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讀中國畫大師齊白石有感

讀中國畫大師齊白石有感

齊白石自己說:“我詩第壹,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這種說法並不矯情。齊白石對自己的詩歌相當自信自負。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說:“我的詩,寫我心裏想說的話。我不想工作,也不想學唐宋。當然也有很多人罵我,誇我。任何時候都很難下結論。百年後再來評判它的好壞,或許還算公平。”看了《白石詩話草》和《過山亭吟詩話草》,感覺齊白石的詩真的很不壹般。他的詩不受傳統條條框框的束縛,清麗脫俗,符合他的畫風。那時候,他們很受尊敬。著名詩人範範山評價他的詩:“意在有意,味在異鄉。”這是高度贊揚。

齊白石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不是偶然的。當他還是個窮孩子時,他幫助家人幹活,劈柴、放牛和收集糞便。每次出門,他總是帶著《千家詩》或者《唐詩三百首》。他晚上不能點油燈,經常燒松枝看書。當我大到可以想起這段人生的時候,我寫下了《往事顯兒女》:“村書無角,已晚,二十七年才有師。如果燈裏沒有油,會有什麽危害?我會自己讀唐詩。”齊白石二十多歲時師從鄉賢胡沁源和陳紹蕃,三十多歲時師從湖南著名學者王湘琦。從那以後,他在詩歌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寫了壹首又壹首好詩。

齊白石的詩與畫密不可分,往往以題跋為主要特征的詩出現。從內容上看,鄉愁是齊詩歌的主題,如題畫詩《放牛》:“姥姥聞鐘而樂(自註:黃幼時放牛戴鈴,故姥姥聞鐘不倚門),也撚角放牛。兒孫依舊犁春雨,犁上總是滿身汗水。”這裏不僅有我放牛生活的回憶,我祖母對孫早回歸的渴望,還有對我仍在農村工作的兒孫們的牽掛。再看《織紗圖》詩:“妻笑我喪命,世亂我身弱遠行;年輕的時候很難得到,在葡萄蔭下紡紗。”當年我在學習寫詩的時候,經常覺得老婆紡紗的噪音幹擾了我的影響。現在我離親人很遠,再也聽不到那個聲音了。

用通俗、流暢、清晰的語言表現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是齊詩歌的又壹主題。如《考妤》:“滿山芋頭,秋涼時,窮谷會倉;它太瘦了,不可能是舊的,它從牛糞爐子裏散發出香味。”看完之後,醇厚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貧窮卻溫暖的田園生活歷歷在目。

齊白石大師(圖片來源:資料圖)

齊白石熱愛農村生活,農村的植物、花卉、茶花果蔬都可以用來作畫或作詩。他甚至對這些有壹些“偏好”。他畫《白菜辣椒》時曾說:“牡丹為花中之王,荔枝為初果,白菜為菜中之王。為什麽不呢?”有點不公平。畫白菜的那句話,他說“不只是誇根有出息,永遠是農民。”這其實是對他本來面目的壹種自我肯定。他壹直以壹個“農民”的姿態在鄉土藝術中耕耘,熱愛,孜孜不倦。《棉圖》詩曰:“花開人間暖,花落人間寒。”是他滲透在鄉土藝術中的經典之作,既升華了藝術,又達到了詩歌的新境界。

齊白石還註重從日常生活中捕捉壹些小鏡頭,以表現生活的純真和趣味。比如《孩子放學後的畫面》:“做壹件事真的很辛苦,每天都被媽媽勞拉催促著;學會了做天下丈夫,就像繭壹樣飛回來。”孩子害怕上學,出門也猶豫不決。放學回家,他們開心得不得了,讀起來幽默有趣。為Cherry畫壹個即興標題:“如果妳教了壹個很好的人口,文字和感情總是會打破妳的靈魂。”說起櫻桃的美,老人也愛壹點浪漫和優雅。

然而,生活更多的是嚴峻的現實。在國難、民族危亡之際,齊白石義正言辭,宣稱“畫不可賣官”,不被敵人和傀儡所誘,表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同時,他非常擔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有壹次朋友給他看了幾本山水畫冊,老人摸著傷寫道:“我為妳的畫冊感到惋惜,可惜破了金甌國;“燈下淚反復流,中國無此山河。”表達了他對國家山河破碎的深切感受。而在《不倒翁》這幅畫的旁邊,題著:“黑紗白帽似官,卻不倒原泥;若忽來忽斷,心在何處?”是對社會黑暗、官場貪汙腐敗的無情揭露和辛辣諷刺。

建國後,已經86歲高齡的齊白石歡欣鼓舞,寫道:“暮年,助丞相。老紀真蹲伏,報國千裏。”讀了齊白石的詩,壹個熱愛生活,有民族大義,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愛恨分明的藝術家和詩人,不就站在我們面前了嗎?

齊白石壹生畫了三萬多幅畫,寫了三千多首詩。他為稻稻作畫或工作,寫詩,沒有任何功利之心。他本質上是壹個有著詩心的詩人,對寫詩的熱愛貫穿了他的壹生。齊白石“活”在他的畫裏,也“活”在他的詩裏,包括他的書和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