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爾·波德萊爾CharlesBaudelaire(法國1821年-1867年)
到了波德萊爾,法國詩歌終於走出了法國國境。《惡之花》被全世界的人誦讀,沒有壹個詩人能比波德萊爾引起人們更多的熱烈情緒。——法國象征主義詩人瓦萊裏在19世紀法國文學史上,只有壹位詩人可以和雨果並肩而立,他就是和雨果同時代的大詩人夏爾·波德萊爾。他不僅是壹位重要詩人,也是壹位文藝批評家。他勇於在浪漫主義文學群星燦爛的時代獨辟蹊徑,開創自己的藝術世界。他的創作上承浪漫主義的余緒,下開象征主義的先河。他的影響遍及西方現代詩歌中的各種流派,T·S·艾略特把他奉為“現代所有國家中詩人的楷模”。
《惡之花》是奠定波德萊爾文學地位的傑作,也是壹部頗有爭議的作品。因為它對現實社會的“惡”的詛咒和對人的內心深處的挖掘,使它曾遭到法蘭西衛道士們的猛烈抨擊,但是也得到了許多有識之士熱烈的贊揚。雨果就稱《惡之花》中的詩篇“像星星壹般閃耀在高空”。1978年11月1日,法國《快報》周刊(第1426期)公布了壹份《法國在讀書》的調查報告,報告表明:46%的讀者喜歡閱讀波德萊爾的作品,而所謂“波德萊爾的作品”,只能是《惡之花》和他的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郁》,而後者可以說是前者的形式上的對應物,在精神上“仍然是《惡之花》”。此類調查報告幾乎年年都有,而波德萊爾和他的《惡之花》也幾乎總是名列前茅。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人理解了《惡之花》深刻的內容和新穎的藝術形式所體現出來的劃時代的意義,並將它置於世界文學經典的行列。
法國偉大的詩人、批評家夏爾·波德萊爾在年輕時曾決心“做壹個大詩人,卻不是做拉馬丁,也不做雨果,也不是做繆塞”。他渴望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並最終做到了。他的詩集《惡之花》是壹部劃時代的不朽奇書,在世界文學發展史上永遠閃耀著獨特的光芒。詩人在這部詩集中,放進了他“全部的心、全部的溫情、全部的信仰”,為世人展現了壹個孤獨、憂郁、貧困、頹廢、病態的詩人追求光明、幸福和理想卻遭遇失敗的所有壹切的感情。雨果說:“《惡之花》的作者創作了壹個新的寒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