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曲其八林鴻翻譯如下:
十五薊門行,能探黠虜情。潛兵秋度磧,牧馬夜歸營。苦霧沈旗影,飛霜濕鼓聲。昨來承密詔,東築受降城。
賞析:
《出塞曲》屬樂府《橫吹曲》,從漢代起代有作人。至唐邊塞詩大盛,唐以後則無繼。明代偶有佳作。《出塞曲》多寫邊防將士的生活,這首詩就是描繪壹位智勇雙全的邊塞士兵的動人形象的。
前面四句敘事,交待這位軍人的經歷和軍中生活情景。薊門,即薊丘,古幽州治所,故地在今北京市西北郊,這裏泛指北方邊塞,樂府《雜曲歌辭》中就有《薊門行》、《出自薊北門行》等。
這位軍人年方十五便從軍來到邊防,他年紀雖小,卻因才幹過人,在軍中負責刺探敵方軍情。黠(xia),狡猾;虜,這裏是對敵人的蔑稱。
三、四兩句寫的是軍隊生活情景。秋天,他所在的部隊秘密開發,越過寸草不生的沙漠地帶,深入敵方。
進入沙漠後,他又在軍中放牧,往往要到夜深人靜之時才能返回兵營。寥寥數語,壹位沈著機智、不辭辛勞的邊防軍人形象已凸現在我們眼前。這是壹種不動聲色的平淡敘述,在冷靜客觀的語調中可以感受到詩人對這位士兵的衷心贊美之情。
下面兩句轉寫邊地風物。邊地的自然條件是相當艱苦、相當惡劣的。這裏,詩人著力刻畫的是那裏的霧。
因霧氣沈沈,連軍旗的影子也被隱沒了。詩人又寫了那裏的霜,飛霜陰冷潮濕,以至軍鼓的聲響都變得低沈暗啞了。唐代詩人駱賓王有“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在獄詠蟬》)的名句,李賀更有“霜重鼓寒聲不起”(《雁門太守行》) 的出色刻畫。
這裏的“濕”字本為觸覺,利用通感,生動地描繪了鼓聲的沈悶滯重。它和上句壹起,以細節調動了讀者的光照、聲響意向,幻化出多樣的視覺、聽覺聯想,確為傳神之筆。
這兩句寫邊地苦寒,造境蒼涼,出語警絕,既描繪出絕域惡劣兇險、艱苦卓絕的生活環境,又烘托出邊地將士不辭辛勞、奮不顧身的頑強鬥誌,並自然過渡到最後兩句。
受降城,漢武帝曾令公孫敖築受降城,以接應擬殺單於歸漢的匈奴左大都尉,故城在今內蒙古烏拉特旗北。
唐神龍三年,中宗李顯命張仁願在黃河以北築中、東、西三受降城,以絕突厥南寇之路。城成後,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無復寇掠,唐王朝北疆得以固守。這兩句敘事用典,以奉詔築城表達必勝的信念,豪情溢於言表,因為有前文的鋪墊,收束兩句正是水到渠成。
這首詩以敘事為主,凸現主人公的勇武豪邁,筆力雄健,格調高亢,具有濃郁的邊塞生活情調,可與盛唐詩歌相媲美。林鴻標舉盛唐,以學開元、天寶為論詩宗旨,但並不壹味模仿,有不少創新之處,這是林鴻能享譽壹時,為明初閩派詩人代表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