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考試重點」古代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

「考試重點」古代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

  魏晉南北朝考試重點

 魏晉南北朝文學

 緒論

 1. 魏晉南北朝(中古文學)的標誌:五七言古近體詩興盛。

 2. 魏晉南文學變化的因素

 (1) 文學的自覺與文學批評的興盛

 第壹、 文學從廣義的學術中分化出來、並獨立(漢時,文學即指學術、劉宋時期才與史、玄、儒學並列)。

 第二、 對文學的各種體裁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區分,對體裁的體制和風格特點有了明確認識。(到南朝時已成系統)。

 第三、 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有了自覺的追求(文學最終表現在對審美特性的自覺追求上)。

 (2) 動亂中文人多遭殺戮的命運

 魏晉文學是典型的動亂文學,既要適應戰亂,又要適應改朝換代。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運的難蔔、禍福的無常,以及個人的無能為力,從而形成悲劇性基調,以及作為補償的放達。於是產生了壹些***同主題,如死生、遊仙、隱逸。

 (3) 門閥觀念下的文學創作

 A. 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進之路,寒士的不平就反映在文學創作中。

 B. 文學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數世家大族中,與政治權力壹起世代相傳,文學家族的大量出現與之有關。

 C. 重視門第的風氣還表現為對宗族關系和倫理觀念的強調,或是追述炫耀門第及祖先功德。

 (4) 玄學對文學的滲透

 源於老莊,後受儒、佛影響的玄學對文學滲透很大,其中的自然與真、言意之辨、名理形神之辨,都成為文學討論及作品的主題,將理趣融入文學。

 (5) 佛教與佛經翻譯對文學的影響。

 3. 中古文學發展歷程

 A. 概要

 建安:曹氏、王粲、劉禎

 政治理想與務實精神,通脫態度與應變能力。不拘守於儒學,表現鮮明的個性。反映理想的高揚、人生的短暫、個性與濃郁的悲劇色彩。

 正始:嵇康、阮籍

 崇尚自然,反對名教、揭露禮教與時政的沖突、政治重壓下的苦悶與抗議。 太康:三張、二陸、兩潘、壹左。

 以繁縟為特點,喪失建安風力,但在語言運用上多有探索,抗議門閥,書法寒士不平。

 兩晉:玄言詩。

 晉宋易代:陶淵明開創田園詩。

 漢魏古樸詩風帶入更純熟境地,將“自然”提升為美的至境。

 宋初:謝靈運,玄言詩轉向山水詩。

 B. 總論

 思潮:文學進入自覺階段,文學創作趨於個性化

 玄學與佛教帶來新的創作因素 語言形式美的發展及應用。

 成績:五古繼承漢樂府,增強詩人個性 駢文達到興盛,增添壹種新的抒情性強的文體 漢大賦演變為抒情小賦,增加駢儷成分 七古確立 南北朝民歌及小說

 分論之建安、正始文學

 1. 建安時代特征

 (1) 建安文人頗有壯誌,卓犖不凡。高揚的政治理想,悲涼慷慨的精神成為時代特色。

 (2) 社會的動亂,使人生苦短的哀嘆成為主題。對此,詩人或是單純哀嘆。(七哀詩)或是哀嘆歲月短促,功名未立,卻仍努力。(短歌行)或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追求更高人生價值(龜雖壽)。

 (3) 此時是文學開始走向自覺,也是創作個性高揚的時代,詩人不踵武前賢,效法同輩,另辟蹊徑,發展獨特風格,或古直悲涼,或便娟婉約。

 (4) 建安詩歌帶有濃郁的悲劇色彩。

 2. 曹操

 (1) 反映了漢末戰亂的現實與人民遭受的苦難,體現了曹操救民於水火的胸懷與抱負。

 (2) 表現以法治國的主張和求賢若渴及統壹天下的壯誌。

 3. 曹丕

 宴遊詩:寫遊賞之樂,模山範水細致,文詞富麗,常用對偶。

 抒情言誌:突出“救民塗炭”和誌在“靖亂”的決心。

 征人思婦:相思離別及思想之情。

 變革乃父處:

 (1) 個人情感的抒發,有別於曹操情於歷史使命感的特點。

 (2) 文人化藝術表現手法的使用,與藝術風格的形成,表現在語言的工麗和藝術形式的創造上。

 4. 曹植

 A. 前期:歌唱理想與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情調,充滿信心(白馬篇).

 B. 後期:表達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激起的悲憤.

 內容:

 對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憤懣(野田黃雀行);

 用思婦棄婦托寓身世,表白心跡(美女篇);

 述誌詩,訴其用世之心(雜詩);

 遊仙詩,現實功業無成,幻想在神仙世界中解脫(遠遊篇);

 貢獻:文采富艷;

 對五言詩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不幸的身世引起後世文人的認同:

