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的是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張佳瑋翻譯版本,由於文言功底差,直接讀的翻譯版本。前 4 卷中,我對第 1 卷 《閨房記樂》 和第 3 卷 《坎坷記愁》 更感興趣,也著重讀了這 2 卷。《坎坷記愁》讀起來確實讓人心塞,讓我想到了讀《平凡的世界》的日子……
看到豆瓣的壹個很棒的書評:
高中時讀過,然而真正了解夫妻之情是如今。中國古代文人壹向講究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沈復的下筆節制,我卻已經傷心到不行。將卷壹那篇感嘆世人夫妻怨懟中白首偕老,自己與蕓娘年愈久而情愈堅,卻最終陰陽相隔的文字讀給蔣律師聽,兩人好生欷歔。這壹切皆有定數,我們能做的,唯有珍惜二字而已。
林語堂先生說蕓是“ 中國文學中壹個最可愛的女人 ”。
在壹個並不那麽良好,除了丈夫的疼愛外無甚長處的家庭環境裏頭當媳婦兒,她默默地擔負著許多東西,居然還能過出安貧樂道的閑散風雅勁來。古來通文辭、善解語的才女和通情達理、癡情壹往的妻子許多時候是矛盾的,但在蕓身上,渾金璞玉地湊成了壹體。
余曰:“唐以詩取士,而詩之宗匠必推李杜,卿愛宗何人?”
蕓發議曰:“杜詩錘煉精純,李詩瀟灑落拓;與其學杜之森嚴,不如學李之活潑。”
余曰:“工部為詩家之大成,學者多宗之,卿獨取李,何也?”
蕓曰:“格律謹嚴,詞旨老當,誠杜所獨擅;但李詩宛如姑射仙子,有壹種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愛。非杜亞於李,不過妾之私心宗杜心淺,愛李心深。”
我問:“唐以詩歌選拔士子,而詩歌的宗匠,必推李白和杜甫。卿喜歡師法哪壹位呢?”
蕓發議論道:“杜甫的詩錘煉精純,李白的詩瀟灑落拓。與其學杜甫的森嚴,不如學李白的活潑。”
我問:“杜工部是詩家的大成,學詩的人大多師法效仿於他,妳獨喜歡李白,為什麽呢?”
蕓說:“格律韻轍嚴謹、詞語主旨老成,誠然是杜甫獨壹無二,但李白的詩宛如《莊子》所說姑射山上餐風露飲的仙子,有壹種落花流水的趣味,令人喜歡。並非是說杜甫不如李白,只是妾身私心裏,師法杜甫的心比較淺,愛李白的心更深些。”
其癖好與余同,且能察眼意,懂眉語,壹舉壹動,示之以色,無不頭頭是道。余嘗曰:“惜卿雌而伏,茍能化女為男,相與訪名山,搜勝跡,遨遊天下,不亦快哉!”
蕓曰:“此何難,俟妾鬢斑之後,雖不能遠遊五嶽,而近地之虎阜、靈巖,南至西湖,北至平山,盡可偕遊。”
余曰:“恐卿鬢斑之日,步履已艱。”
蕓曰,“今世不能,期以來世。”
余曰:“來世卿當作男,我為女子相從。”
蕓曰:“必得不昧今生,方覺有情趣。”
余笑曰:“幼時壹粥猶談不了,若來世不昧今生,合巹之夕,細談隔世,更無合眼時矣。”
蕓的癖好既與我相同,而且能察言觀色、推敲眉目,所以我壹舉壹動,對她使個眼色,她便心領神會,無不辦得頭頭是道。我曾說:“可惜妳是女子,性格又安順,如果能化女為男,我和妳壹起訪拜名山、搜探勝地,遨遊天下,不亦快哉!”
蕓說:“這有什麽難的?等我兩鬢斑白之後,雖不能和妳遠遊五嶽,但近地如虎阜、靈巖,南到西湖,北到平山,都可以壹起去玩啊。”
我說:“怕的是妳兩鬢斑白的時候,步履艱難,走不動啦。”
蕓道:“如果不能,那麽就約定來世吧。”
我道:“來世妳做男人,我便做女子來跟隨。”
蕓道:“到得來世,可不能稀裏糊塗忘了今生這些事,來世才有趣味呢。”
我笑道:“我們少年時,壹頓粥的事兒,到如今都說不完,如果到來世,我倆還不忘了今生的事,等我們在花燭之夜,細細談前生來世的事,更耗時候了,連合眼睡覺的時間都沒啦。”
蕓道:“啊,這就是太湖了!今日得見天地寬廣,真是不虛此生!想許多閨中女子,壹輩子都未必見得到呢!”
對於蕓、沈復的評價,網上已有很多,我只記錄些我個人而言感觸最深的點。
蕓表示想去老婦人家裏,沈復說:“連日來秋老虎炎熱灼人,正思謀著得壹個清涼地方,來躲這暑熱的漫長白天。妳如果願意去,我先看定了她家哪裏能住,便背著被子鋪蓋去,盤亙壹個月,怎樣?”
恩……我讀到這段話的第壹感覺,竟然是:他們竟然隨隨便便就能抽出壹個月的時間,而且僅僅是為了避暑!想想我現在的生活,每天朝九晚五,壹年也就才幾天年假,跟古人比起來實在是……
誠然古代物質生活匱乏,生活節奏緩慢,發個燒就要臥床數月,搞不好就掛掉。但是現代生活又是怎樣的呢?大部分人生活節奏很快,每天為了物質生活奔波勞碌壹生,雖然醫療水平進步,但是真的就比古代幸福嗎?
看到蕓主動為丈夫妾室,非常震驚。蕓在那個年代已經足夠出色,能夠女扮男裝去看廟會,也能雇了混沌擔子為丈夫的賞花會溫酒。見到太湖時,蕓說道:“啊,這就是太湖了!今日得見天地寬廣,真是不虛此生!想許多閨中女子,壹輩子都未必見得到呢!”就足以窺見蕓的心性。
中國古代對女性的戕害,已經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女子從小就被教育“三從四德”,被教育要守規矩,沒有自己的見解見識,沒有自己的獨立思想,甚至到了不敢愛,不敢見識的無趣地步。
蕓在那個時代,能做到這個地步,實屬不易。她不僅有趣,而且風雅感性、溫柔寬和。
我感覺沈復的家庭問題,乃至晚年窮困潦倒,甚至蕓的死,他自己有很大責任。公婆對蕓誤解很深,他身為丈夫卻沒有從中調解;在自己經濟拮據的情況下,為朋友做高利貸擔保,朋友卻跑路;沒有繼承家業,故作清高(個人意見)……
當然他無論如何也逃不出那個時代,他對蕓情深意切卻也風流,作為讀書人對官場厭惡。
讀完這本書,除了對夫妻二人感情的回味外,最令我想到的就是高畑勛的電影 《螢火蟲之墓》 了。《螢火蟲之墓》電影本身沒有問題,但是電影的根基靠不住——電影講述了美日戰爭爆發,14 歲的清太帶著年幼的妹妹到處逃命,展現戰爭的殘酷。影片中哥哥真的就沒有其他選擇了嗎?是他的無知導致了妹妹的死亡。就像《浮生六記》中,沈復真的沒有更好的選擇了嗎?也許是他的問題,才導致了蕓的死亡。
“時但見滿室鮮衣,蕓獨通體素淡,僅新其鞋而已。”
“妾能與君白頭偕老,月輪當出。”
閑雲野鶴卻食人間煙火,生活想來該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