫通,然後用明白通暢的語言表述出來。要深入淺出。這是最難做到的。我想如果我有時間,我希望做壹點這方面的工作。如果這個能做完,還有第三個階段。
徐碧輝:您這個計劃主要是關於具體的藝術史和美學史問題的研究。那麽,這僅僅是您個人的學術興趣呢,還是您認為從壹般治學的角度講,目前中國的美學研究也應該多作壹些的具體性的藝術史研究呢?
葉 朗:美學基本理論的研究要推進是很難的。任何學科都如此。基本理論要推進壹點都很困難。而具體的部門裏,應用基本理論來研究具體問題,相對來說是容易壹些。而且,中國就是缺少這種具體的研究。許多問題深入不下去。中國畫的發展,京劇的發展,壹個重原因就是缺乏理論分析。
徐碧輝:妳曾講過您的《中國美學史大綱》修訂本在壹些基本理論上有些跟過去不同的地方,有些推進。您能否講講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
葉 朗:比如說,美學是研究審美活動的,研究審美活動的性質。過去我們的思維模式是主客二分,這不符合審美活動的性質。審美活動不是認識,而是壹種體驗。體驗不是主客二分。中國古代多數思想家並不是在主客二分的框架裏來研究審美的。過去我們對這些都註意不夠。因為我們自己頭腦裏先有了這樣壹個框架,當然在研究和吸收古人的成果時就受影響。如果妳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是封閉的,妳讀書是讀不進去的,妳對書裏壹些本來很有價值的東西就會視而不見。因為妳的視野不夠開闊。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壹個功勞就是打開了我們的視野,頭腦打開了。鄧小平提出要解放思想,最近剛開完的六中全會再次提出思想解放,我覺得這非常重要。我們國家的建設當然要思想解放,這是不用說的。學術研究尤其要解放思想。
徐碧輝:有壹種觀點,認為主客體概念實際上是壹種西方近代哲學概念,這種概念的局限性是非常大的,只要使用它就必然產生壹種影響,就是主體通過客體概念去概括審美關系,必然導致審美主體對客體的吞沒,導致把審美對象看作是為主體服務的,主體是淩駕於客體之上的。因為,主客體概念的內涵就意味著主體對客體的吞沒與奴役。
葉 朗:這有問題。我認為,美是意象,審美意象。這個意象是我胸中之竹,而且妳的胸中之竹跟我的胸中之竹不壹樣。那就不芡牙脛魈濉I竺烙湓茫?撓湓茫慷?疑竺朗且恢指鎏逍形?比揮腥禾宓摹I竺酪庀笫竊諼夷宰永鋝?模?竺烙湓檬欽庋?竺佬睦硪彩欽庋?D悴荒芾肟?魈濉K?閱闥?檔哪侵止鄣閌且恢誌?曰?目捶ǎ?侵骺吞宓姆至選D悴荒芩滌昧酥骺吞逭飧齦拍鈐趺囪?I竺闌疃?褪欽飧齠?鰲N蟻衷諤?衾鄭?揖醯煤苊饋D腔故俏以諤?皇悄閽諤?D悴荒芩抵魈寰拖?Я恕U飧鑫侍庠誒礪凵顯趺此登宄?剮枰?芯俊?
徐碧輝:您講美學不能僅僅從認識論去研究。那麽,您對美學作為壹門學科究竟是如何定位的呢?它的研究方法應該是什麽?
