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7的片子。當時,巴菲特已經86歲了。他的生活簡單甚至單調。他每天開車去上班,路上買了壹份麥當勞,坐在辦公室看書。......
這也太平淡了吧,我心目中的有錢人的生活與此相去甚遠。
說實話,整部電影很平淡。如果妳帶著致富的秘訣來到這裏,妳可能會失望。
影片中大量筆墨落在巴菲特的成長經歷、家庭訪談和日常生活上。
我看的時候,平平淡淡的。看完之後,我有了意想不到的回味。
有些片段在我腦海裏久久揮之不去,反映了巴菲特的人生哲學。
紀錄片壹開始,巴菲特就向學生們拋出了壹個問題。如果妳能有壹輛自己喜歡的車,而且是妳人生中唯壹的壹輛車,妳會怎麽做?
當然要好好保管。
巴菲特說:“我們這輩子不會只有壹輛車,而是只有壹個身體和大腦。”
拋開巴菲特的股神身份不談,壹個86歲的老人每天還在工作,還能自己開車上下班。這樣的身體和精神條件足夠讓人羨慕。
巴菲特有兩個投資原則:第壹,不虧錢;第二,請永遠記住第壹。
在巴菲特的辦公室走廊裏,有壹份7分的舊《紐約時報》,它誕生於經濟恐慌時期。
他想把華爾街真正的恐慌歲月貼在墻上,以此來提醒自己,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巴菲特和比爾·蓋茨第壹次見面時,蓋茨的父親讓他們寫下對自己最有幫助的壹個詞,他們都寫了同壹個詞:專註。
有句話說,壹條魚的記憶只有七秒鐘。
現在人的專註力可能只有七秒鐘。刷完壹個短視頻,去下壹個八卦熱搜......
靜下心來看“專註”這個詞,很悲哀
我30歲了。在此之前,我還沒有找到壹個長期的重點。職業也橫跨各個圈子,包括創投圈、餐飲圈、教育圈。......
27、28歲的時候,我為此焦慮了很久。
直到最近,我終於找到了人生的重心——投資(廣義的投資)。
巴菲特說:“每個人壹生只需要專註於壹件事。」
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孟格曾評論說:
“我見過的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壹個不是天天讀書的——沒有,壹個也沒有。
妳可能會對沃倫的閱讀感到驚訝。他是壹本有兩條腿的書。"
巴菲特從小愛讀書,讀書極大地改變了他的人生命運。
七歲時,巴菲特從圖書館借了壹本《賺1000美元的1000種方法》,開始探索商業世界。
直到80多歲,巴菲特每天仍閱讀5、6個小時。
他說,“我看的書大家都可以看,這是壹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他的辦公室沒有電腦,沒有智能手機,只有書架上的書和桌子上攤開的報紙。他只是每天坐在那裏看書學習。
巴菲特說,妳不需要精通很多公司,妳只需要在妳的能力圈裏能有幾家公司就行了。
對於妳的能力圈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範圍,而是妳如何確定能力圈的邊界。
如果妳知道能力圈的邊界,盡管能力圈比妳大五倍,但妳會比那些不知道邊界的人富有得多。
如果妳有壹座經濟城堡,人們會來占領它,趕走妳,所以妳最好有壹條護城河。
什麽是護城河?
從商業上講,護城河主要是指企業的結構性競爭優勢,這種優勢不僅可以具有長期優勢,還可以幫助企業長期保持較高的資本回報率,防止競爭對手模仿或復制。
人生就像壹個公司。如果我們想建立壹個持久的基礎,我們也應該建立自己的護城河。
巴菲特說,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找到濕雪和長坡。
他90%的財富都是50歲以後積累的,這是投資的復利。
同樣壹筆錢,花了就沒了,壹下子就開心了。
但如果妳儲蓄,投資,享受復利,就能獲得長久的快樂。
這讓我想起了紀錄片《金錢與我》,壹個行為經濟學家進行了壹個社會實驗,大多數人都嚴重低估了復利的力量。
仔細看巴菲特的財富增長圖,不是線性的,而是前期緩慢增長,積累到壹定拐點後爆發式增長。這就是復利的力量。
這部電影有太多值得挖掘的人生智慧。
貝佐斯曾經問過巴菲特,妳的投資體系那麽簡單,為什麽妳是世界第二富豪,別人不做和妳壹樣的事情?
巴菲特說,因為沒有人想慢慢變富。
是的,真理總是簡單的,但要做到卻很難:
照顧好妳的身體和大腦
②不要賠錢。
③保持專註。
④繼續閱讀。
⑤認知能力循環
⑥修建護城河
⑦復利思維
希望能繼續學習和實踐,沈澱自己的人生智慧,不要虛度此生。* * *鼓勵。
我是西陵,火運動的踐行者。
目標40歲財務自由,提前退休。
我將繼續分享儲蓄、理財和消防活動。
有興趣的話,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