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生成的—個情境、—個問題、—個信息、壹個錯誤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以下是我整理的初中語文教育敘事案例,歡迎參考,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查看。
初中語文教育敘事案例1我通過學習《上好課——教學策略》這壹內容,使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了反思: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自主的學習,真正做到實效。這就需要教師有教學策略。
比如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發現:我在課堂提問時,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有壹少部分學生都低頭不語,我很納悶,有時為了照顧到全體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我有時還是能夠叫到他們的名字。每當這個時候,我都覺得他們心裏很害怕,答題的聲音很小。課下,我詢問了這些同學原因,他們說:“不知道自己能否答出老師所期望的答案”,因此不敢回答,因為這種害怕導致面紅耳赤、語無倫次甚至結巴口吃等。
後來,我發現,為了不再體驗那種難以承受的尷尬和羞愧,這些學生想方設法地也弄來各種教學參考書,並將上面的問題及答案背得滾瓜爛熟。由此可見教育上的很多失誤大都源於對“錯誤”的處置失當,教學管理的很多失誤也大都源於對“錯誤”的處置失當。壹旦處置失當,受傷的將是教師與學生雙方。只有牢固樹立“錯誤是資源”的理念,堅守對學生、對教育的愛心,憑著豐厚的知識儲備和專業基本功,保持沈著冷靜的心理,修煉從容應變的教學智慧,才能真正實現教育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發展。說不定還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呢!
魯迅先生的《風箏》壹文,是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壹篇課文,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我提出了這樣—個問題請學生思考:“‘我‘撕毀弟弟的風箏,這件事做得對不對?”壹個學生馬上把手舉起來,迫不及待的說:“對,這體現了我對弟弟的愛護。”我接著問:“撕了他的風箏,為什麽反而是‘愛護’”? 這個學生天真地回答說:“因為弟弟貪玩,玩風箏不好。”我接著又問:“玩風箏有什麽不好呢?”這個學生微笑著回答說:“耽誤學習,學習成績不好將來就沒有好工作,就要出去打工。”我沒有否定他的答案,而且我也微笑著說“噢。看起來這確實也能體現哥哥對弟弟的愛護。妳請坐下。”
很明顯,這個學生的發言與《風箏》壹文所要表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完全反了。但我還是很有耐心地與學生對話,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這裏有壹個問題,當學生對文本解讀有明顯的不妥之處時作為教師應該怎麽處理?我認為,這樣處理是恰當的,體現了課堂教學機智。因為閱讀對象是剛入初壹的學生,他們的思考達不到課文的深度,不如魯迅對社會、人生理解得深刻,沒有必要勉強他壹定要達到這樣的深度。隨著生活閱歷增廣,他壹定會想通的。另外壹方面,當初“我”撕小弟弟的風箏確實也就是基於“愛護”,只不過對愛護的理解不對,方法不當罷了。再說,像這位同學的看法在當前社會確實很有市場,如果想在課堂上把這個問題弄清楚,很可能是費力不討好,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會出現偏移,教學任務也難以完成。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發言應該小心翼翼地保護,為他們培育壹個敢於說話、敢於發表意見、有自信的心態。這樣學生才能積極的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生成的—個情境、—個問題、—個信息、壹個錯誤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對於這些教學資源.我們必須迅速地做出相關檢索.進行有效分類,確定壹條最為適當的處置策略,既基於教師的愛,也取決於他的教學智慧。
初中語文教育敘事案例2在討論《詩兩首》的教學設計時,我們備課組的壹致意見是這兩首詩對學生均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卻又是現在的學生無法真正理解的,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或根本不會有這種閱歷。但正如我們讓學生們背誦的《論語》壹樣,現在雖不理解,但隨著他們人生閱歷的增長,必將在今後的生活中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我覺得教學這兩首詩的關鍵就在於引導學生熟悉詩歌的內容,並可以有壹定程度的延伸,這才可以讓詩歌的精神在他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達到我們教學這兩首詩歌的初衷。簡而言之,就是讓學生與詩歌的距離多拉近壹些,可以對詩歌產生親切感,盡量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