 5.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桀,徐幹,阮瑀,應玚,劉楨

 6. 王桀:感情深沈,慷慨悲壯

 (1)歸曹前:記漢末戰亂,寫羈放之情和悲壯難酬的感慨。

 (2)歸曹後:(從軍詩五首)再現漢末戰亂後的農村後農村田園荒蕪、滿目瘡痍的景象。歌頌了曹操的英明神武,也表達了自己追隨曹操為國效力的意願。

 風格:感情深沈,慷慨悲壯,遭亂流寓,使他感悟興懷,憂世悲己。對百姓的同情和伸展抱負的願望都是從個人身世感傷中展示。

 7.劉禎:贈答、遊樂

 劉禎的詩以氣勢取勝,無論是抒情詠物,無論是寫山水還是狀禽鳥,都顯示出其目無千古,踔厲奮發的氣概。

 8. 《飲馬長城窟》語言質樸,感情深摯,格調蒼勁而悲涼,十分接近樂府民歌風格。

 9.正史詩歌,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現危機感幻滅感。反映民生疾苦與抒發豪情的作品減少了,抒寫個人憂憤的詩歌增多了。由於正史玄風的影響,詩歌逐漸與玄理結合,詩風由建安時的慷慨悲壯變為詞旨淵永,寄托遙深。

 10. 阮籍《詠懷八十二》內容及特點

 非壹時壹地所做,是其政治感慨記錄,抒感慨發議論寫理想,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政治抒情組詩的先河。

 《詠懷》詩充滿苦悶,孤獨的情緒,其詩或者時光飛逝,人生無常(十八)或寫樹木花草由繁華轉為憔悴,愈世事反復(三)或寫鳥獸蟲魚對自身命運之無奈。或直接慨嘆人生各種深創巨痛。由於從自然到人事都充滿苦難。阮籍心中的苦悶難以排遣。面對汙濁的社會與短暫的人生,無法找到出路,只好故作曠達。

 為求精神出路,詠懷中有遊仙隱居題材。批評政權荒淫輔修腐朽,指出其必定滅亡的命運。揭露禮法之士的虛偽,抒發自己的壯誌。

 11. 嵇康

 嵇康的詩,以表現其追求自然,高蹈獨立,厭棄功名富貴的人生觀為主要內容。

 分論之太康詩風

 <1>. 太康詩風特征:繁縟

 (1) 語言由樸素古直趨向華麗藻飾。

 (2) 描寫有簡單趨向繁復。

 (3) 句式由散行趨向駢偶。

 總之,追求華辭麗藻,描寫繁復詳盡及大量運用排偶,是太康詩風“繁縟”特征的主要表現,從文學發展的規律看,也是必然的趨勢。

 <2>.太康詩風出現的原因

 西晉詩人多以才華自負,他們努力馳騁心思,以展現自己的才華。為了逞才,他們對當時最能表現才華的辭賦都十分重視,辭賦創作既為他們帶來了極大的聲譽,又使他們在藝術技巧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訓練。

 由於時代的原因潘陸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詩歌的慷慨之音,也不會寫阮籍那種寄托深遠的作品。他們的努力在於兩個方面,壹是擬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進步,並表現出繁縟的詩風。

 <3>.左思的《詠史詩》

 詩歌的主要內容是寒士的不平以及對士族的蔑視與抗爭,有的表達對於門閥制度的蔑視,有的.表達對寒士自身價值的肯定,有的感嘆寒士的生活困頓。

  魏晉南北朝考試重點

 左思的詩歌多引用史實,故曰:“典”。借古諷今,對現實政治加以批判的態度,故曰:“怨”。文典以怨,顯得十分深刻。

 分論之魏晉玄言詩

 1. 玄言詩盛行於東晉的原因:

 (1)魏晉玄學以及清談之風興盛;

 (2)東晉偏安政局形成的獨特文人心態。

 2. 玄釋合流:

 思想上,支遁註《逍遙遊》新義為眾人所接受,東晉世人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之下,又處於較為安定富裕的生活,沒有鄙棄功名追求自然,而是追求心隱追求適義而已,過風流瀟灑的生活,其主題便是山水。

 分論之陶淵明

 1.陶淵明詩歌的分類:田園詩,詠懷詩,詠物詩,贈答詩。

 2.田園詩:

 內容:有的是通過描寫田園景物的秀美,田園生活的場景,表現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著重寫躬耕的生活體驗,有的是寫田園的雕敝。

 3.陶詩的藝術特色

 (1)日常生活詩化

 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重要意義和久而彌淳的詩味。

 (2)情景事理的渾融

 陶詩重在寫心與景物融合為壹體,對人生的領悟。

 (3)平淡中見警策,樸素中見綺麗

 描寫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壹經詩人筆觸,往往出現警策,少用華麗辭藻,只是白描樸素。

 分論山水詩

 1.謝靈運山水詩

 謝詩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後縮寫,以富麗精工的語言,生動細致的描寫描繪了永嘉、會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主要特點是鮮麗清新

 2.從陶到謝詩歌藝術的轉變

 (1)從寫意到摹像

 謝詩不像陶詩以寫意為主,而是更註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畫,山水景物又獨立於是人性情之外。

 (2)從啟示性到寫實性

 謝詩語言更註重了些實,充分發揮語言感染力,增加了語言描寫實景實物的效果,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性情漸隱,聲色大開。

 3. 鮑照:

 ① 傳達寒士們的慷慨不平的呼聲;

 ② 描寫邊塞戰爭反應征夫戍卒生活;

 ③ 描寫遊子、思婦和棄婦詩;

 ④ 反應統治者橫征暴斂和百姓的疾苦;

 ⑤ 山水俊逸豪放,奇矯淩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