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琦認為,軍隊建設的首要問題是搞好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工作。他說:“任何管理國家和軍隊的人都必須學會禮貌,鼓勵正直,並受到羞辱。”夫人有羞恥感。她能在大腳裏戰鬥,卻能在小腳裏保持。”換句話說,只有首先運用新興地主階級應該遵循的道德準則——禮儀,來教育軍民。用符合本階級利益的行為準則——義來激勵官兵,讓他們懂得榮辱,讓他們為統治階級而戰,以榮避恥。吳起也深刻認識到士氣在戰爭中的作用。他認為“嚴刑峻法,賞罰分明”固然重要,但“不靠”也不能完全靠它來取勝。必須通過思想教育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達到“下達命令使人喜聞樂見,發動群眾使人高興打仗,使人高興去死”的目的,以保證戰爭的勝利。吳起鼓舞士氣的方式是物質鼓勵和精神鼓勵並用。物質鼓勵是給有立功表現的人壹個官居;精神鼓勵就是讓立功的人感到光榮。比如,他曾建議吉煒在祠堂裏辦慶功宴,分前、中、後三排,“坐功而進”,吃精美的酒菜和昂貴的餐具;”第二次坐中行”,待遇略少;坐以待斃”,壹切都很簡單。參與者的家屬也會被叫到祠堂外開會,不僅讓他們看到丈夫、兒子、兄弟姐妹的座次情況,還會根據他們的功績進行頒獎。毫無疑問,在這種情況下,做出貢獻的人會感到光榮,失敗的人會感到羞恥,這不僅激勵了做出貢獻的人,也激勵了失敗的人。據說:“行三年,秦人遷西河,魏氏聞之,有千余人,不候官命,奮力而戰。”吳起問,他就率領“五萬落第者”去攻打秦國。吉煒同意了他的請求,賞賜他“500輛戰車和3000匹戰馬”。結果“五百人敗於秦”。人評價,“此勵誌之作也”。看來吳起還挺懂壹些軍事心理學知識的。
吳起在軍隊建設中非常重視訓練。他說:“我老婆經常因為什麽都不會(不會打架技巧),不方便打敗她(不會熟練戰術)。”所以常備軍的地方兵雖然都是經過考試選拔出來的壯丁,但還是需要嚴格的訓練。吳起所說的訓練內容相當全面,既有個人動作,如跪、立、行、停、轉(“坐起、停、左右、前後”),也有隊列教練,如解散、集合、隊形變換(“分而合、結而解”、“圓而方”)。特別值得壹提的是他的訓練方法,具有創新性。他沒有采取同時集中培訓的壹般方法,而是采取了先培訓少數骨幹提高,再培訓大部分推廣的方法。他說:“壹人學戰,十人學戰,百人學戰,十人學戰,三軍皆教。”。在當時,應該說是相當先進的。
吳起雖然認為僅靠“重刑明賞”是不能取得勝利的,但他並沒有忽視軍紀,而是極其強調軍紀。他說,“法規不清,獎懲不信。如果有幾百萬,有什麽用?”因此,他要求士卒必須“服從命令”,絕對服從,必須“禁止”。嚴格不犯罪。“他處決壹個未經命令就砍下敵人頭顱的爪牙的例子,說明他執法之嚴。他還規定,打仗時,“入者重賞,退者重罰”。他認為,這樣壹支軍隊,“無論它追求什麽,世界都是辦不到的。"
在軍事組織上,吳起主張根據自身特點組建精銳部隊。比如“有勇有謀者,將聚為壹兵壹卒(編為壹隊)”,“能超越高處,輕裝上陣者,將聚為壹兵壹卒”。這種隊形有利於根據戰術需要部署兵力。在各隊的組建中,吳起也主張以量為用,根據士卒的具體情況分配戰鬥任務。比如“矮子持矛戟,老者持弩,.....弱者扶同行,智者謀師傅”。同時也吸收了管仲的建軍精神,講究“與村相比,什麽與什麽互相保護”,使來自同鄉、鄰裏的人都納入同壹階層,互相幫助、互相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