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古今中外壹切有大作為的人,無不惜時如金。
古書《淮南子》中有壹句話:“聖人不看重尺之玉,而看重寸之陰。”
《漢樂府長歌行》中有這樣壹句詩:“百川何時東歸大海西歸?”“年輕人不努力,老年人會難過。”
晉代的陶淵明也寫過壹首關於惜時的詩:“風華正茂不歸,晨起難。要及時鼓勵,時間不等人。”
唐朝末年,王貞白的詩《白鹿洞》有“壹寸光陰壹寸金”的絕妙比喻。
法國作家巴爾紮克把時間比作資本。
德國詩人歌德把時間視為自己的財產。
魯迅先生對時間有更深刻的理解。他說:“時間就是生命。平白無故浪費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為了錢殺人。”
法拉第中年以後,為了節省時間,將全部身心投入到科學創作中,嚴格控制自己,拒絕參加壹切與科學無關的活動,甚至辭去了皇家科學院院長的職務。
居裏夫人為了不耽誤參觀,從來不在會客室放椅子。
76歲的愛因斯坦生病了,壹個老朋友問他想幹什麽。他說,我只希望還有幾個小時讓我整理壹些手稿。
大多數當代青少年羨慕美國和日本的富裕生活以及他們的汽車和電器。然而,妳知道他們有多珍惜時間嗎?
早在200多年前,美國還沒有獨立的時候,美國獨立運動的先驅、科學家、實業家和領導人之壹富蘭克林就在他的著作《財富之路》中收錄了兩條在美國廣為流傳並壹炮而紅的諺語:“時間就是生命”和“時間就是金錢”。90年代初,中國遼寧青年代表團在日本參加會議。出國前,團長準備了厚厚壹疊發言稿,但日本官員當時遞過來的會議日程上寫著:“中方發言時間:10: 17: 20至18: 20。”發言時間只有壹分鐘。這在“壹杯茶壹支煙看半天報紙”的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但在日本卻非常普遍。從工人到學者,日本的時間觀念很強。他們考核工人不稱職的基本標準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單位時間的勞動量,時間壹般精確到秒。
美國著名科學家富蘭克林曾經說過:“妳熱愛生命嗎?那就不要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生命的物質。”誠然,人的壹生的價值在於他為社會創造的價值,但創造的價值是隨著時間的延續而實現的。試想,歷史上那些為人類創造了許多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科學和文學巨匠,哪壹個不是用“珍惜時間”來豐富而有意義地表達自己的人生?先聽聽他們自己的經歷吧。歌德是世界聞名的詩人。他的自述是他對時間的理解和感受的最好註腳:“時間是我的財產,是我的領域。”
優秀團員張海迪在短時間內掌握了日語、英語、世界語等數門外語,完成了海邊診所的翻譯工作。壹個身體三分之二失去知覺的截癱患者,為什麽壹個殘疾人的生命能釋放出這麽大的能量?閃耀著如此耀眼的光芒?難道不是因為她抓住了富足時光的每壹分鐘,增加了生命的活力嗎?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寫過壹個深奧的謎:“世界上最長和最短、最快和最慢、最可分和最廣、最不受重視和最令人遺憾的東西是什麽?”沒有它,什麽也做不成;它讓壹切渺小的事物消失,讓壹切偉大的事物無窮無盡。“這是什麽?有許多不同的意見,它們是不可預測的。
壹個叫查迪格的智者猜對了。他說:“最長的是時間,因為它永遠是無盡的;最短的是時間,因為它讓很多人的計劃來不及完成;對於等待的人來說,時間是最慢的;對於正在玩樂的人來說,時間是最快的;可以無限擴張,也可以無限分割;當時沒人關註,後來大家都表示後悔;沒有時間,什麽都做不了;時間能把所有不值得後人紀念的人和事從人們心中抹去,時間能讓所有不平凡的人和事永遠載入史冊?
時間到底是什麽?時間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對於活著的人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對於從事經濟工作的人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對於學者來說,時間就是資本;對於無聊的人來說,時間是債務;對於學生,尤其是中學生來說,時間是財富,是資本,是命運,是無價之寶。
魯迅很珍惜時間的故事。
魯迅成功的壹個重要秘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私塾時,父親病重,兩個弟弟還小。魯迅不僅經常去當鋪、跑藥店,還得幫母親做家務。為了不影響學習,他必須做好準確的時間安排。
從那以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擠,總還是有的。”魯迅的閱讀興趣非常廣泛,他喜歡寫作。他還對民間藝術,尤其是傳說和繪畫深感興趣。正因為他涉獵廣泛,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很重要。他壹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每天不到深夜也不會放棄。
在魯迅眼裏,時間就像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認為:時間就是生命。如果無緣無故浪費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為了錢殺人。”所以魯迅最討厭“整天東奔西跑,坐在西邊,說三道四”的人。他工作忙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者閑扯,哪怕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很粗魯的對別人說:“好了,妳又來了,沒有別的事做了嗎?”
聚杜英術
生於晉朝的車胤是個富家子弟,但後來家道中落,變得壹貧如洗。但是,他能在逆境中不斷自強。
車胤年輕時很懂事,也很勤奮。因為白天要幫家裏,他想利用漫漫長夜多讀點書,充實壹下自己。然而他家窮,沒有閑錢買油點燈。他如何突破客觀條件的限制?起初,他不得不在晚上背誦書籍的內容,直到壹個夏天的晚上,他看到幾只螢火蟲在飛,小熒光燈在黑暗中閃爍。於是,他想出了壹個好主意:他抓了許多螢火蟲,放在壹個用白色夏布縫制的小袋子裏。因為白色的夏布很薄,能發出螢火蟲的光,他就把包掛起來,成了“照明燈”。
車胤努力學習,終於成為壹名著名的學者,後來成為壹名受歡迎的官員。當時,每當舉行集會或慶祝活動時,如果車胤不在場,每個人都會感到失望。
愛迪生珍惜時間的故事。
愛迪生壹生只上過三個月小學,知識來自母親的教導和自學。他的成功應該歸功於他母親從小的理解和耐心教導,讓原本被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之王”。
愛迪生從小對很多東西都很好奇,喜歡自己去嘗試,直到明白其中的道理。長大後,他根據自己在這個領域的興趣,致力於研究和發明。他在新澤西建立了壹個實驗室,壹生為2000多種東西發明了電燈、電報、留聲機、膠片機、磁性礦物分析儀、破碎機等等。愛迪生強烈的研究精神使他為人類生活方式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貢獻。
“浪費,最大的浪費就是浪費時間。”愛迪生經常對他的助手說。“人生苦短,我們應該盡量用很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
壹天,愛迪生在實驗室工作。他遞給助手壹個沒有燈座的空玻璃燈泡,說:“量壹下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過了好壹會兒,他問:“容量是多少?”他沒有聽到回答,轉頭看到助手在用軟尺測量燈泡的周長和傾斜度,就拿著測出來的數字倒在桌子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為什麽要花這麽多時間?”愛迪生走過來,拿起空燈泡,裝滿水,遞給助手,說:“把水倒在量杯裏,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愛迪生說,“測量是多麽容易。它既準確又節省時間。妳怎麽沒想到呢?”?還在數,那不是浪費時間嗎?”助手的臉變紅了。
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太短了。省時間,多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