葉 朗:我認為有四點可以肯定:第壹,美學是壹門人文學科。什麽叫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研究的對象是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是內在的,文化世界是外在的,是統壹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的內涵是什麽呢?就是意義世界和價值世界。美學研究的也就是這個。明確這壹點很重要。美學研究最後要跟人生結合,要指向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我們通過學美學要追求更高的人生價值,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第二,美學是壹門理論學科。它研究的對象是感性活動,但它本身是壹門理論學科。它需要理論思維的訓練。第三,美學是壹門交叉學科。它要借助很多相鄰學科。因為美學跟哲學、文學、藝術、心理學、人類學、文化學、文化史等等,都有關系。美學要借用多學科的手段、知識和方法。所以學美學的人知識面要寬壹點。第四,美學是壹門發展中的學科,它至今沒有成熟的體系。有些學科如幾何學早就有成熟的體系。政治經濟學也是。古典政治經濟學在馬克思那裏就有壹個完整的成熟的體系。盡管現在它顯出某種不足,但它是壹個成熟的完整的體系。可美學沒有。中國外國都沒有。這個特點就使我們研究美學不能固守壹個體系,思想要開放,要隨時吸收新的東西。壹是從美學史上去吸收,還有是從當代學術中去吸收。
這四個特點引出美學研究的方法就是要註意鍛煉自己的理論思維能力,要註重美學的人文內涵,要有較寬的知識面,特別是要有豐富的藝術直接體驗和藝術史的知識,還要有壹種開放的研究心態,隨時吸收新的東西。所以美學不好做就在這裏。沒有現成的可供參考的體系。但它的趣味就在這裏。妳可以留下第壹個腳印。有很多地方妳可以有新的發現,有新的創造。當然這很難。前面我說過,基本理論要往前推進是很難的。所以我覺得要提倡把美學理論拿來研究壹些具體問題。這也不單是研究簡單的作品。如果二十壹世紀我們美學界能夠解決這樣壹些很有內容而長期沒有解決、很值得挖掘的問題,那將是非常有意義的。這種研究反過來也壹定會有利於美學基本理論的推進。比如,如果我們對宗教藝術研究出壹些新東西,那對美學基本理論肯定是有推進作用的。
學術動態"" 美學與文化,東方與西方:
國際學術研討會預備會綜述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美學室、文學所文藝理論室、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跨文化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美學與文化:東方與西方"國際學術研討會預備會,於2002年6月22、23日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舉行。3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與會專家主要就"美學研究的現狀及前景"、"二十世紀中西美學的相互影響"、"傳統美學的現代意義"、"美學與跨文化對話"、等問題展開熱烈而深入的討論。
壹.美學研究的現狀及前景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錢競研究員首先明確了會議的宗旨。他說,美學界交流不充分,不夠深入,需要對美學研究進行整體性的學術史反思,思考中國美學研究發展軌跡,反思美學研究的現狀,提倡嚴謹的學術研究態度,從美學研究的不同視界,豐富美學的構成,從而尋找美學的生長點。在當下,美學研究的思路也是多種多樣的,學術史的,文化學的,美學比較、跨文化的等等,美學研究對象也擴展了,比如設計、影視、文化產業、審美文化等等。正是在這壹背景中,我們試圖去發現美學發展的新的道路和方向。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高建平副研究員也對美學如何走出新的壹頁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美學如何做?如何解讀美學研究的對象?如何走出歷史?這些成為困擾學界的幾個問題。在轉型時期,中國美學思考如何發展,如何參與到國際美學發展之中。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王柯平教授指出,中西美學對話需要中國學人的自信心,註重美學對話的對稱性,構建有中國美學特點的話語系統,改變西方學者對中國美學的偏見,因此以外文介紹、翻譯中國美學也成為壹個重要的方面。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滕守堯研究員認為,從20世紀80年代的美學熱到90年代的美學沈寂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社會轉型之外,美學本身也有局限:壹是美學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美學原理都是概念、知識的演繹,大學美學教育存在嚴重的問題;二是美學缺乏社會基礎,廣大的中小學生沒有機會接受多元文化的藝術教育,因為藝術教育是美學的基礎,中小學美育課也存在許多問題,美學、教育學、心理學、帳躚Щゲ幌喔桑?帳蹩蚊揮行Ч?C姥а芯懇?〉猛黃疲?托枰?肫淥?Э平岷掀鵠矗?薪徊妗⒈噅檔難芯浚?疵姥а芯康男鋁煊頡>蛻?揭帳踅逃?裕?饈脫У"視界融合"理論、後現代的"文本"理論與"拼接"理論成為闡釋藝術教育原理的重要方法,將美學融入到藝術教育當中,藝術教育的基本理念、性質與價值隨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其表現為四大特征:藝術門類生成壹種互補生態關系;在藝術的感知、體驗-創造--反思與評價過程中,糾正藝術教育中無美學的傾向;藝術與文化、生活、情感連接起來,同時藝術史、藝術創作、藝術批評、美學也連接起來了;以人為本的藝術教育。
