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中唐大詩人的貶謫文學的奇異風景

中唐大詩人的貶謫文學的奇異風景

元和時期的著名詩人(包括白居易、元稹、韓愈),都有被貶謫的痛苦經歷,以劉禹錫、柳宗元較多周折而難以釋懷,生命沈淪時的憂憤和孤寂在他們的詩歌創作中體現得格外分明,成為唐代貶謫文學壹道悲愴冷峭的風景線。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籍貫河南洛陽,但他出生於蘇州嘉興(今浙江嘉興市),並在那裏度過了青少年時期。十九歲左右,他到長安遊學,於貞元九年(793)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宏詞科,並於兩年後再登吏部取士科,釋褐為太子校書。永貞元年(805),他和柳宗元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永貞革新,在短短的幾個月內采取了不少具有進步意義的改革措施。可不久改革失敗,王叔文賜死,王伾被貶後病亡,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被貶為遠州刺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劉禹錫被貶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前後近十年,直到元和九年(814),他才與柳宗元等人奉詔還京;但不久他又被發落到距離長安更遠的播州去當刺史,後改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他在連州、夔州、和州等地任刺史十余年,至寶歷二年(826)方奉調回洛陽,任職於東都尚書省。此後,他歷任集賢殿學士、禮部郎中、蘇州刺史、汝州刺史、同州刺史,最後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人稱劉賓客。

劉禹錫不僅是文學家,也是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在當時與白居易並稱劉、白,其實他的詩是別樹壹幟的。他的詩歌今存七百多首,大致可分為諷喻詩、感遇詩、詠史詩和民歌體詩。他作詩善用典實而透脫不滯,辭采豐美而筆致流利,造境明麗清遠而風神俊爽,又有壹種恢弘氣度和豪勁骨力。如《九華山歌》:

奇峰壹見驚魂魄,意想洪爐始開辟。疑是九龍夭矯欲攀天,忽逢霹靂壹聲化為石。不然何至今,悠悠億萬年,氣勢不死如騰山。

讀來別有壹種矯拔深長的韻味,在當時就贏得了白居易“詩豪”的贊譽。

但劉禹錫的大半生是在貶謫中度過的,他的諷喻詩多作於被貶逐朗州期間,為針砭時弊之作。如《昏鏡詞》諷刺統治者諱疾忌醫,《飛鳶操》揭露守舊大臣的屍位素餐。其《聚蚊謠》雲:“沈沈夏夜蘭堂開,飛蚊伺暗聲如雷。嘈然欻起初駭聽,殷殷若自南山來。喧騰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聽者惑。露花滴瀝月上天,利嘴迎人著不得。我軀七尺爾如芒,我孤爾眾能我傷。天生有時不可遏,為爾設幄潛匡床。清商壹來秋日曉,羞爾微形飼丹鳥。”在寫法上采用《詩經》的比興體制,用“群蚊”諷刺朝中的反改革勢力,詞旨隱晦而寓意深刻。

劉禹錫的感遇詩受阮籍詠懷詩的影響較明顯,寄慨遙深而正氣凜然。他在《學阮公體三首》其二中說:“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出門有遠道,平野多層陰。滅沒馳絕塞,振迅拂華林。不因感衰節,安能激壯心。”表明遭遇挫折而不氣餒。其著名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雲: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壹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即便多次遭貶流放,卻毫不屈服,依然信心滿懷,善於化低回哀婉之音為慷慨激越之韻,且風骨蒼勁,這是非常難得的。他在《浪淘沙詞九首》裏說: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沈。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又《再遊玄都觀絕句》: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同樣洋溢著壹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劉禹錫的詠史詩多為登臨歷史遺跡的懷古之作,壹般采用五、七言律絕的形式。他在《金陵懷古》中說:“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通過對與前朝史事有關的古跡風景的描寫,抒發千古興亡之感,含有精辟的議論和卓識。如《西塞山懷古》:

西晉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沈江底,壹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在寄寓懷古幽思的風景中,融入了現實的憂患意識,能使人在欣賞詩時獲得思想上的啟迪。這在以《金陵五題》為名的壹組七絕裏表現尤為卓越,其中如《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詠史詩在劉禹錫詩中占的分量不大,卻是藝術上極精湛而思想深刻的作品。

