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詩歌憂國憂民思想是如何傳承和發展的如下: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湖北秭歸人,戰國後期楚國貴族。屈原年少成名,長於博聞強於辨識,明於治亂,二十歲左右就平步青雲出任楚懷王的左徒職位(相當於副宰相職務,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
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史記》),對內對外壹切事務皆能處理得妥妥當當,是壹位全能型的年富力強的極有潛力國家幹部,深受懷王信任。屈原主張修明法度,選賢任能,實現富國強兵。對外聯齊制秦,進而壹統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大統壹。
當然,屈原的主張並不是壹帆風順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就對屈原的主張不屑壹顧,凡是屈原主張的認為正確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就想方設法予以否定與質疑,因此屈原不斷遭到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反對與讒毀,致使被黜為三閭大夫,流放漢北,頃襄王時再度流放江南。
滿懷憤懣的屈原,孤孤單單從郢都到鄂渚,入洞庭,溯沅水,至漵浦,回度湘水,進入湖南汨羅江下遊。當時,汨羅江下遊壹帶是楚屬羅子國境域,羅子國人煙稀少,道路荒遠、民風野蠻。在戰國初期,羅子等附庸國被楚所滅,汨羅江下遊便成了楚國南方壹個邊遠的城邑。屈原遭到流放後,居住在汨羅江北岸的玉笥山。
拓展知識:
這些詩篇想象豐富而靈動,感情真摯而深邃,誌高義遠而深觸人性,光芒萬丈而又異彩紛呈,有心留香香遠去,無意爭春春自來(夕陽匆匆潘正偉語)。流放中的屈原,沒有因為個人的失意與不幸而萎靡不振,反而鬥誌昂揚,這些作品的問世,奠定並成就了屈原在世界文學史上的不可動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