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妳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我給大家帶來關於年味的高壹作文,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年味的高壹作文1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的《元日》大家壹定不陌生吧!他所描繪的就是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放炮迎新的熱鬧場面。
除夕之夜放鞭炮這似乎是壹種不會被人忘卻的傳統。從我記事之日起就對每年除夕淩晨12點的炮聲記憶深刻。這是為什麽呢?因為在這壹時間點裏每家都會放開門炮辭舊迎新,在新年裏討個好彩頭,妳能想象上百花炮聲在空中此起彼伏地爆炸,那種光亮,那種聲響,怎壹個震撼了得呀!即使妳熬不到這麽晚,相信這震耳欲聾的炮聲還是會把妳叫醒的。
每年除夕,爺爺、伯伯、爸爸都會準時從被窩中爬起來放鞭炮,對他們而言,這已是保持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習慣了。他們不需要鬧鐘,卻總是那麽準點,或許是他們的心靈感知新年的氣息比我們更早更準吧!
我壹直認為,鄉下的年味兒比城裏要更濃些,因為這份“美味”中加了更多調料,純樸、感恩與真誠。城裏的路旁商店張燈結彩,這是他們對新年的期許,希望新的壹年紅紅火火,步步高升,但這其中不乏有些應付之意,過多花哨的裝飾只是隨了大流,迎合時代發展的需求。相比較而言,鄉下人家門上貼的春聯更有寓意,這些春聯並不昂貴,並不華麗,卻寄托了壹家人對新年的美好期待,都說平凡之中見真情,春聯不也是如此嗎?
年味兒要與家人***同分享,所以除夕也就少不了與家人***進晚餐。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物質需求的提高,“年夜飯”人們更熱衷於去飯店吃。壹家人在餐桌上有說有笑,吃著現成的飯菜,吃完結賬就可以走了,方便、快捷,何樂而不為呢?但在鄉下大多數人家都是在家裏吃,即使比不上飯店菜品的美味,但這是家人親手烹制的,裏面充滿了濃濃的愛意,即使比不上飯店用餐的方便,但與家人壹起勞動是開心的,充實的,享受的。我們吃的不是美味,是氣氛。只要壹家團聚,壹起吃飯,我相信,無論飯菜的豐盛與否,大家都是開心的。=
吃完年夜飯幹什麽呢?答案當然是看春晚了!雖然現在對春晚的意見褒貶不壹,但依然不減低人們對春晚的熱情,很早就開始關註春晚了,除夕晚上8:00,春晚終於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壹家人和樂融融的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春晚,說說笑笑,體味春晚帶給我們的樂趣,等待零點鐘聲的敲響。
除夕,除舊迎新。年味兒,充斥心田。希望人們可以在新年中過的更輕松、更舒適、更愉快。如老虎般虎虎生威。
關於年味的高壹作文2
壹道沁人心脾的芬芳,壹啼清脆悅耳的鳥鳴,閉上眼,用心聽,尋找年味兒藏匿的地方……
小時候過年,總是穿得紅紅火火的,歡歡喜喜地跑到各家拜年。在我的記憶中,兒提時代的大院永遠都是充滿陽光,光線柔柔和和地普照著,灑在孩子們稚嫩的笑臉上,灑在老人們布滿皺紋的臉上。年初,孩子們總是聚集在壹起,為奶奶們表演節目。
也不知道是誰發起的,孩子們自覺地排好節目,像壹只只活潑的鳥兒,為這些年過花甲的奶奶們表演著,訴說著童真的故事。這壹老壹小,就這樣愉快地成了朋友。
這些都只不過是過年這壹盛會的開場白,到了大年三十,我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嚷著要去鄉下過年。媽媽自然答應,於是,我們便乘著大巴,趕上三個多小時的車程,來到我記憶中年味兒最濃的地方。
鳳陽是壹個充滿年味兒的小城,盡管沒有大都市的喧鬧與繁華,但在這座不大的縣城裏,卻有著不壹樣的感覺。臨淮關是我姥姥和媽媽的家鄉,這裏不算偏僻,卻保持著原始的模樣。走上曲折的鄉下小路,壹種泥土的芬芳撲面而來,這恰似壹條天國的階梯,湛藍的天,潔白的雲彩,還有鳥兒美妙的歌聲:“嘰嘰——啾啾啾——布谷布谷——”歌聲響成壹片,而這些可愛的天使並不怕人,它們還常常歪著小腦袋,好奇地打量著過路的行人。
