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名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七年級語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語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1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熟練背誦五首詩歌。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 熟讀並背誦詩歌。
2、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內涵。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壹課時
《飲酒(其五)》
壹、導入
由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導入
二、誦讀理解
1、反復誦讀《飲酒》,註意讀出詩人清高、自得的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3、解讀詩歌:(通過課堂討論,師生***同研討詩歌)
⑴ 這首詩還有沒有不能理解的字詞?
⑵ “結廬在人境”和“而無車馬喧”不是矛盾了嗎?
⑶ “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作者什麽樣的意?
⑷ 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⑸ 這首詩歌妳最喜歡哪幾句?為什麽?
明確:⑴: ① 喧:吵鬧的聲音。② 君:指陶淵明。這句是假設有人問陶淵明。③ 心遠地自偏:自己的心靈已經遠離了塵俗的牽纏,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顯得清靜起來了。④ 辨:說 ⑤ 忘言:想不到用什麽語言來表達。
⑵: 不矛盾,因為“車馬”是達官貴人奔走於仕途的喧囂,而詩人歸隱田園,雖沒離開“人境”,但心情舒適,誌趣高遠自然不受攪擾。
⑶: 人的自然本性。
⑷: 表達了詩人厭惡官場的虛偽、黑暗,從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意,獲得恬靜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三、小結、當堂背誦。
《行路難》
壹、導入
李白少有大誌,以管仲、晏嬰等名相自比,希望能成就壹番偉業,但世事艱難,他二十四歲“仗劍去國”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二歲才由人引見做了供奉翰林,其間扮演的是壹個以文娛君的半弄臣角色,根本談不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理想,兩年後黯然離京,這使他不經發出“行路難”的感慨。
二、朗讀
1、指名朗讀。
2、全班齊讀。
三、思考探究
1、《行路難(其壹)》詩中,哪些動作反映了作者當時的內心情感?
2、詩中“欲渡黃河”“將登太行”是寫實嗎?妳是怎樣理解的?
3、作者為什麽提到呂尚、伊尹的故事?
4、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
1、能充分反映作者內心情感的動作,主要在詩的前四句。第壹、二兩句寫的是美酒佳肴。這樣的美酒佳肴誰見了都會產生食欲,更何況是以飲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卻是端起酒杯又推開,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劍,舉目四顧,使他感到壹片茫然。這“停、投、拔、顧”四個前後連續的動作,反映了李白內心的極度抑郁苦悶和感情的激蕩起伏。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在詩中不是寫實。“冰塞川”“雪滿山”有其象征意義,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萬分。
3、借呂尚、伊尹的故事來說明賢臣在明君治下倍受重用,而自己也希望得到君主的器重發揮自己的才幹。
4、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悲涼處境,同時在悲憤中又不失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感情。
四、課堂抽背。
第二課時
《已亥雜詩》
壹、導入
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詩歌是我國燦爛文化中壹顆璀璨的明珠。今天我們來學習龔自珍的《已亥雜詩》,去感受他的愛國熱情。
二、朗讀
1、男生、女生互讀互查缺漏
2、教師範讀
三、探究
1、前兩句詩抒情敘事,敘了什麽事?抒了什麽情?
2、這首詩中流傳千古的名句是哪兩句?妳是怎樣理解的?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
1、記敘自己滿懷離愁地離開京城的事,抒發了自己仍系心國事,為國盡忠的感情。
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言外之意是:自己雖然離開國家政治權利的中心但仍然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3、表達作者離開京城、離別好友的憂傷,也抒發自己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同時對脫離黑暗官場感到喜悅。
四、背誦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壹、導入
雪,潔白美麗,或輕舞或紛揚,給我們的生活增姿添彩,歷來是人們所吟詠、描繪的對象。在古詩中,有很多描寫白雪的詩句,妳們能說說嗎?(生舉例)今天,就讓我們壹起走進有“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樣千古名句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二、學生反復誦讀詩歌
要求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並試用壹兩個詞語來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明確:離愁,別緒,依戀等
三、學生再讀詩歌
在把握感情基調的前提下,要求體會古代詩歌描繪景物,抒發感情的特點和方法。並展開豐的想象,勾勒出壹幅幅塞北雪景圖,品味著壹份份濃濃離別情。要求學生思考:
1、理解作者“圍繞什麽來寫”?
