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羋月傳》學歷史之話說屈原壹生經歷

《羋月傳》學歷史之話說屈原壹生經歷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思想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他出身於楚宗室貴族,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誌,誌向遠大。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壹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他被後人稱為“詩魂"。

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吳起之後,在楚國另壹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沈於汨羅江,以身殉國。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壹。

起初的他,受到君王的器重,重臣的支持,意氣風發,滿腔熱血只待為國揮灑。壹場與昭陽之間敞開心扉的交談為我們鋪陳開屈原看似美好的前程。

楚國的令尹昭陽是壹個典型的權臣,作為楚國的令尹,他心中有對國家的考慮;但作為宗族的代表,他又有頑固的宗族私心。壹方面不希望楚國推行改革觸傷公族利益,另壹方面,眼看商鞅變法為秦國帶來的強盛,深知變法對本國的好處,上了年紀的他,漸漸感覺到自己心中作為楚國令尹的部分,多過了作為昭氏族長的部分。

昭陽多年仕途生涯磨練出了圓滑純熟的處事經,他深知改革必將觸及包括自己在內的宗族的利益。如若不改革,楚國就只能坐視秦國的強大,而無任何應對之策。他暗示屈原,如果不顧慮宗族權益,壹味推進改革,將令自身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因此,改革是必須的,但是要徐徐圖之,做到各方的平衡,要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才可。

老令尹昭陽看中屈原的才幹,認為他是個做事的可靠之人,具有難得的認真品質,希望能悄悄幫助他在楚國推動變法。但另壹方面,老謀深算的昭陽更清楚屈原的秉性為人,而想將自己的執政心得,灌輸給屈原,希望他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在將來也如自己壹樣做到公私兼顧,左右逢源,下面這壹番權力經,是昭陽對屈原的指點,也是敲打,甚至放到現在,仍不為過時。

“治大國,若烹小鮮。最重要的是火候,是平衡。妳要做成壹件事,就不能單打獨鬥,而是要說服別人和妳站在壹起。妳要切切記得,立足朝堂最重要的不是做事,而是做人,多交朋友,少結冤家,讓利不爭,與人為善。若能夠得到大多數朝臣的支持,那麽妳不管做什麽都容易成功,反之,則會處處失敗。”(出自《羋月傳》第壹卷第十章)

而此刻的屈原是不會明白昭陽的壹番苦口婆心的,他初任左徒,這壹職位在楚國歷來的官職安排上,是為將來接掌令尹之職的壹個臺階,同時,屈原還擔任太子之師,承擔著培養未來繼承人的重任。他自知身負沈甸甸的重擔,很想有壹番作為,完成楚國躋身列國之首的抱負。他也知道改革舉步維艱,但口中卻對昭陽道:“若是朝臣貪腐無能,敗壞國家呢,難道也要坐視不管嗎?”聽到屈原剛直的回答,昭陽只能無奈嘆息:“這國就是家,家就是國,變法,是國事,更是羋姓的家事啊……”(出自《羋月傳》第壹卷第十章)

看到這壹段,筆者不禁想起了《建國大業》中的蔣氏父子談心:“不改革,亡國,改革,亡黨。”唉,其實歷史都是現代史,對嗎?

降職流放

接下來,因為秦國逐漸強盛,這些年屢屢挑起戰爭,虎狼成性,早已令諸國不滿。屈原為了楚國,決心出使各國,與列國達成合縱聯盟,用聯合的力量對付秦國。楚、齊、燕、趙、魏、韓六國君王在楚國的都城郢都會盟,決議由楚國作為合縱長,***同聯兵函谷關。此時的屈原得楚懷王重用,內政、外交多由他做主,也正是他出使列國才促成了如今六國即將合縱的局面。

然而,虎狼之秦不會任由六國合縱的局面生成,書中描寫秦王駟潛入楚國,暗中破壞六國聯盟。秦王駟與楚國公主羋姝的結緣,楚宮中魏美人的慘死,張儀與昭陽的不和,秦王之弟樗裏疾遊說楚國大夫靳尚等等情節的描寫都在為合縱之計的破產埋下伏筆。