走了大約幾分鐘,就到了太太家。“汪汪——汪汪汪——”幾聲犬吠驚動了主人,我的舅爺爺開了門。進入大院,壹片喜氣洋洋,大紅福字隨處可見。臘肉、香腸、魚幹都壹串壹串地懸掛在窗前,就像裝飾似的。壹大串爆竹已經準備就緒,透出壹種紅紅火火的熱鬧氣氛。走進餐廳,壹大桌親戚圍在壹起,熱熱鬧鬧地包餃子,看他們嫻熟的技藝,真令人拍手叫好。我那兩個小表妹,正在認真學習包餃子,瞧她們認真而笨拙的樣子,真是可愛。
夜幕降臨,大人們忙著做飯去了,我們孩子們則壹同去放瓷花炮,這樣的炮能放在手上玩,還能放出花朵樣的煙花。我總喜歡把它們壹根壹根地插在地上,圍成壹個愛心形,然後點燃。啊,壹片火樹銀花!吃飽飯,我們總會三三兩兩,回到房間,熱熱鬧鬧地看壹場春晚,新年就這樣在壹片紅火之中到來了。
長大後,總感覺過年少了些什麽,年味兒在壹片都市繁華之中漸漸消失,不過,每當我走進鄉村大院,還是能感到年的氣息。呵,鄉村,年,味兒正濃……
關於年味的高壹作文3
彈指間,春來了。
壹轉念,春節了。
春節壹過。夏,回味年的喜悅;秋,翹首冬的降臨;冬,等待春的步入;春,興奮年的到來。
又是壹年春節時。
春節又到了,紅春聯驅走了冬的乏味,紅鞭炮炸響了春的歡樂,壓歲錢送來了年的祝福。
壹年又壹年,總是不像嘴上說的那樣,小時候總是覺得年很乏味,年的味兒總被大人們的忙碌和城市的快節奏吞噬,漸漸地,年似乎不像年了,好像只是成了壹年的第壹個任務,壹個節假日的理由。老人們依稀還回味著年輕時年的熱鬧,大人們映象裏還保留著小時候對年的期待,而我們,對年似乎已經淡了,只是得到那壹個個紅包的快樂。
十多年過去了,隨著我對知識的積累和老人們的訴說,我才漸漸的發現,年似乎並不是那麽無聊,變得豐富多彩,我也有此喜歡上了年。
年的到來總是那麽迅速又那麽漫長。
蘇州的過年習俗以前我從來都不知道,除了貼福字、春聯,全家人團聚吃年夜飯,放鞭炮,包餃子、春卷,守歲,拜年外,其他的年俗我略知壹二,但不感興趣,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通過上網搜索和詢問長輩,發現其實各個地方的年俗各異,比如“打神鼓”、“烤頭風”等,蘇州自然也有獨特的過年習俗。
先來見識壹下蘇州過年特別的日子。
正月初壹,男子要開門放爆竹三聲,叫作開門炮仗,象征“高升三級”。家家懸掛神軸,點香燭,供粉圓茶食糖果於祖先神位前,長幼依次而拜,稱為“拜喜神”。然後,幼輩依次向尊長叩頭拜年,再向左右鄰居賀年;早餐吃年糕、春卷、湯團、圓子,寓意高興團圓。
正月初三叫“小年朝”,女婿和女兒上嶽父嶽母家拜年。
正月初五,家家都要迎財神,為了來年生意興隆,財源滾滾。這也是我們家每年都不錯過的。
除了這些特別的日子,蘇州也有很多獨特的年俗。
蘇州人除夕吃飯時會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的時候挖出來,叫做“掘元寶”。親友來往時,會在泡茶時放兩只青橄欖,叫做喝“元寶茶”,寓意恭喜發財。
當然,江南地區還有許多忌諱。
初壹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也不動菜刀,以免殺生之禍;不吃稀飯,小孩吃飯不能澆湯,害怕出門遇雨;不可以掃地,就怕把財氣和如意掃了出去,如果真的要掃,也只能從外往裏掃。
如今,年味在城市年輕人的心中已經越來越淡了,甚至把它當做是壹個負擔,但是,我心中的年味卻越來越濃。春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節日,必須要得到保存、傳承和發揚,讓這個傳統節日流傳千秋萬代,讓這個年味越來越濃。
又壹年,春節。
關於年味的高壹作文4
印象之中的過年,天氣定然是寒冷的,大雪紛飛,黑夜裏風呼嘯著興風作浪。大地壹片白茫茫,雪光,月光和房屋中投射出的燈光,壹道映襯著這個特殊的時刻。
屋內定然是壹片其樂融融的。壹桌熱氣彌漫的團圓飯,燈光在霧氣中形成光亮的通路。飯桌上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親朋好友的齊聚彰顯著團圓之於中國人的意義。
電視裏,播放的壹定是春節聯歡晚會,這個全世界觀看人數最多的節目似乎已經成為過年必不可少的標誌,它壹年壹度如約而至。
印象之中的過年壹定是在天色暗下之後開始,壹頓年夜飯從晚上7點慢慢的吃,直到晚上12點。橘黃色的燈光,碗筷碰撞的聲音,小孩子的嬉鬧聲,大人間的祝福的話語。辭舊迎新,是過年的意義。