我覺得,余映潮老師所設計的《假如生活欺騙了妳》教學方案抓住了這壹課教學的關鍵,可以成為我教學的主要方案,我也是基本按照這壹方案來設計這壹課的教學。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依照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增加了壹些對詩歌內容的解讀。我著重解讀了“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壹句。我要求學生把詩歌中所說的三個不同的時間及其所代表的生活狀態列舉出來。“現在”——憂郁、令人失望;“未來”——充滿希望。而我們滿懷希望地走向未來,最終獲得成功時,“現在”就成為了“過去了的”,而那段充滿了憂郁與失望的經歷也就成為了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經驗。為幫助學生認識,我先出示了另壹種譯詩:“不要悲傷,不要哭泣/在那憂郁的時光/還有壹份守望/因為我們相信/快樂終會來臨/今天/不過是暫時的陰霾/壹切/將會在瞬間消逝/而那逝去的/將會變得親切”,讓學生比較兩種譯詩中對“現在”與“未來”的描述有什麽相同之處,以及詩人如何描述人生中暫時的陰霾。而在引導學生理解“親切的懷戀”壹句時,我讓學生又壹次朗讀了《醜小鴨》的最後壹段,讓他們思考壹下醜小鴨會如何看待自己還是壹只醜小鴨時的經歷。此刻再聯系另壹種譯法中的“親切”壹詞,學生對這壹句的理解也就清楚了。此時我啟發學生,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否都會有不順心的事,都會有煩惱,也許我們不會象醜小鴨壹樣經歷過如此巨大的磨難,但煩惱是不可避免的,而這首詩就是讓我們在煩惱中去讀的。詩人勸告我們將目光投向未來,但到達未來仍然離不開現在的努力,由此我出示了《假如妳欺騙了生活》壹詩,讓學生們明確如果妳現在犯了錯誤應當如何糾正。
而在引用宮璽的《假如妳欺騙了生活》壹詩後,我補充了《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今日歌》:“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歌,努力請從今日始。”讓學生從中找出與宮詩的相同之處,進而補充普希金寫詩的目的不是讓人們不註重今天的努力,而是不要為今天的憂郁所累,將目光放長遠,但要想得到真正美好的未來,仍然離不開我們今天腳踏實地的奮鬥。通過補充的詩歌,我盡力讓學生們對詩歌的內容有了壹個較為全面的認識。我覺得,如果再有時間,能夠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談談自己的認識,可能會更好壹此地。
在教學《未選擇的路》時,我仍然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要教學手段,其中穿插了我對詩歌的解讀。在解讀第壹節時,我特別指出了“黃色的樹林”這壹環境,學生註意到這是秋天的景象,我引用《蟬》中的語句:“斜陽裏,想起秋風顏色”,強調了這壹環境預示了時光匆匆,人生已禁不起等待,因此必須要做出選擇。在解讀第二節時,我出示了飛白的譯詩:“我走了第二條,它也不壞,/而且說不定更加值得,/因為它草多,缺少人踩;/不過這點也難比較出來,/兩條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並結合原文,指出了課文對原詩的刪節。我要求學生們比較兩者的不同。學生們發現課文強調了詩人的冒險精神,而原詩則強調了選擇的艱難。我追問,選擇為什麽如此艱難?學生們就自然從第三、四節中發現,壹旦選擇就無法反悔,而且壹切都將改變,我由此過渡到第三、四節的解讀。
在解讀第三節詩時,我再次出示了飛白的譯詩:“盡管我明白:路是連著路的”,與課文譯詩比較:“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我同樣提問學生,兩者強調的內容有何不同,學生也註意到了飛白的譯詩強調了人生中還會遇到更多的選擇。我就在此引用了《列子》中楊朱“歧路亡羊”的故事,指出幾千年前,中國的哲學家就已經認識到了人生的道路上充滿了不同的選擇,而每壹個選擇都會影響我們人生的走向。而楊朱是主張不做出選擇的,但如此壹來我們人生的價值又如何能體現?因此我在此總結,選擇是必然,誰也無法認清選擇的後果,但是我們必須要做出選擇,否則只能在匆匆的時光中浪費我們的人生。在解讀第四節詩時,我同樣強調了選擇對人生的重要作用,我向學生出示了原詩的最後壹句:“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對照課文就可以發現,詩人所說的話可以直譯為“壹切都不壹樣了”,可以理解為自己的人生,也可以理解為與自己有關的壹切事物,這就說明了選擇對我們的生命的重要意義。但是,只要我們敢於做出選擇,我們的人生就不會缺少光彩。人生的終點在哪裏我們無法得知,但我們可以讓這個過程盡量沒有遺憾。
對於哲理詩,理解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只需要主要的思想不發生偏差即可。因此,我出示不同的譯法,引用原文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們能夠盡可能多從不同角度思考壹下,能夠盡可能地多聯系自己的經歷想壹些,這樣就能夠多熟悉壹些詩歌的內容,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初中語文教育敘事案例3《爸爸的花兒落了》節選自林海林《城南舊事》的最後壹部分,原題是“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從題目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經歷了那麽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時,終於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文章隨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敘下來,時而記眼前之事,時而憶從前往事,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文章重點寫了爸爸對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的情感,寫得深沈而動人,令讀者仿佛能依稀的看到文字的幕簾後面,閃爍著壹雙盈盈的淚眼,
