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篇總是寫好的。題目問完後,寫詩人的心情和季節。開頭“金陵最好舊都,朱樓送。”南朝詩人謝_,有兩句話,用的是隋王鼓吹入朝之歌:“江南之美地,金陵之帝都,綠水蜿蜒,竹樓壹路遞上去。”詩人以此為點,截取“壹路到朱樓”二字,使讀者想起謝的詩。金陵古都,金陵故事,都浮現在文字裏。點後,流露出詩人的心情。“嗯,累客戶,靠高標準不好。”這兩句話含義深刻。詩人稱自己為“疲倦的客人”。他經歷了亡國、流放、出家、還鄉等壹系列巨變。他承受著喪國帶來的屈辱和悲痛,心灰意冷,對生活感到厭倦。“累客”壹詞,流露出詩人對現實不滿卻又無可奈何的悲慘心情。在這種心境下,故地重遊,依然是“交朱樓”。在他眼裏,他已經失去了“善意”。那麽“梨花落,小花飛,春也憔悴”,詩人把“憔悴”和“少好”聯系起來,把敘述心情和書寫季節這兩層意思緊密結合在壹起。“問三國英雄六朝奇人青山?”詩人用疑問句來指出主題:懷舊。“少好”“憔悴”的境遇和“金陵故都第壹”的觀念,與詩人們已不相稱,不禁讓人懷疑:這是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的故都,還是奇人偉人相繼出現的六朝時代?質疑的本質是感嘆,是壹種對歷史流逝,英雄已成古人的哀嘆。唯有青山不變,不知滄桑的人依然可以見證歷史。這個詞的第壹部電影的作用只引出下面,所以寫的比較籠統。
第二部電影轉向具體的景物和抒情的描寫。"麥點葵丘,荒臺敗壘,鹿豺銜枯."三句話聚焦虛景。值得註意的是,詩人用景物的描寫來比喻世界的變化,也用代碼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比如《麥點葵山》《荒臺敗壘》都是典型的例子。劉禹錫《再訪杜宣觀》詩:“蕩中無樹,兔葵花燕麥被春風搖。”是《麥點葵山》的經典。宮殿崔偉和歌舞都消失了,但現在只剩下麋鹿和野豬奔跑和踐踏。《史記·淮南王安列傳》“今見麋鹿訪姑蘇臺。”伍子胥苦口婆心地向吳王進諫,但沒有接受。他義憤填膺,慷慨大方。詩人把這兩首歌放在壹起,用意很明確,表達自己的悲傷和哀思。“潮起潮落孤城,落霞中寂寥。聽樓,哀怨,未醉先。夜深了,月滿秦淮,煙籠寒。”用了劉禹錫的《金陵石城五題》:“故國四面環山,潮打孤城。”而杜牧《博秦淮》:“煙籠寒月滿沙,夜近秦淮。”詩人們用來隱匿唐詩的方式是拆解唐詩的句子,但仍保留前後呼應。同時,他們把自己的句子合並起來,按照詞的語氣要求重新組合。詩人在隱藏和利用前人的詩歌,重新組合的過程中煞費苦心。我把前人的句子放得很妥帖,對那些完全是自己寫的句子做了周到的安排,比如“未醉先醉”,把借來的句子和已有的句子融於壹爐,拼湊起來,天衣無縫。這些句子直接表達了作者的懷舊之情,強烈表達了詩人的主觀感受,因此在全詞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起著統領整個段落的作用,從而顯示出詩人的主導作用和作品的創造性。表達舊情舊感,轉而評論歷史。
第三部電影以兩句話開頭,“悲慘淒涼。”重疊詞的使用增加了悲傷和痛苦的感覺。“不知道怎麽提拔商界女強人,還是隔河對唱。”杜牧的倒數第二首詩《伯秦淮》之後,流露出亡國之痛。面對舊都的兩座城堡,他們哀嘆國家的衰敗,哀嘆昔日人民的死亡,都充滿了對國家國王的強烈譴責。白居易《與關感》詩中說:“見白楊如柱,辯紅粉非灰。”詩人在他的詞中寫道:“可憐的紅粉化為灰燼,蕭瑟的白楊迎風升起。”有兩句話,曹植雜詩的意蘊和劉禹錫的不同。他在歷史痕跡面前表達了對自己不幸的哀悼和對自己的憤怒的復雜感情。
第四部電影講述了吳棟和靳東的歷史。意圖非常明顯,指的是南宋覆滅的歷史悲劇。“鐵鏈千尋,沈入河底。揮壹把羽扇,擋住西邊的塵土,那就好了。”詩人有針對性地評論了金陵的這些歷史故事,很有現實意義。當時南宋剛剛沒落,他的興亡情懷也是有針對性的,現實的。“嘆古今天下是兒戲”,意為隨兒戲興亡。意思很復雜,但是語言好像很輕松。既有詩人們的情懷,也有歷代亡國、君臣的譴責,以傳“古今之世”。事實上,詩人以輕松的心情引出了壹個沈重的話題。全詞結尾,我又回到了金陵的風景,並關照了文章開頭的“累客倚此高”登高遠眺“春風猶來,吹進鐘山,郁郁蔥蔥。”大自然並沒有因為世界的變化而按照其內在規律照常旋轉。中山不變,人事不在。因為這種懷舊情結,作為全篇的總結,意義重大。
這首詞重點描寫了金陵的歷史、人物、街道、河流、城垛,描寫了古今興亡的大主題。是壹部借古傷今表達亡國之痛的作品。全詞多處使用古代典故和詩詞,但穩妥貼切,意思自然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