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舉些名人(——海外華僑華人或者遊子)依戀祖國的例子

舉些名人(——海外華僑華人或者遊子)依戀祖國的例子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於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師大附中和交通大學讀書。1934年暑假,他從交大畢業,考取了清華大學公費留學。

1935年8月的壹天,錢學森從上海乘坐美國郵船公司的船只離開祖國。黃浦江濁浪翻滾,望著漸漸模糊的上海城,錢學森在心中默默地說:“再見了,祖國。妳現在豺狼當道,混亂不堪,我要到美國去學習技術,他日歸來為妳的復興效力。”

錢學森到美國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成績壹直名列前茅。學工程要到工廠去實踐,可當時美國航空工廠歧視中國人,所以壹年後他開始轉向航空工程理論,即應用力學的學習。1936年10月他轉學到加州理工學院。

錢學森是慕名而來的。因為,坐落在洛杉磯市郊帕薩迪納的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有壹位大名鼎鼎的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是匈牙利人。

20世紀30年代初,航空科學還處於繈褓之中。馮·卡門當時是這壹領域的頂尖人物,後來被譽為“超音速飛行之父”。1970年,月亮上的某壹隕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

馮·卡門擡頭仔細打量著這位儀表莊重、個子不高的年輕人,他提出幾個問題讓錢學森回答,錢學森稍加思索便異常準確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問。馮·卡門暗自贊許:這個中國人的思維敏捷而又富於智慧。他高興地收下了這位學生。1945年初,錢學森成為以馮·卡門為團長的空軍科學咨詢團的成員。德國投降後,他隨該團的考察小組到歐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術。1947年初,36歲的錢學森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正教授。在受監控期間,除教學外他仍未放棄學術研究,1953年發表了《從地球衛星軌道上起飛》,為低推力飛行力學奠定了基礎,並於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論》壹書。1955年回國前他向馮·卡門告別時,馮·卡門激動地說:“妳現在在學術上已超過了我!”

錢學森成為卡門領導的古根罕姆航空實驗室的壹名研究生。這個實驗室後來成為美國火箭技術的搖籃,錢學森就是在這裏進行火箭技術研究最早的三名成員之壹。

學習和研究工作是非常緊張的,錢學森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半天時間看書,半天時間討論,晚上繼續苦戰。3年後,他以優異成績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成為馮·卡門的得力助手。這期間,他不僅掌握了空氣動力學的根本知識,而且已經站到了這門科學的最前沿。1939年,他研究航空結構,只用了壹年時間,就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到加州理工學院的第二年,錢學森認識了研究火箭技術的同學F·J·馬林納。經馬林納介紹,錢學森參加了當時加州理工學院的馬列主義學習小組,得識該小組的書記、化學物理助理研究員威因鮑姆。在小組裏,錢學森同大家壹起學習過恩格斯的《反杜林論》;每星期例會經常討論時事。1938年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這個小組解散。

鑒於錢學森研究工作的出色成績和美國戰時軍事科學研究的需要,他得以參加機密性工作。1944年,美國軍方委托馮·卡門教授為首,馬林納為副,大力研究遠程火箭。錢學森負責理論組,把林家翹、錢偉長也請了來,進行彈道分析、燃燒室熱傳導、燃燒理論研究等工作。與此同時,錢學森還擔任了航空噴氣公司的技術顧問。1945年初,他還被美國空軍聘為科學咨詢團團員。這壹時期,他取得了在近代力學和噴氣推進的科學研究方面的寶貴經驗,成為當時有名望的優秀科學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空軍高度贊揚錢學森為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專欄作家密爾頓·維奧斯特認為,錢學森已是“制定使美國空軍從螺旋槳式向噴氣式飛機過渡,並最後向遨遊太空無人航天器過渡的長遠規劃的關鍵人物”,“是幫助美國成為世界第壹流軍事強國的科學家銀河中壹顆明亮的星”。

1946年暑期,錢學森離開加州理工學院,再到麻省理工學院任副教授,專教空氣動力學專業的研究生。1947年初,36歲的錢學森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同年夏季,錢學森請假回國探親,9月中和蔣英(現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結婚。蔣英是中國早期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裏的三女兒,是在維也納和柏林受過良好的音樂教育的女高音聲樂家。

從1935年到1955年,錢學森在美國整整居住了20年。這期間,他在學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生活上享有豐厚的待遇,工作上擁有便利的條件。然而,他始終眷戀著生他養他的祖國。他在寫給父親的信中,不止壹次地發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時”的感嘆。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國***產黨,博士學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畢業後報考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錄取後在杭州筧橋飛機場實習。1935年至193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獲碩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與數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研究員。1943年至194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間:1940年至1945年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員)。1945年至1946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氣動力學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國。1955年至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70年至1982年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還歷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壹、二屆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會長,中科院主席團執行主任、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國科協第三屆全委會主席。1991年5月在中國科協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科協名譽主席。1992年4月被聘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1994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是中***第九至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學習研究期間,與他人合作完成的《遠程火箭的評論與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導彈和探空火箭的理論基礎;與他人壹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動理論,為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56年初,向中***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根據他的建議,成立了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並被任命為委員。1956年,受命組建中國第壹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制,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壹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學等。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是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導人。

1957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壹等獎。1979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傑出校友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9年獲“小羅克韋爾獎章”、“世界級科技與工程名人”獎和國際理工研究所名譽成員稱號。1991年10月獲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壹級英雄模範獎章。1995年1月獲“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1999年,中***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兩彈壹星功勛獎章”。 2006年10月獲“中國航天事業50最高榮譽獎” 。

曾呈奎,男,1909年6月18日出生於福建廈門,博士研究生畢業,中國***產黨黨員,中國民主同盟會盟員。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85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生前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名譽所長。

曾呈奎院士1927年9月就讀於廈門大學植物系,1932年9月就讀於廣州嶺南大學研究院,1940年9月就讀於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並獲得博士學位,1987年獲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名譽科學博士稱號。歷任廈門大學助教、講師;山東大學生物系講師、副教授、教授;嶺南大學生物系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Scripps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曾任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秘書長、副理事長、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藻類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世界水產養殖學會終身榮譽會員;國際藻類學會終身榮譽會員。曾任全國政協委員,第三至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屆民盟中央委員,第三屆民盟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委;山東省科協主席、名譽主席,山東省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名譽主席,山東省第五至七屆人大常委、副主任等職。

曾呈奎院士是世界著名海洋生物學家,我國海洋科學的主要開拓者之壹,也是我國海藻學研究的奠基人之壹和我國海藻化學工業的開拓者之壹,為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蓬勃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46年,曾呈奎院士懷著報效祖國的強烈願望,放棄了在美國優厚的生活待遇和科研條件,毅然回到祖國,投身於祖國的海洋科學研究,先後任原山東大學植物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在新中國成立後的54年間,把全部心血凝聚在祖國的海洋科學事業上,在教學、科研、調查和人才培養等各個領域裏都碩果累累,為我國海洋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壹系列重大的奠基性和原創性的貢獻。

我就知道兩個人 不好意思 有點少了,突然看到妳這個問題 想不起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