王柯平教授認為,這實際上是對藝術教育模式進行大手術,美國的以多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模式值得我們借鑒,這也是在重構中國的藝術教育。錢競研究員通過編寫美學教科書說明了以概念來書寫美學的局限性,從反面證明了美學"灌註"到藝術中的必要性。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張法教授提出這樣的問題:"藝術教育與美學的區別是什麽?美學是什麽?美學應該怎麽講?"在這些問題中,美學的學科建設問題出來了。美學原理有三部分可講:審美經驗、審美範疇、形式美。審美經驗有現代內容的加入,主體到審美主體的過程有審美活動的發生,審美範疇其實是美學類型理論,講授劃分的方式和原則,形式美則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審美特性。北京大學哲學系章啟群副教授則認為,美育教科書與美學教科書的大同小異在於美學的泛化,美育教科書等於美學原理加藝術知識,結果就是原創性的缺失。北京大學哲學系彭鋒副教授認為,美學研究範圍應與時俱進,從狹義美學到廣義美學,從實踐美學到美學實踐,中國美學理解中國哲學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從中國思想史的角度理解中國美學,重新發現傳統美學的意義,用新的圖式和範式詮釋中國美學;美學比較是壹種理解方式,換壹個圖式和範式理解另外壹種思想。
二 美學與文化學、文化的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聶振斌研究員指出文化的本質是精神性的而不是物質存在。所?quot;物質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雲雲,都是指物質、器物、制度的體制、結構、形式所體現出的神韻、情調、意義、象征、暗喻等意識,而不是物質、制度、器物這些物質存在。最能反映文化的本質是藝術。因此要研究某種文化,不能不研究它的藝術;要改造某種民族性,不能不首先改革塑造這種民族性的藝術。這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本來以"倫理革命"為旗幟,到後來卻以"文學革命"、"美術革命"為中心內容的原因所在。
從文化的角度看,文化學與美學都是它的理論基礎,只不過文化學是文化的壹般的理論體系,而美學則是文化的本質論,是文化學理論體系中的壹部分。美學研究,不能無視文化,不能不借用文化學的方法。確切地說,美學研究的方法主要不是來自自然科學,而是來自文化學。
中國百年美學,尤其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由於忽視了文化及其理論(文化學),致使美學理論的建構留下了不少的遺憾。第壹,美學的本質論、本體論都排斥文化精神,都用唯物主義壹元論作為哲學基礎。第二,藝術創作論是機械的決定論,也排斥文化,不敢正視文化對人對藝術的決定作用。文化時刻滲透在人的生命活動、精神活動、倫理關系以及求生存求發展的社會實踐中,影響著、制約著人的智慧、德行、情感、才能等等。第三、以西方文化中心論,抹煞了中國現代美學的民族特色。百年來所出版的美學概論、藝術概論之類都照搬西方的模式,範疇、命題,體例都是西方的或模仿西方的,完全沒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的特色。第四,用意識形態即話語權力,粗暴的否定藝術的自律性,取消了藝術上的文化批評、美學批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眾文化的興起、文化產業的出現,更需要文化批評、美學批評把藝術--審美引向正確的方向。第五,用絕對化的政治權力,否定教育的文化規律。20世紀50年代至世紀末,教育方針砍掉美育,用政治說教、政治宣傳取代道德教育,這種片面教育極大地影響了國民素質的培養和創造精神的培養。錢競研究員回應發言時認為,要反省百年中國美學史,要勇敢的思考,努力探索美學的發展道路。
北京大學英語系周小儀教授談到了當前審美文化的壹些問題:藝術與工具理性的結合,資本邏輯對藝術的強制;感性審美化的擴張,以及藝術中性別觀念與性別壓迫;西方唯美主義受到東方的影響;審美的量化問題以及與權力的關系。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王壹川教授主張以現代性的觀念來闡釋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形象,並以文學作品中"大海"為例,解釋現代性如何在文學中展開的,從而揭示現代性的審美維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章建剛研究員探討了文化產業與美學的密切關系,他認為,藝術文化通過市場將"書?quot;聯系起來,文化產業擴大了市民的文化權力,藝術在文化產業中得到了重新的解釋,市場裏的藝術也分為不同層面,藝術作為壹個基本的問題得到了深入的思考,其中藝術的人文關懷也呈現出來。藝術的本質在於藝術的創造性。
就藝術問題,與會者提出:什麽是藝術?藝術與非藝術的邊界在哪裏?當代藝術如何定義?當代藝術如何評價?是不是出現了藝術的危機?藝術終結了嗎?我們如何判斷藝術?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跨文化研究所楊平講師認為,當?泄?男形?帳跏導噬鮮?チ寺桌渺牡紫擼?蠶?飭松竺辣曜跡?萑胍恢紙夤溝奈笄?校?廡┮帳躒狽ψ罨?鏡娜誦怨勰詈腿說樂饕邇榛常煌?幣帳醯腦?蔥砸蒼諳?АU啪Ы淌謚賦觶?笆右帳躚芯恐寫嬖誶苛業"技術主義"觀念,如何將美學理念貫徹到廣播影視研究中也是當代美學的壹個重要任務。