在被貶逐的二十多年間,劉禹錫到過民風淳樸的巴山楚水,受當地民謠俚曲的影響,創作出民歌體的竹枝詞和楊枝詞。他的竹枝詞註意吸收民間口語,並學習民歌悠揚婉轉的情調,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詞二首》其壹: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竹枝詞九首》其二: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以七絕寫民歌體詩,前兩句保持了七絕聲律諧婉的特點,後兩句則吸取了民間傳唱的竹枝詞曲調淒涼怨慕的特點,又采用諧聲雙關、重疊、回環等藝術手法,使之更加符合歌唱的自然口吻。他寫的楊柳枝詞亦如此,如《楊柳枝詞二首》其壹:

迎得春光先到來,淺黃輕綠映樓臺。只緣裊娜多情思,更被春風長倩猜。

又《楊柳枝詞九首》其壹: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這些詩的特點是像民歌那樣大膽吐露內心的情感,保存著清新爽朗的情調與響亮和諧的節奏,但又比壹般民歌細膩、華美壹些。劉禹錫的其他近體詩,也往往具有這種爽朗明麗、韻調優美的特點。如《秋詞二首》其壹:“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壹般說來,劉禹錫的詩寫得都比較明快,無論是古詩、樂府、近體都有這個特點,特別是他被貶期間寫的民歌體詩,更是新鮮活潑、格調明快。他的近體詩寫得含蓄精練,風格剛健爽朗,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在藝術上也是獨辟蹊徑的,對唐詩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解州(今山西運城)人,但他生於長安,童年在長安度過,十二三歲時隨父去過夏口,又遊覽過長沙。貞元九年(793),他登進士科,嗣後遊歷過邠州(今陜西彬縣)。貞元十四年(798),他中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三年後被調為藍田尉。貞元十九年(803),他自藍田尉被調回朝廷任監察禦史裏行,結識王叔文並加入其集團。永貞元年(805),他被提升為禮部員外郎,參加王叔文集團主持的永貞革新,不久王叔文集團失勢而瓦解,他被貶到荒涼的永州(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區)做司馬。這是他壹生的轉折點,在此以前,他是壹帆風順的,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獲得改變命運的機會。他在永州任司馬約十年,司馬是定員之外的閑官,因而他能全力從事著述,寫出具有很高文學成就的詩文作品。元和十年(815),他與劉禹錫等人忽然都被召回京城,旋即又都改貶為遠州刺史,他被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刺史,官職雖然都有所升遷,地區卻是更遠了,四年後他病逝於柳州。

柳宗元的詩大部分作於貶官永州、柳州時期,主要內容是抒寫被貶謫的抑郁悲傷和思鄉之情,憂憤極為深廣,風格清冷峭拔。他在《別舍弟宗壹》裏說:“零落殘紅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壹身去國六千裏,萬死投荒十二年。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遠離家鄉,遠離親人,怎不令詩人愁腸寸斷,如其《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所形容:

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再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所說: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嶺樹重遮千裏目,江流曲似九回腸。***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壹鄉。

難以排遣的愁思充塞於天地山海間,如刀劍刻骨銘心,似海霧遙無際涯,展現了遭貶謫詩人的苦難人生和無端悲憤。

柳宗元作詩得屈騷之余意,有長於哀怨的特色。如《汨羅遇風》:“南來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門自有期。為報春風汨羅道,莫將波浪枉明時。”《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宦情羈思***淒淒,春半如秋意轉迷。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把異鄉逐客的淒涼哀怨,表達得深婉幽峭。為從遭貶謫的悲憤中解脫出來,柳宗元讀佛書,遊山水,幻想像陶淵明壹樣歸隱田園。他在被貶謫期間寫了壹些山水田園詩,試圖以清靜幽寂的自然境界凈化心靈,消除現實的困擾,如《南澗中題》:“秋氣集南澗,獨遊亭午時。回風壹蕭瑟,林影久參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壹種僻居的清冷寂寞情懷始終縈繞心頭。他在《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中說:“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石泉遠逾響,山鳥時壹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在冷寂的月夜,只有泉聲和山鳥相伴。

由於被貶謫到邊地的孤獨寂寞,柳宗元的山水詩常呈現出壹種空曠孤寂境界,地老天荒,冷峭異常。如《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壹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雖說是受陶淵明山水田園詩平淡風格的影響,但沒有陶詩那麽恬靜閑適,而是多了壹層冷漠空寂,而且寫得極為孤獨峭拔。在山水詩的創作上,韋、柳常被相提並論,如在《書黃子思詩集後》中,蘇軾說柳宗元與韋應物的詩能“發纖秾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認為柳宗元的詩兼有簡潔、溫麗、靖深之長,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