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受歡迎的程度來說,小說最高,散文次之,詩歌最低。至於為什麽會是這樣,我覺得主要還是閱讀這三種文字所需要花費的腦力不同,並且得到的感受也不同。
小說跟人們的生活貼得最近,因為本來它就脫胎於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故事,只是用藝術的手法經過了壹些處理。不同的小說也有不同的特點,或構思精巧,或酣暢淋漓,或激烈狗血,或血腥暴力,不管如何,總是有以下幾個***同的特點:
首先,不難懂。不管讀者的知識水平如何,生活經歷怎樣,小說的主要元素是人物和故事情節,這些都和我們的日常生活非常契合,很容易就能讀得懂。除了有些特定類型的小說中會有壹些難懂或者燒腦的元素之外,大部分的小說還是能夠被大部分的讀者所理解和接受的,這就為後面他們從中獲取快感打下了基礎。
其次,小說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再加工,因此小說裏的人物和情節很容易讓讀者在理解的基礎上進壹步產生***鳴,而這種***鳴能在很大程度上讓人在精神上感到愉悅,這是很多人喜歡讀小說的壹個重要原因。
再次,小說很容易讓人產生壹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只要人物的設定和情節足夠精彩,讀者能很快就沈浸到那種故事設定的情景中去,跟著人物壹起過關打怪,壹起紙醉金迷,壹起談情說愛。現實中的各種遺憾,跟著小說裏的人物經歷壹番,似乎真實的遺憾也沒有那麽不可接受了。
說白了,閱讀小說不用動太多腦筋,很容易就看得進去。人們可以自我陶醉,也可以自我麻醉,能讓人產生愉悅、傷心、恐懼等不同感受的刺激,這些刺激其實是對讀者現實生活的有益補充。
日記和隨筆其實也是平臺上壹類數量龐大的文字類型,跟小說壹樣,它們的內容也來源於現實生活。只不過它們都是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真實記錄和感觸,沒有經過精心設計,相對松散瑣碎,不能引起太多的聯想和***鳴。
日記和隨筆就像菜場裏擺出來的各種蔬菜,能看,但並不誘人。而小說則是拿這些蔬菜精心炒制的壹盤佳肴,色香味俱全,自然能令人食指大動,有壹探究竟的欲望。
散文在文字的形式上比小說更加優美,遣詞造句也更講究。但散文重在抒情,是作者對自己內心想法和情感的藝術性表達。比起故事,這種東西變得比較個性化和私人化,如果碰到誌趣和想法類似的讀者,可能會非常喜歡,反之則很難引起足夠的關註和興趣。
而且散文優美的文字需要讀者有壹定的文字功底才能欣賞得來,對於壹般的讀者來說就有可能是牡丹之於牛馬,只知其能果腹,而不能品味其香艷。
另外散文中所表達的情感和意趣需要讀者靜下心來慢慢咀嚼,仔細體會,調動足夠多的腦細胞才能領會其中的意思,這就對讀者的理解力和***情心有了更高的要求。對於這種觸及心靈較深層次的碰撞,可能只有喜歡動腦筋,愛思考,並且有知識積累,還要有類似經歷的讀者才能做到。
這可能就是為什麽散文不能為大眾所喜歡和接受的原因吧。
詩歌則比散文更加過分,是用更加精煉化的語言來表達更加隱晦的思想情感。散文至少人還能看得懂,對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還能弄明白,只不過接受程度不同而已。而詩歌裏面的壹句話甚至通篇讀下來,讀者可能都不清楚作者到底想表達什麽意思。
在詩歌裏,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隱藏在字裏行間,他有意給讀者提供盡可能少的信息,讓他們去捕捉自己想要表達的真實想法。詩歌是作者跟讀者玩的壹個捉迷藏的遊戲,他的目的根本不是想讓讀者明白他要表達什麽,而是想讓讀者猜測他在表達什麽。
甚至這種猜測的結果都沒有標準答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這種不同或許正是作者所希望的。很多時候可能連作者自己都不清楚他到底想表達什麽,他要的就是那種朦朦朧朧、若隱若現的抽象之美。
因此詩歌對於讀者的要求更高,即便讀者調動所有的知識和思維,也未必能夠完全理解作者的意思,甚至有可能南轅北轍,膝蓋上釘馬掌--離題(蹄)太遠。
在這麽高的要求下,詩歌的曲高和寡也就不難理解了。
小說就像奶茶,讀者只要舒舒服服坐著往嘴裏倒就行了,不僅解渴,還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壹些愉快的享受。
散文就像橄欖,需要不斷地品咂才能嚼出滋味。而且那種滋味比較獨特,喜歡的人愛得要死,不喜歡的卻怎麽都愛不起來。
詩歌就像天上的雲,忽遠忽近,忽濃忽淡,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看出不同的形狀。至於能從中體會到什麽,只能見仁見智了。
但不管是什麽樣類型的文字,對於寫作者本人來說,它都是果汁、橄欖和雲朵的混合體。不僅味美解渴,還能滋養心靈,更能讓作者體會到壹種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壹筆在手天下我有的掌控感和成就感。
在這種成就感之外,什麽閱讀量點贊量,什麽好評差評,什麽排名什麽鉆貝,通通都是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