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已在地球上消失6500萬年了,這群體積龐大的生物對今天的我們而言,是壹個遙遠而神秘的存在。關於恐龍世界的話題對於充滿想象力的孩子來說自然具有十分的吸引力,但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無法獲得對恐龍的直觀認識,“恐龍探險隊”這個主題為孩子提供壹次系統探索恐龍秘密的機會。在這個主題中,我們將帶領孩子探索恐龍存在的歷史,介紹神秘的恐龍化石,認識恐龍的種類、外形特征及生活習性,了解恐龍消失的原因,培養孩子對恐龍世界想象與長期探索的興趣和能力。
兒歌介紹
“我想要壹只梁龍,在它身上溜滑梯;我想要壹只翼龍,帶我在天上飛;我想要壹只暴龍,趕走壞人跑第壹。”這是《我想要壹只恐龍》的兒歌內容,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兒歌設計是在孩子對恐龍世界有了壹定認識,對不同種類的恐龍特征及生活習性深入了解之後,激發了孩子對於恐龍的遐想,通過兒歌的學習,深化孩子關於恐龍經驗的認知。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孩子學習兒歌、深化關於恐龍的經驗認識呢?我們可從三方面給予關註:
兒歌畫面的充分閱讀 學齡前孩子的思維具有形象化的特點,圖畫具象的表征方式包含很多細節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兒歌內容。在兒歌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運用幼兒用書的圖畫資源,引導孩子對畫面進行充分的觀察、討論。《我想要壹只恐龍》本身具有很強的畫面感,在兒歌學習之前可以請孩子仔細閱讀畫面,說壹說畫面上都有哪些恐龍?妳都認識嗎?畫面中的小朋友在和恐龍玩什麽呢?幼兒調動自己關於恐龍的已有經驗做出判斷,然後組織語言表達。在幼兒語言表達的同時,註意引導幼兒主觀上感受,擁有壹只恐龍、和恐龍在壹起的那種快樂、威風的情緒情感,進而激發幼兒想要壹只恐龍的願望,調動幼兒兒歌學習與創作的興趣。
兒歌學習的趣味性 閱讀畫面理解兒歌內容之後,如何讓幼兒有趣地學習念唱兒歌呢?壹方面,可以關註兒歌念唱的節奏。教師需要在分析兒歌內容的基礎上,把握兒歌的語言風格,也可創造性的加入壹些象聲詞,通過語音感知的方式增加兒歌念唱的趣味性。
另壹方面,變換兒歌念唱的形式,如:由教師有節奏地念唱、給孩子聽CD、師幼合作念唱、壹邊念唱兒歌壹邊動作表演等。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變化的形式所帶來的新鮮感與挑戰性遠比單調不變來的有趣,與此同時也增加了兒歌學習的層次性。
兒歌學習後的創造性表現 創造性表現不是兒歌學習的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環節,但是兒歌的學習也可能不僅僅局限於孩子可以念唱兒歌。孩子是獨立自主的學習個體,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嘗試對兒歌進行創意表達,但這必然要建立在孩子對兒歌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南京市書人幼兒園的老師在孩子理解兒歌、學會念唱兒歌之後,就給孩子提供創造性表現的機會,先請孩子想象除了兒歌中的三種恐龍外,妳還想要壹只什麽恐龍?想跟它玩什麽呢?然後請孩子用繪畫的方式把自己想到的內容畫出來,並嘗試用兒歌的語言分享自己的作品。透過孩子的表現可以看出,孩子不僅學會了兒歌,而且還可以調動關於恐龍的已有經驗進行兒歌仿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