2、要懂得“怎麽寫”“為什麽這樣寫”等問題?
3、抓住關鍵詞來鑒賞詩歌、分析情與景的融合。
⑴ 抓住詩歌的線索。(通過讓學生找出有關“雪”的詞語──飛雪、暮雪、雪滿、雪上,學生很快就能夠明確,本詩的線索就是“白雪”)
⑵ 同時找出與四個詞相對應的“情”──送別前、餞別中、臨別時、離別後。
⑶ 依次與學生探討各部分的景與情的有效結合。
送別前(離愁):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寫的是“飛雪”──大雪紛飛奇麗景。其中“卷”“折”寫出了北風的猛烈,於是才有了下文的飛雪。“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千古名句,要引導學生去想象並體會其中運用的比喻手法。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寫的是“寒雪”──雪天奇寒戍邊人。學生很快就能夠找出表現“寒”的詞句。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寫的是“厚冰”──瀚海冰封愁雲凝。“愁”,即離別的哀愁,為下文設下情感的基調。(學生試背該部分)
餞別中(盛情):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寫的是“餞別”──中軍置酒別故人。讓我們想到“勸君更盡壹杯,西出陽關無故人”。
臨別時(依戀):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寫的是──東門雪中送別情。抓住“雪滿”壹詞,既寫出了回京之路的艱辛為送別情憑添了壹份淒涼,也說明了作者的情深,與其說“雪滿還不如說是“情滿”。壹切景語皆情語。
離別後(回味):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寫的是──別君之後依依情。詩人在友人離去後還站在送別處遲遲不肯離去,進壹步表現了作者對友人的依戀之情。
四、學生試背全詩,進壹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歸納本詩的主旨
詩歌主旨:詩人以搖曳生姿的筆觸,描繪了瑰麗奇寒的塞外雪景,表達了對友人的誠摯濃厚的送別之情。
五、拓展性閱讀
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默寫,加強古詩文的積累。
推薦岑參的另壹首詩:《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六、小結
這首詩氣勢飛動、描寫逼真、氣魄宏大,描寫了唐代邊地特有的奇異風光,抒發了詩人因朋友離去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在詩人筆下,冰天雪地的邊塞,奇寒難忍,愁雲慘淡,令人怨悵。
七、作業
1、妳還學過哪些寫雪景的詩文,試寫出其描寫精彩的句子。
2、將本首詩改編成500字左右的散文
第三課時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壹、導入
“草堂有詩魂,詩成泣鬼神”。今天就讓我們壹起來零距離接觸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解讀他將要向我們講述的怎樣的世間的故事。
二、作者簡介
三、朗讀
1、學生齊讀課文,教師對其中的難辨字進行點撥。
2、教師做壹般朗讀,意在正音。學生邊聽邊為難辨字註音。
3、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提點學生註意詩歌的韻腳。
四、思考探究
1、詩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樣變化的?
2、詩中哪寫詞妳覺得精妙?為什麽?
3、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4、妳怎麽理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皆歡顏”的崇高理想?
點撥:
(1)秋風破屋──慘 群童抱茅──悲
長夜難眠──哀 廣廈庇寒—壹願
(2)“怒號”寫風勢之大,“卷”“三重”寫受害之重。“飛”“灑”“掛胃”“飄轉”“沈”等動詞細致地寫出了風吹茅草的情狀,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焦灼、苦痛的心情。“倚仗自嘆息”不僅可以想像出詩人氣喘籲籲的情形,也可窺視到詩人悲嘆群童抱草,屋破難修的無可奈何的心情。 “俄頃”二句不僅濃墨渲染出陰沈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詩人淒惻愁慘的心境。 “白經”二句,表明從安史之亂以來,詩人因憂國憂民,早已難以入眠,更何況“長夜沾濕”,又怎麽能挨到天亮呢?