終於,大朝會上,楚國群臣就六國合縱抗秦還是聯秦結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此時的屈原擬好了新政十二策,滿臉憧憬地暢想著楚國疆域大於秦國,根基深於秦國、人才多於秦國,若能實行新政,必將稱霸諸候。誰知早已被秦國使臣收買的靳尚大夫跳出來反對六國合縱,給出了看上去合情合理的理由。狡猾的靳尚早在前夜便探訪了昭陽,以宗族之利、國家危亡勸說之,昭陽畢竟是羋姓血脈,即使有心推動變法,也難下決心革了自己的命。在朝堂上,他默許著眼前的情況發生,拋棄了和屈原之間的私下約定。楚懷王也傾向於與秦國聯盟。此刻的屈原由憤怒轉向失望,壹顆心如墜冰窖。被同盟者拋棄的滋味是何等酸澀,兩人遠遠站著,雙目對視,屈原心中有滿腹疑問,卻無力回頭,只能用不解、哀怨的眼神向昭陽做出無聲的發問。曾經約定攜手推行新政的兩代名臣,在這壹刻起,已經分道揚鑣。這殿上區區數尺距離,已成天塹深淵。(出自《羋月傳》第二卷第八章)

隨後,五國使臣壹壹借故離開郢都,六國合縱之勢終究落空。屈原與楚懷王之間信任的壁壘也在壹點壹滴地瓦解。六國聯盟不復存在,屈原被遷為三閭大夫,看似地位尊崇,主管宗室,但卻是明升暗降,脫離了日常國政之務,不再有晉升令尹的可能。新政也就此擱淺。

秦國對此倒是喜聞樂見,為防合縱之勢再度復燃,秦國派出張儀前往楚國遊說,張儀以其三寸不爛之舌,成功消解了齊楚聯盟的可能性。(此中機巧詳見《羋月傳》第三卷第二章)

楚王隨後知道上了張儀的當,惱羞成怒,發兵攻秦,丹陽之戰由樗裏疾率兵,俘楚軍統領屈和楚將七十多人,斬首八萬楚軍,楚國還失去了漢中郡。楚懷王想起了屈原,讓他入齊重修齊楚之好。在張儀的挑撥下,齊楚關系卻再度破裂。

應需召回

楚國在列國中逐漸喪失誠信,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秦國的懷抱,屈原被無情逐出郢都,流放漢北。

公元前302年,前往秦國為質的楚國太子橫在秦國有意設計下私逃回國(詳見《羋月傳》第六卷第十三章)。秦國以楚太子私逃為名,撕毀秦楚合約,聯合齊、韓、魏三國,***同攻打楚國,攻下楚國重丘,次年華陽君羋戎率後再攻楚,陷襄城,大楚將景缺,斬首三萬,及後,又攻下楚國八個城池。楚國瀕臨全面危機。

楚懷王聽信寵妃鄭袖、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蠱惑,為了不與秦國交戰,準備再度赴秦會盟。書中屈原的弟子黃歇請出了老令尹昭陽相勸,甚至親自追到江邊也挽回莫及(詳見《羋月傳》第六卷第十三章)。楚懷王不聽勸告,執意前往,不料有去無回,武關相會即被扣押秦國。乘楚國群龍無首之際,秦國任白起為左庶長,與司馬錯、魏冉等迅速發動對楚國的攻擊,猝不及防的楚國壹敗塗地,白起斬首五萬楚軍,取十六城,楚國政局面臨崩塌。

昭陽終於意識到朝堂正被壹群奸佞小人把持,遂召回了被流放的屈原。屈原當機立斷,主張另立新君,整頓兵馬,迎戰秦國。昭陽此刻也悔恨至極,向屈原深表歉意地道:“是我私心太重,貪戀權勢,所以聽任靳尚坐大,鄭袖胡為,排擠屈子。卻沒有想到,如今竟然是養虎為患,造成今日楚國了莫大的禍端啊!屈子,我如今讓子歇請妳回來,當面對妳說壹聲對不住……”(出自《羋月傳》第六卷第十五章)此時,屈原與昭陽終於達成了政治諒解,而屈原和昭陽的形象也得到了進壹步升華。

面對秦國的強勢進攻,屈原毫不猶豫地主持著內政,下令陳兵邊境,又交聯列國,欲合力逼秦國交出楚王,秦人攻楚之勢,壹時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