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灣八卦谷最大的特點是:石奇、林幽,整個景區內古木郁郁蒼蒼,巨石形態各異。置身其中,仿佛進入原始森林,興奮而又驚奇的心情油然而生。陽春三月,八卦谷內無名小花隨風搖曳,偶爾壹兩聲布谷鳥的鳴叫,更增添了山谷的寧靜;盛夏時光,山谷內涼風習習,蛙鳴陣陣,聽山泉叮咚,壹份愜意自然湧上心頭;深秋時節,鮮紅的野果高掛枝頭,金黃的樹葉翩然而下疊滿小徑和山崗;隆冬之際,看萬木銀裝素裹,孕育又壹個春天。
遊倒灣不需要從哪條路開始再到哪條路結束,妳隨便進倒灣就是壹個起點,而走出倒灣便是終點。當然,如果您是第壹次來的話,就不要貿然行走,因為倒灣的地形復雜奇特,熟悉它的人可以隨處都是終點,不熟悉它的人就像鉆進了諸葛父子布下的八卦陣,尋不到出路。
倒灣的地質構造可以追溯到大約兩萬年前,也就是白堊紀地質時代。當時天地洪荒,白馬關所在地還是奇異的海底世界,礫石熔巖被沖擊成無數溝壑,婉如這些巖石被海流逼到進退兩難的境地。後來大海消逝,便形成壹個個屏障,成為後來冷兵器時代的白馬關古戰場,也就成了我們今天遊覽的天然勝境——倒灣。與其說白馬關有壹個倒灣,不如說是倒灣成就了白馬關。
說了這麽多,您肯定會問,倒灣這個名字是怎麽來的呢?那就讓我來告訴妳們吧。前面已經提到,這裏曾發生過壹場舉足輕重、生死攸關的大戰,“危坡下距氣如虎,鹿頭忠魂白虹吐”。公元263年,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張飛之孫張遵、李恢之侄李球、黃權之子黃崇血灑鹿頭山綿竹關(白馬關),譜寫出壹曲悲壯雄烈的挽歌,劉禪降,蜀漢亡。指揮這次鹿頭山綿竹關抗禦曹魏軍隊的統帥就是諸葛亮47歲時所生、17歲時娶蜀漢公主為妻、第二年被提升為羽林中郎將的諸葛瞻,之後他不斷升遷,直到擔任他父親諸葛亮曾做過的軍師將軍壹職。公元263年,魏國征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鐘會、雍州刺史諸葛緒等分三路伐蜀。蜀大將軍姜維上表後主劉禪,請求派左、右車騎將軍督率軍隊分頭守護陽安關(今陜西陽平關)口以及陰平橋頭,深得劉禪寵幸的宦官黃皓迷信巫術,認為敵軍不會攻來,報告之後便把這份關系蜀漢生死存亡的緊急文書壓了下來,導致朝廷群臣都不知道。結果鄧艾攻來的時候,姜維被鄧艾擊敗,只得返回陰平(甘肅文縣)防守。於是鄧艾率壹批精兵強將從無人小道0陰平關,破江油關。等到諸葛瞻到達涪縣時,前鋒已破,尚書郎黃崇痛哭流涕的苦勸諸葛瞻立即固險防守,不要讓敵人攻進來,而諸葛瞻認為時間倉促難以抗拒敵人,於是退到綿竹,在鹿頭山綿竹關布兵防守,鄧艾攻進涪縣,派人送書信引誘諸葛瞻說:“如果妳投降,我肯定向魏王-請求封妳為瑯琊王。”諸葛瞻勃然大怒,壹氣之下斬了鄧艾的使者,登上鹿頭山指揮蜀軍與鄧艾率領的曹魏軍隊進行決戰,綿竹關前鑼鼓鏗鏘、戰馬嘶鳴,殺聲震天。然而,諸葛瞻匆忙從後方調來的軍隊多未參加過戰鬥,沒有實戰經驗,雖然占據有利地形,但還是在魏軍的淩厲攻勢下漸漸不敵,綿竹關上血流成河,屍橫遍野。諸葛瞻、張遵先後被魏軍砍下頭顱,蜀軍將士大部殉難,綿竹關失守。而這裏,也因蜀漢將士的不斷倒下而得名“倒灣”。
道路兩旁的紅色小珠果名叫“野檳榔”。關於這些嬌艷欲滴的野檳榔,這裏還有壹個傳說:當年諸葛瞻率領的蜀漢將士在這裏抵禦曹魏軍隊,蜀漢將士大都陣亡,他們的鮮血染紅了整個山坡,染紅了這裏的壹草壹木。後來,在這些將士們倒下的地方,長出了叢叢帶刺的野檳榔。每年秋冬,這些野檳榔的枝頭便掛滿了串串火紅鮮艷的珠果,放眼望去,山坡上紅艷艷的壹片,漫山遍野就像壹片火的海洋。在這片紅色裏,依稀可見當年蜀漢將士血流成河的景象,再加上“檳榔子”的諧音就是“兵郎子”,於是,人們便說這些血紅的檳榔是諸葛瞻及蜀國死難將士們的英靈所變。