“童稚裏充滿了哀怨,純真中蘊含了惆悵”。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老師們往往是將重點放在文章中人物和情感的領悟上。其實,這篇文章從結構角度去切入也是極其精妙的。也正是由於其精彩的結構,才很好地撐起了文章的內容,才使文章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仔細研讀,至少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絕妙的地方:
壹、別致生動的插敘。
文章時而寫眼前的事,時而又穿插往事,但每次憶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發的,這樣顯得波瀾起伏,跌宕有致。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壹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說的壹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後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又由禮堂的鐘聲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於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又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交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後寫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兒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可見,這篇文章是隨著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敘下來的,有現實又回憶,用現實引出回憶。
二、雙線並行,交相生輝
文章壹是以花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以花開頭、以花結尾,中間也都多次提到花——是因為父親喜歡花,花讓作者想到回憶起父
親,同時花也成了象征;以花來貫穿小說的始末,作為潛在的線索,這樣可以做到使事件交錯而不淩亂。)二是畢業典禮“兩線相互輝映,既有利於情節的展開,又使兩個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輝。”(張百棟語)
三、文章寫得含蓄,處處有伏筆。
文中沒有正面寫爸爸病危、瀕死,但文中多處作了暗示。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 爸爸曾說:“沒有爸爸, 妳更要自己管自己, 並且管弟弟和妹妹, 妳已經長大了, 是不是? ”這是壹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後, 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 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麽紅腫著”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 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後, “催著自己, 我好像怕趕不上什麽事情似的”, 急急忙忙趕回家去, 這恐怕是壹種預感。④寫她進家門以後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麽時候垂下了好幾校子, 散散落落的, 很不像樣”, 更是以花喻人, 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文章從“我的襟上”的“粉紅色的夾竹桃”起筆,到愛花的爸爸病死,處處有伏筆,事事有照應,沈郁的氛圍和喪父的傷痛壹直籠罩著全文。
四、多角度的相互映襯
這篇文章多處采用了相互映襯的結構,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兩個離別的烘托。壹個是“我”畢業典,和老師同學們的離別,壹個是爸爸永遠離開了“我”。前壹個是生離,將來也許還可以再見;而後壹個則是死別,是永遠永遠的陰陽兩世的隔離。這壹對
的“生離死別”的相互烘托,讓讀者讀起來不由得不為之深切悲傷。
2、不想長大與不得不長大的襯托。在畢業典禮上,我是多麽怕長大啊! 然而在聽到父親去世的噩耗後,“我”在心裏默念:“是的,這裏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和“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壹個才十幾歲的小女孩,正是充滿天真的幻想,正是應該四處玩樂的時候,可是爸爸的辭世和殘酷的社會卻使她不得不用幼小的肩膀去挑起沈重的生活負擔,使她不得不馬上“長大”,如此鮮明的對比,教人們讀了這篇文章怎麽會不感傷,對小英子的長大怎麽會不予以深切的同情呢?
3、“小英子”的鎮定和弟弟妹妹的無知的對比。在“我”默念著我已經長大的話語時,“我”的“瘦雞妹妹還在搶燕燕的小玩意兒,弟弟把沙土灌進玻璃瓶裏。”兩相對照,這種“長大”是多麽的無奈,是多麽令人酸楚啊。
可以說,林海音是個高明的“建築家”,正是她為《爸爸的花兒落了》這間“房子”設計了這樣壹個精美的架構,再加上始終洋溢在文章裏的深深愛意和濃濃的感傷,我們作為讀者怎麽會不受到壹次心靈的強烈震撼呢?