三 西方美學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田時綱研究員重新闡釋了克羅齊美學中的"直覺表現說",他認為,中國的克羅齊美學研究不全面,不像壹般學者認為克羅齊是壹位黑格爾主義者,而是壹個康德主義者,並著重闡釋了克羅齊美學與康德美學以及意大利思想家的思想淵源。克羅齊的直覺與表現是統壹的,而不是割裂的。提出直覺表現說的根據在於美學是哲學的基礎,關於精神的主動性與感受的被動性的理論,直覺即表現,直覺是美學的起點,藝術不是被動的感受,不是對自然的摹仿,是精神獨立自主的創造性活動,藝術是情感性內容的先天綜合。美學領域要否認直覺與表現之分,內容與形式之分。克羅齊"直覺"範疇有三大理論淵源:康德的感性直覺與理性直覺之分,克羅齊的直覺即是無需感覺中介,具有創造性的自我表現性;克羅齊是美學上的德·桑克蒂斯,是意大利"形式主義美學"的繼承者;克羅的直覺也繼承了維科的直覺和想象是認識的起點的觀念。要把握克羅齊美學,必須了解克羅齊精神哲學體系。克羅齊美學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文學藝術的發展與變化,對美學的主體性與語言學轉向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也深刻的影響了20世紀中國美學。因此,準確公允的評價克羅齊美學,也是為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理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霍桂桓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霍桂桓副研究員指出,這些年以來主要關註現象學美學的研究,因為這種研究壹反傳統美學研究堅持主客體二元分裂、對立的視角,通過從意向性出發,強調主體與客體的統壹。抓住這個基本角度,我們就可以進壹步理解這種研究在美學領域所取得的成果了。必須強調指出的是,無論傳統的美學還是本世紀初崛起的藝術哲學,基本上都是以自然科學界定其研究對象的方式為模式,來界定自己的研究對象,其結果是不僅什麽是"美"說不清楚,而且什麽是"藝術"也同樣說不清楚。其實,無需仔細推敲就可以看到,美學和藝術哲學的研究對象與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根本不同;既然如此,從元理論的深度上深刻地反思我們自己的研究視角是不是有問題,就顯得極其重要了。實際上,進行美學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僅需要具備豐富的藝術修養,更需要具備非常深厚的哲學理論功底,否則,不僅對自己的研究對象究竟具有什麽特點不甚了了,對自己形成的觀點也不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最根本的,壹是如何對待作為研究對象的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統壹,二是研究者究竟如何才能做到自己的總體素質與自己的研究對象統壹。
他認為現象學美學的基本觀點是:研究審美價值,介於"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之間(蓋格爾);研究藝術作品的結構和認識的客觀論美學(英伽登);研究審美經驗的各個方面(杜夫海納)。現象學美學的基本特點是:繼承和發展現象學的基本哲學觀點;強調現象學特別適用於研究審美現象;以藝術作品為中心;體現了研究重點的不斷演變。現象學美學對我們的啟示是:在美學研究對象和學科方面,美學研究對象實際上不是客體,也不是主體,而是二者的統壹;美學不是自然科學,也不是以自然科學為模式的社會科學;美學不是藝術理論,而是哲學的壹個分支。研究方法方面:美學的研究方法不是堅持"主-客分離"的自然科學方法及其衍生物,也不是堅持"主-客分離"的傳統西方哲學的方法,而應當是強調"主-客統壹"的不同境界的生成論哲學方法。研究主體方面:研究者應當具備什麽能力才能成為"美學家"?境界及其生成和構成;研究者應當如何體驗審美境界,並且把它與求真境界、求善境界區分開來?研究者應當如何看待自然美與藝術美的關系。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曹衛東副教授討論了重寫德國古典美學問題,他認為,以往國內的德國古典美學研究存在四大問題:材料有限;能力有限;問題沒有展開;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存在重復研究的現象。因此需要調整研究者的方向和思路:從思想史切入德國古典美學;重新定義德國古典美學,將德國古典美學的開端提前到萊布尼茲,向後延續到浪漫派;發掘美學思想的新線索。
北京大學中文系張輝副教授提出這些問題:我們如何理解西方?拿什麽來與西方對話?西方如何了解中國?在解釋的過程中,我們如何發現那些被遮蔽的東西?這些問題引起與會者的深入探討。張法教授指出,如何理解西方的原義?西方美學的誤讀是如何產生的?哪些因素影響了中國學人的寫作?章啟群副教授也指出,我們如何閱讀西方?我們為什麽要閱讀西方?
北京大學中文系劉東副教授指出比較的風險,提出文化與文學比較中存在簡單化傾向,即平行比較的模式,而不註意文化的語境。他以"藝術"、"美學"、"悲劇"等壹些具體的範疇為例分析了學術術語的平行移植對學術研究的負面影響,由於沒有具體的歷史與文化的語境,在分析傳統文化時往往被西方的文化所淹沒,失去了文化的本土性和民族性,結果成為"西洋的本土"。與會的專家認為這實際上提出美學怎麽做、我們怎麽辦的現實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牛宏寶副教授認為,在文化交流中,學術背景與思維方式的轉變,造成自身描述的不真實性,因此要警惕平行比較的危險性。在文化國際化的背景中,重新整理和發掘中國美學,需要作出結構性的調整,對傳統重新進行擺置和構架,不在於傳統,而在於如何解釋傳統,以思想為中心,以問題為中心,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