待到晚上9點左右時,屋外的鞭炮聲開始響起。印象中,那禮花是七彩的,在天空畫出繽紛圖案。“劈啪”的聲音會壹直持續到淩晨。天空的禮花不斷的盛開。第二天推開門,空氣中彌漫著冬日的霧氣和淡淡的火藥味。地面上壹片紅色的紙屑。而人們也並不著急的掃去,“紅紅火火”,正是人們所寓意的。
而現在,我正在電腦旁,和不認識的人壹道遊戲,由於先前約好的朋友壹個個的爽約。父母在看電視,而我在玩遊戲,這就是沒穿服飾裸的現實,全然沒有印象之中過年的事宜。起身到陽臺,看灰蒙蒙的天,遠處的光柱無力的透過雲層。夜色正暗,全然沒有要綻放的煙花的痕跡,有多久了呢?有多久沒有在除夕夜看煙花了呢?手機震動,“春節期間,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請您註意消防安全”的短信如約而至。現實的過年,竟和印象之中的,如此大相徑庭!
社會正在飛速發展,有壹些節日特有的氣氛卻在逐漸暗淡。
年味正逐漸變淡,這個話題已多次被人們熱議。其原因耐人尋味:多樣化的電子設備使人們很難壹道歡慶,對消防安全的重視使得不在有煙火的燃放,90後獨生子女無法體會與兄弟姐妹壹道鬧新春的快樂……
20__ 的除夕,沒有煙花、沒有雪花……
關於年味的高壹作文5
聲聲爆竹辭舊歲,點點梅花迎新春。離春節越近,年味也就越濃……家中壹律忙碌,都忙著準備春節。這是中國的年終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求來年的幸福安康。
放爆竹
放爆竹是壹個漢族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壹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鞭炮,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寄托了漢族人民壹種驅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貼春聯
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古代的漢族民俗文化。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壹種,在春節時張貼俗稱春聯。春聯的來源是壹種桃符。最初人們用於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木刻人形應掛在門旁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壹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壹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祭竈
祭竈是壹項在漢族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作為壹家的保護神而受崇拜。竈王龕大都設在廚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的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竈王爺壹人,有的則男女兩人,女神是漢族民間最富代表性,最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流行神,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壹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願望。
我是給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竹聲驚醒的。看見豆壹般大的黃色的燈光,接著又聽到畢畢剝剝的鞭炮,是春節到了。我在朦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綿聯不斷,似乎合成壹天音響的濃雲,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