初中語文教育敘事案例4隨著素質教育的迅猛發展,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也在全面改變,感情教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運用,這其中語文教學中的感情教育尤為重要,因為語文教學的內容和性質決定了這壹點。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必須努力挖掘學生內心的情感因素,把情感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支撐,促使學生自我意識的激發,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我們要力求確立新的知識觀,新的學生觀,讓學生在學習語文這門學科的過程中,積極進行感情的交流,感受生活的真理,把語文課程與社會生活相聯系,讓學生“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們要通過自己的情感教學幫助學生反思、體驗、進步,讓他們自覺體驗生活,從而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 我在語文教學設計中,充分發揮了“愛”的情感功能,努力體現了語文“愛”的內容和性質,不僅確立了學生個性發展的正確方向,而且讓學生實現了自我,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提高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
我現在當老師二十多年了,以前每每見學生有不良行為時,往往還忍不住立即就當面批評教育,還覺得這是自己工作做的及時、認真負責。其實,要想把語文課上好,壹味的嚴格並不壹定能取得預期的效果。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我深深的體會到,在語文課堂上,“愛”的力量更偉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盡量與學生處好關系,做學生的朋友。從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入手,用自己的師愛打動學生。
我現在所帶的這個班級是我兩年前新帶的壹個班級,當時我確定了新的教學思路,即壹定要多想些辦法,用最大的“愛”來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 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情景:這個班的孩子都很有個性,他們從不同的小學升到初中,換新老師了,他們開始還有些收斂,基本上還都能按老師的要求去做,但時間壹長,壹部分同學不愛寫作業的壞毛病就顯露出來了,每次布置作業後,作業老是交不上來。面對這種情況,我改變了原來的方法,我不是直接批評他們,而是在交來的作業上寫上對他們的評價(比如:妳的字寫得真漂亮;妳的作業寫的真工整;妳的表現真不錯。好;很好等等)。第二天作業發下去以後,我還有針對性地重點提出表揚,交作業的同學看著我對給他們的評語高興的不得了,不交作業的同學看到這種情形,也把作業也交來了,我當然也是個個表場,寫上他們喜歡的評語,激勵了他們做作業的興趣,讓他們意識到作業對他們來說不再是負擔,而是壹件多麽有趣的事情,以至於有壹天我作業布置的遲了,他們竟主動問我,老師作業是什麽?我要讓他們每個同學都感受到,老師是愛他們每壹個人的,沒有偏愛誰,也沒有冷落誰。
我們班有壹個同學語文基礎不是很好,每次考試後同學們都笑他。有壹次考試後他哭著找我說,班裏有些同學說他是個大笨蛋,他不想念了。我安慰他說,妳不用哭,只要妳爭氣,我會幫助妳的,相信到時候笨蛋的壹定不是妳。這位同學果真沒有讓我失望,期末考試中成績有很大的進步,語文成績是班上的中上等。這位同學在教師節還給我送了壹束鮮花,上面還寫了這樣的話:謝謝老師對我的信任,原來我並不比別人笨,以後我壹定會更加好好學習,為老師爭光。
當我們能真正地愛護、關心、幫助學生,並做學生的朋友時,師愛就成了壹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為有了師愛,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學生才樂於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熱愛每壹個學生。學習好的要愛,學習壹般的要愛,學習差的更要愛;活潑的要愛,文靜踏實的要愛,內向拘謹的也要愛。只有愛才能喚醒學生的求知欲和上進心,只有愛才能讓學生登的更高、行的更遠。 讓語文課多壹些感情吧, 我們壹起用愛為學生保駕護航。
初中語文教育敘事案例5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兩年多的課改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點撥教學的三個方面。
壹、適量點撥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為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壹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壹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
另外,我會在每壹課選擇壹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壹發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壹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壹番,嚼出了壹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老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壹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麽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麽?由生活經驗入手,啟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艷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三、適時點撥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壹把火。適時點撥壹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采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壹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的經驗告訴我:點撥是壹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