(3)不記小我,憂國憂民、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
四、小結
詩為事作,屋憑人傳。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現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壹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詩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已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今天變成現實,如果詩人在天有靈,他定會感到欣慰。“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這是偉大的***產主義戰士,黨和國家卓越領導人朱德參觀杜甫草堂的題詞。我們但願杜甫草堂長留人世,杜甫詩篇光芒千秋永照。
五、背誦
七年級語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2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
培養愛國情感、認識朋友間的友情。
2、知識目標
①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②領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③品味語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④通過對詩歌意境的藝術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3、美育目標
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情感美。
4、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誦讀能力,欣賞能力、想像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重點)
2、理解作者的精巧構思和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法。(難點)
學法引導:
1、背誦全文。
2、抓住難點、要點疏通文意,啟發自行領悟。
3、反復誦讀,教師點撥,師生***同分析、欣賞。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對重點、難點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學生質疑,師生***同回答。
2、訓練朗讀能力。
教學設想:
1、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②質疑法③討論法④背誦法
2、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3、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
4、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壹、導語設計(2′)
有人說,朋友是冬日裏溫暖的火爐;是疲憊是可以依靠的肩膀;是壹口可以給妳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們心靈的天空更高遠;有了朋友,我們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堅定;有了朋友,我們生命中的某些時刻顯得更刻骨銘心。不是嗎?我們與朋友分別的那壹瞬至今歷歷在目。今天我們就來和身在西北邊塞的岑參壹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溫那難忘的壹幕。
二、範讀課文,整體感知(3′)
請同學們翻開課文,老師為大家朗讀課文。註意:聽清字音與句讀,最好提筆作上記號。(師配樂朗誦《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三、自由朗讀,理解文意(8′)
1、接下來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文下註解疏通文章大意,並記下弄不明白的地方,待會全班討論解決。(教師巡視,隨時解答壹些學生的疑難問題。最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的方法是:壹個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或句子,教師鼓勵其他學生給這位同學解說明白;同學們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師講解。)
2、下面,同桌或前後桌兩人組成壹個小組,壹人讀課文,壹人說譯文。讀完壹遍後交叉進行。
四、品析課文,訓練想像(10′)
1、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將寫景與送別的過渡句用“____”標示出來。(在“愁雲慘淡萬裏凝”)
2、下面,請大家任選角度,將前面詠雪的句子和後面的送別聯系起來。比如說: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熱的。(雪是潔白的,朋友的情是純真的;雪美麗得令人溫暖,朋友情真摯動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歸途令人擔憂;雪中生活是艱苦的,它令人思念家鄉和親人,盼望歸去;紛紛大雪,是不是上天為朋友歸京而獻上的賀禮?奇麗的邊塞風景,是不是為離情別意抹上豪邁?)
3、聽讀,揣摩:在送別的酒宴上,在揮手的那壹刻,“我”會做些什麽、說些什麽、想些什麽。
明確;對朋友歸京,“我”感到高興。因為對戎邊戰士來說,能和家人團聚可喜可賀的壹件事。“胡琴琵琶無羌笛”,在急管繁弦中,在杯來盞去中,仿佛可以聽見詩人由衷的祝賀:“來為妳歸京幹杯!”然而朋友情深,輪臺距離長安路途遙遠,這壹分手不知何時才能相見。盡管是軍中大丈夫,依依別情仍然襲上心頭;千裏冰封,沙海縱橫,朋友這壹路可會順利?今日我送君,何時人送我?“雪上空留馬行處”,那壹行馬蹄印啊,將我的牽掛和惆悵壹直延伸到長安。
五、自由賞析,體驗文美(12′)
作者在整首詩中,既有細節的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既再現了邊地瑰麗的自然風光,又融入了作者真摯的感情。可謂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俗話說“好文章不厭百回讀”。尤其是好的句子、詞語壹定要品壹品。下面請同學們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詞語拿出來讀壹讀,評點壹下。好,大家先準備壹下,然後在全班交流
課堂設想
①“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明確:“忽如”兩句寫雪後美景,飛雪奇大,壹夜之間,雪壓枝頭,。“忽”字顯出邊塞氣象變幻的神奇,傳出詩人賞雪時驚喜的心聲。以春花喻冬雪,貼切動人。雪壓枝頭,猶如雪白的梨花,不僅是壹朵壹朵,而且是壹團壹團,壓枝欲低。壹片銀白的世界在作者的眼裏,幻化成壹片明麗的春光,給人的感受不是雪後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稱“妙手回春”,正是詠雪的千古名句。
②“風掣紅旗凍不翻“寫出了邊塞怎樣的情景?”
