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公無渡河》浪漫主義的抒情詩

《公無渡河》浪漫主義的抒情詩

《公無渡河》古詩全文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裏觸龍門。

波滔天,堯咨嗟。

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

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

其害乃去,茫然風沙。

被發之叟狂而癡,清晨臨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

《公無渡河》古詩賞析

《公無渡河》是樂府舊題,又稱《箜篌引》,屬相和歌辭。晉崔豹《古今註》載其本事雲:“ 《箜篌引》,朝鮮津卒霍裏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壹白首狂夫被發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將奈公何!’聲甚淒愴,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語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 ”在李白之前,今存梁代劉孝威和陳代張正見《公無渡河》各壹首。

李白的這首《公無渡河》,按其描寫的情景可分為前後兩段。詩歌的前半部分首先將我們帶入遙遠的洪荒時代。詩人將上古時期大禹治水前後的有關記載聯綴起來,想象出壹個九地黃流亂註、聖人咨嗟浩嘆的末世景象。這時大禹出現了,據《列女傳》:“ 塗山氏長女,夏禹娶以為妃。既生啟,辛壬癸甲,啟呱呱泣。禹去而治水,三過其家,不入其門。 ”詩中隱括其事,以較多的篇幅描繪大禹的勞苦使水患消除,九州大地終於出現男耕女織的清平盛世。在這樣的背景下,詩人開始了後半部分的描摹,唱出壹曲生離死別的悲歌:披發的狂叟壹任其妻苦苦哀求,卻終於無端渡河、蹈身大海,淒厲的箜篌悲吟不絕,而屍掛鯨齒的狂叟再也不能返回。這壹段主要是對《古今註》所載《公無渡河》本事進行概括描寫,並突出狂叟與其妻的行止。詩中“ 徑流 ”,指渡河。“ 虎可搏,河難馮 ”,語出《詩經·小雅·小旻》:“ 不敢暴虎,不敢馮河。 ”毛詩:“ 徒涉曰馮(ping)。 ”“ 掛罥(juan) ”,系掛、纏繞。

將故事的背景推向遙遠的歲月,然後在那個迷離的神話舞臺上搬出壹幕古老的傳說,這是李白浪漫主義的創作天才在《公無渡河》詩中具體的表現。他以神話傳說為喻體,憑借豐富的想象,展現出縹渺的境界,借以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感受。這壹藝術特點使詩歌的內容披上了神秘的輕紗,以致眾說紛紜。清劉熙載《藝概·詩概》評曰:“ 李詩鑿空而道,歸趣難求,由風多於雅、興多於賦也。 ”可謂深得李白樂府詩藝術的三昧。

《公無渡河》的“ 歸趣 ”何在呢?

明代蕭士赟《分類補註李太白詩》解為“ 諷止當時不靖之人自投憲網者。 ”胡應麟《詩藪》註意到遊離於“ 公無渡河 ”本事之外對於大禹治水的描繪,稱此詩是“ 太白之極力於漢者也 ”,認為詩歌表達了詩人對盛世的景慕。清代陳沆《詩比興箋》則以為是“ 悲永王璘起兵不成誅死。 ”這些說解或稍嫌寬泛,或不合李白平生思想,皆失之偏頗。“ 公無渡河 ”的淒哀長悲,總使我們難以滿意這些未免牽強的喻意解說。

那麽是生命中怎樣的契機使他寫下了盛世無奈的悲歌呢?

當代的學者知人論詩,對《公無渡河》的歸趣提出了新的闡釋:自喻說。那披發的狂叟,是詩人自我的化身;咆哮的黃河,象征著安史的亂兵;彈著箜篌苦苦相勸“ 公無渡河 ”的,是李白的夫人宗氏!但在這壹致的“ 自喻說 ”下,論及寫作的年代,又有原則的分歧:郭沫若《李白與杜甫》認為“ 這首樂府很可能是在長流夜郎的途中所作 ”。那是安史之亂發生後的至德二年(757),永王兵敗,詩人亦受牽連系獄尋陽,並判流夜郎,與宗氏夫人分別之際,寫下此詩。大禹治水的背景是安史之亂起後大唐現實的象征,“ 長鯨白齒若雪山 ”,正是當時讒口囂囂,使李白系獄的暗指。詩歌成為詩人身遭流放命運的不平之鳴。然而在李白生命的歷程中,得到宗氏夫人苦勸的情形也有可能在另壹個時候發生,那就是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註釋》指出的“ 本篇乃白自喻其幽州之行,當為本年(天寶十壹載,752)冬在幽州目睹祿山反跡後作 ”。此時安史之亂未發,詩人懷著“ 沙漠收奇勛 ”(《贈何七判官昌浩》)的壯誌渡河北上幽州,但即目所見卻是安祿山在叛亂的陰謀下緊張的備戰。詩人既後悔又無奈,想起北渡之際宗氏的苦勸,自然而然地便用《公無渡河》的舊題來抒寫憂心如焚。這裏可怕的長鯨喻指安祿山,自己的北上壹如渡河的狂叟自取滅亡。《公無渡河》是詩人憂國憂身的無可奈何的浩嘆!

浪漫主義的抒情詩作多是詩人精神的外化。自喻二說孰是孰非,尚難分辨,但二說都根據詩人的身世探微索隱,作出合理的想象,因而更接近於李白樂府詩作“ 連類引義,尤多諷興 ”(胡震亨《李詩通》)的實質。《公無渡河》正是以浪漫主義的象征手法,表達了詩人對自身命運的不平和理想破滅的痛苦而傳世,它與詩人《蜀道難》、《遠別離》等名篇壹起組成了“ 太白古樂府杳冥惝恍、縱橫變幻、極才人之致 ”(王世貞《藝苑卮言》)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