倒灣的地形復雜奇特,怪石嶙峋,溝梁交錯,石陣各異,深不可測,八卦谷形如迷宮,參天大樹俊秀清幽,渾然天成的美景讓人目不暇接,不愧為大自然的巧奪天工之作。“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裏應該就是馬致遠先生所描寫的意境所在吧?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來到了壹處景觀,被稱為“鴛鴦池”,大家可以看看鴛鴦池的格局,它是由壹個旱洞和壹個水洞組成,這邊的旱洞和山巖背後的水洞是連在壹起的,成雙成對,所以被稱為鴛鴦池。傳說最早這裏住著壹只千年古蛙,它沒日沒夜的在洞裏彈唱,所以這只古蛙又叫撫琴蛙。後來,洞幹涸了,這只古蛙也就不見了。只是每每夏天到來,這裏蛙鳴依舊,就像樂師的琴聲壹樣。
這個地方好多奇形怪狀的石頭啊,它的名字叫“麓門五景”,“麓門五景”有哪五景呢?它們分別是:金猴拜壽、大象迎祥、天犬佑護、穿山甲罩、通天壹線。大家可以試著將我們頭頂的這些大石與我們的五景對號入座,看看妳能不能找出來。其實也很簡單,妳們看,這是“大象迎祥”,大象的鼻翼微翹,是不是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呢?巖石上的穿山甲雙目圓睜,仿佛正要穿山而過。崖頂的天犬斜臥著註視著下面,好像真的能夠保佑我們平安幸福。山尖的金猴微微彎腰,拜壽的調皮樣惹人發笑。再看看我們的“通天壹線”,大家可以去觀察比較壹下,看看我們倒灣的“通天壹線”跟峨眉山的“壹線天”有什麽區別。從我們倒灣的“通天壹線”望去,天地連成壹線,天真的只有壹條線那麽寬。
這裏的石頭形態各異,無論從哪個角度望去,都別有壹番風味。請大家拍照的時候壹定要註意安全。大家知道這塊空地是做什麽用的嗎?可能壹些熟悉三國故事的朋友可能都已經猜到了,對了,它是專門用來放戰鼓的。想必大家都知道,古時候打仗都是先擂鼓,後沖鋒。戰鼓擂得越響、越有力,就越能鼓舞士氣,這只軍隊贏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見,古時候打仗,鼓擂得好不好在壹場戰爭當中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的。所以,這個地方就叫“擂鼓坪”。
壹路走來,我們來到了忠魂峪,大家可能早就留意到了山崖邊兩個碩大的像骷髏壹樣的巨石了。關於這兩個骷髏頭,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傳說:當年血戰綿竹關,當時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蜀軍敗北已成定局,但是諸葛瞻與張遵仍舊在敵陣中英勇殺敵,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令人動容,他們力氣耗盡,身受重創,最終被擒,但是他們誓死不降,於是便被斬首,這裏便是他們被斬首的地方。於是,他們的英靈便化作兩個骷髏頭壹直在這裏守望著昔日的戰場,他們死不瞑目啊。所以,老百姓把這裏叫做“千秋遺恨”。
出了“忠魂峪”,接下來我們要觀賞的是“肝膽石”。大家請看,眼前的這壹上壹下兩塊石頭便是“肝膽石”了。傳說當時蜀漢軍隊大敗,諸葛瞻寧死不屈,為了表示他對蜀漢王朝的忠貞,於是剖腹露出肝膽,後來他的肝膽便化作了這兩塊石頭,才有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肝膽石”。“忠心垂環宇,赤膽照日月。”肝膽相照,忠心可鑒,令人肅然起敬。
其實這壹路走來,我們不難看到,到處都有形態奇特的石頭,除了已經命名的,還有很多是未命名的,大家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妳覺得它像什麽、是什麽,請大家各抒己見,說不定以後它就真的以妳起的名字而命名了哦。比如說這塊石頭,有人說它像壹個獅頭,也有人說它像壹條鱷魚,妳覺得它像什麽呢?