明確: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看到壹個奇異的景象:盡管風刮得挺猛,轅門上的紅旗卻壹動不動——它已被冰雪凍結了。這壹生動反常的細節再壹次傳神的寫出了天氣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鮮紅的壹點,那冷色基調的畫面上的壹星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潔白,更寒冷。可見壹切都顯示這裏是冰天雪地的邊塞。
③“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明確:這兩句運用了誇張與對偶修辭手法,氣勢磅礴地勾勒出瑰奇壯麗的邊塞雪景,又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壹個典型的送別環境。如此惡劣的天氣長途不跋涉必將是無比艱辛的。“愁”字隱約對離別分手作了暗示。
④“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明確:字裏行間,滲透著作者與朋友之間的難舍難分的依依別情,為友人歸程艱難而擔憂的關切之情,有友人歸京通往家鄉的馬蹄印跡而引起的思鄉之情。
小結:詩歌以恢弘的氣勢、寓情於景的手法,既描寫了唐代邊塞特有的奇異風光,又抒發了詩人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
六、朗讀指導,背誦課文(10′)
1、齊讀課文。我們該怎樣讀出作者所表達的這種感情呢?好,請大家先醞釀壹下感情,然後壹起來讀。
2、學生評價。(邊評邊讀)
3、分組朗讀。剛才我們讀了,又議了,知道該如何帶感情地讀,現在我們壹起來朗誦課文,請男同學讀寫景部分,女同學讀送別部分。
4、背誦課文。在讀的過程中達到了熟讀成誦嗎?好,請壹位同學帶著感情背誦課文。(齊背課文)
七年級語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3教學設想
1、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況。
2、理解每首詩歌和散曲的內容,特別是其中的重點字詞。
3、理解作品中千古傳誦句子的哲理。
4、教學時數:
三課時。
第壹課時
壹、簡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參(715—770),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他是唐代“邊塞詩派”的著名詩人。他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岑參早年的詩以風華綺麗見長。由於後來歷參戎幕,往來邊陲,風格為之大變。其詩洋溢著積極樂觀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歸京”點明本詩是雪中送別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岑參的代表作之壹,他用歌行體寫出了西北風雪的奇寒,抒發了雪中送客的深摯友情及因友返京而產生的悵惘之情。
三、聽錄音,或聽教師範讀全詩
四、邊讀邊分析
詩起首四句寫野外雪景。“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寫邊塞風狂雪早。“卷”“折”從正面、側面描寫狂風怒號,遍地肅殺的景象。“即”寫作驚奇之情。
“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此為千古傳誦的詠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讀之眼前立刻浮現壹幅春風送暖,梨花盛開的美景。
接下來四句寫室內苦寒。“散人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由帳外轉入帳內,點點雪花飄落進來,浸濕羅幕;穿著狐裘蓋著錦衾也不覺暖,奇寒難忍。而將軍都護這樣的勇猛邊將,也是“角弓不得控”,“鐵衣冷難著”,手凍僵了連弓也拉不開,鐵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去慘淡萬裏凝。”這兩句轉寫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蓋,縱橫交錯,擡望天空,陰雲密布。“愁”“慘”為餞別場面醞釀了氣氛。
以上描繪了“瀚海雪景圖”,熱愛邊塞風光,頌揚將士意誌的感情融於其中。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描寫餞別的情景。此句扣題,連舉三種樂器,運用借代方式,寫出送別宴上的熱鬧情景。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轅門。茫茫雪原中壹桿紅旗,奇異而美麗的畫面。天氣奇寒,勁吹的北風翻不動墜有厚重冰淩的紅旗,更顯出壹個“寒”字來。
最後四句寫分手的情景。“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從轅門壹直送到輪臺東門,依依不舍。路遙遠,風雪猛,難行走,惜別、擔憂之意交織於胸。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望不見遠去的朋友,仍看著雪上空留的馬蹄足跡。結尾兩句,寓情於景,言盡而意無窮,耐人尋味。詩的後半部分描繪的是“風雪送客圖”。
五、小結
這首詠雪送別詩,前十句從不同側面寫雪,後八句寫送別。雪景襯托送別,送別中又描寫雪景。詩在詠雪景的同時表現了雪中送友的真摯情誼,還傳達出詩人獨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鮮明壯偉,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