我們所在的倒灣它是屬於鹿頭山的範圍的。那麽這座山為什麽叫鹿頭山呢?傳說是這樣說的:古蜀國杜宇時代的大臣張鹿頭,力勸杜宇拒絕接受秦國所贈的財寶和美女,杜宇發怒,將張鹿頭逐出朝廷。張鹿頭來此結廬而居,並在這裏開始了他的修道生涯。秦兵伐蜀時經過此山,張鹿頭與秦兵統帥張儀辯論,張儀無辭回答,派兵從張鹿頭身上踏過去。後人因感動於他的愛國精神,於是便將這裏命名為鹿頭山。
現在我們所在的這個地方叫“鰲魚聽道”,就是這三塊並列的石頭,大家看它們像不像三條魚?話說當時張鹿頭在這裏修道、講道。由於他對道法特別有研究,附近的村民便都來聽他講道,於是,他也就漸漸有了壹定的名氣。此事不久便傳到了南海,這三條魚被他講的道法所吸引,便從南海遊過來,前來聽他講道。後來,由於地殼運動,大海幹涸了,這三條魚便化作了化石,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三塊石頭。
眼前的這壹塊巨型石頭,它的崖壁平滑,是壹個適合舉辦攀巖的絕佳場所,而在這塊石頭的頂部,就是“悟道臺”。據說當時的人都認為,山越高離天越近,越能夠靠近神仙,就越能夠得道成仙,所以那時候張鹿頭經常在上面修道、悟道,由此而得名“悟道臺”。
在“悟道臺”的旁邊,有兩塊巨大的巖石,大家站遠壹點看右邊的巖石,覺得它像什麽?對了,有的朋友已經看出來了,它像壹個人的側臉。據說當年張鹿頭得道成仙之後不願離開這個人間仙境,就讓他的肉身留在了這裏。後來當地的人發現了這裏,於是便說這塊巨石就是他的臉化成的。乍壹看兩塊巨石之間空隙狹小,大多數的人以為裏面毫無風景,也就不進去了。然而,從兩塊大巖石中間進去,妳會發現眼前豁然開朗,藍天草甸,樹竹鳥語,令人陶醉,於是便有了這“別有洞天”。
旌旗嶺。當年,無數的蜀漢將士就是在這裏搖旗吶喊,試想壹下,那壯大的場面多麽動人。著名詩人藍野說:“這裏曾經烽火連天,遍插旌旗;這裏曾經哭聲震天,受傷的士兵,在旗幟下戰栗。”閉著眼迎風感受壹下,您能否從風中聽到隱約傳來的沖鋒的號角聲,將士的搖旗吶喊聲,震耳欲聾的戰鼓聲,還有戰馬的長長嘶鳴?
旌旗嶺下,這塊巨石就像振翅欲飛的天鵝,呵護著它還未孵化的後代,慈愛的雙眼充滿著希望,壹汪清泉從兩個巨大的卵石間流出,由此而得名“天鵝抱蛋”。
穿過這條狹窄的小徑,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壹株千年古藤,它的名字叫做“靈臺古藤”。詩人說它是“用玫瑰花做的箭羽,箭頭浸了十八年的女兒紅,射中靈臺,箭身就化成繞指柔的青藤,直至是靈臺的壹部分。”玫瑰花、女兒紅、繞指柔的青藤,加上悠久的歷史,當然也就讓人撲朔迷離、流連忘返了。
沿著這條小徑向上,穿過壹道窄門,我們便來到了“八卦石”。傳說當年諸葛瞻跟諸葛亮學會擺陣之後,在這裏擺了壹個八卦迷宮陣,這裏,便形成了壹個巨大的八卦。正所謂“壹卦只要石頭開花,壹卦只要石頭說話”。它雖未開口說話,卻在這裏見證著千百年來倒灣的歷史。大家仔細觀察,這裏像不像壹個巨型的陰陽八卦?陰裂處深不可測,陽石有孔如-。從這裏俯瞰下去,倒灣的景色真的是美不勝收。因此,來過這兒的人都說,這裏是大自然的巧奪天工之作。
在早幾年,這裏還是有人居住的,那可真是世外桃源哦。由於政府部門主導開發旅遊景區,老百姓主動配合就遷出去了,路旁這些倒塌的房屋舊址就是他們以前住過的,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拍拍照。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諸葛旗”。關於“諸葛旗”的命名之說有兩種:壹說它是諸葛瞻的寶劍,壹說它是諸葛瞻的軍旗。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是成立的,我們站在階梯下面看,像不像壹把直插雲霄的寶劍?就像當年諸葛瞻的寶劍,直插敵人的心臟。爬上階梯,大家在這個平臺上看看,它就像壹面迎風飄揚的軍旗。著名詩人林莽說它是:“壹桿被遺忘的旗幟,千年不朽,傾斜地插在山路中”。從這面飛舞的軍旗中,您能否想到諸葛瞻挺拔的身影,在軍旗的掩映下,越發的顯得英氣逼人。
信息來源:羅江縣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