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自唐代在冀州從事以來,壹直推崇該節。對於歐陽修這壹代大學者,百年來寫宋三文章的人來說,那些後起之秀,必以經學為上,以濟世為德,以敢諫為忠。家誦詩書,人慷慨,章正。"王陽明任廬陵縣令時,理學興盛."曾有數十人登門,王之學僅在集安壹地流傳,至今稱。"
壹、三千進士冠華夏
吉安(原名廬陵、冀州)自古人才輩出,進士人數居全國州縣之首,名揚天下,享譽中國。元朝十年(1350),永新東麗人陳宗順在《冀州科舉錄》中說:“我在冀州,姓天下第壹。”宋代冀州進士925人,元代進士43人,占江西總數的1/3或2/3。針對宋代冀州人才濟濟,歐陽首道認為與顏真卿的啟蒙有關。他說:“公(顏真卿)去了五百年,人才輩出,文物精美,這不是理由。”“冀州人是文薇,又遠在西江,所以天下之大,非偶然!”
明萬歷五年(1577),湖廣參政的士人、官員永新甘雨補編為四卷(冀州公舉考試),收集了洪武開科至萬歷陳佳科舉考試者2800人的姓名和900余名進士的姓名,註明了科目、籍貫、履歷等內容,並首次列出舉人和學者的名單。郭在書的序言中說:“我吉安從歐陽文忠開始,諸科昌盛,直到我光明昌盛。"
廬陵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名人薈萃。據統計,從唐宋到明清,在科舉制度正式廢除之前,全國正式錄取的進士有98萬多人,其中江西1萬多人,吉安近3000人,占江西進士總數的三分之壹。就壹個州府而言,進士人數居全國之首,號稱天下第壹。
出現過“兩江丞相,五裏三狀元”的科舉事件。南宋宰相周必達說:“江西許多著名的學者,都幸運如冠。自古以來,廬陵胡氏就是壹個大家族,集團由數詩、多經、多篇、多禮所組成。”“唐宋八大家”之壹的歐陽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永樂大典》主編解縉、宋代大文學家楊萬裏、南宋愛國大臣胡荃等歷史文化名人和學者都誕生在這裏。“三千士冠中華”的文化現象既是廬陵史學繁榮的產物,也是其發展的條件。
廬陵古城歷史悠久,蘇東坡詩中雲:“高城闊,廬陵半蘇州。”廬陵古城的風光幾乎可以與文化發達的蘇州相媲美,以“三千士冠中華,章回繁花滿天下”而聞名。吉安不僅獲得了天下第壹的進士人數和壹大批頂尖的學者,而且在明文健二年(1400)就進行了科學研究。狀元胡光、王良、李灌都是吉安府人。明朝永樂二年(1404)參加科考,狀元曾八、狀元、探花周;楊翔,第二宋,第三王勛,第四,都是吉安府人,前七名都被吉安人收入囊中,可見吉安人才濟濟,其中不乏歷史人才。
這種“團體雙連冠”的現象,是中國科舉史上的奇跡。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吉安沈澱了以書院文化、宗教文化、農耕文化、手工業文化、商人文化為特征的廬陵文化,成為江西文化(江油文化)的重要支柱,在中國民族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
據《江西名人傳》記載,出生在廬陵(吉安)的歷代名人有19人,分別是南唐十國吳、廬陵(今吉安縣)的宋、南唐下江的陳橋、十國楚廬陵(今吉安縣)的、北宋永新的、北宋永豐的歐陽修、南宋廬陵(今吉安縣)。明代太和的楊士奇、陳迅、程瀟、尹稚,明代新幹(今峽江西江外山村)的金佑子,明代廬陵(今吉安縣)的陳文,明代永新的劉和明代安福的彭盛之。
第二,章中的義的狀態
史書記載,吉安崛起於上古歐陽永書,“存義篇露日月”。楊希季(楊邦飾)、楊廷秀(楊萬裏飾)為國難壯烈犧牲,“清風高潔,轉慕尚”。“士多琦君,而敦禮義。”在文學成就方面,宋收錄江西詞人158人,僅次於浙江,而廬陵以29人位列江西詞人之首,占江西詞人總數的1/6,廬陵詩人詞人引人註目。在《四庫全書》目錄中,吉安著述有385種,7175卷。"
有學者指出,“吉安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文學篇章中的義州。這個節日就是要倡導正直,要剛正不阿,這和吉安人的性格不無關系。吉安人的性格崇尚正義、剛毅、正氣,自古如此。“自從顏真卿被貶冀州司馬倡導貞節精神以來,廬陵出現了許多忠臣和烈士,湧現了許多愛國誌士和民族英雄。北宋廬陵愛國英雄歐陽詢,反對割地求和,舍身抗旨,被金人燒死。
歐陽漸的愛國警句是:“敗後失位,日日取直;不戰而伐其地,日取其曲。“意思是戰敗後失去城市,以後再奪回。不戰而讓他人,以後很難收回。南宋建康郡英雄濟水少年楊邦讀書時說過,“每次義舉”,他都和哥哥楊岐互相勉勵:“不必強取,而要強取其名為結兒!"抗金失敗後被俘,寧死不屈,用鮮血寫下:"寧為趙鬼,不為他國諸侯",從容而死。南宋著名的愛國大臣,寫下了《高宗帝璽於戊午》壹書,說“義不* * *如秦”,讓晉人驚呼“南朝有人”,“中國不可輕敵”。
2000年,江西新聞媒體評選該省千年十大歷史名人,胡荃被評為“脖子最硬的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是廬陵貞操大師,著名烈士。他的英雄詩《自古誰無死於人生?“保持妳的心,照亮妳的歷史”已經成為壹句眾所周知的愛國格言。與歐陽修、胡荃、楊邦友、楊萬裏、周必達壹起,被稱為廬陵“五忠節”。
第三,“新儒學的狀態”
廬陵歷史上有很多理學家,其中不乏王守仁的弟子。“自從王守仁在乾州(今江西贛州)講學以來,莊北的第壹件事就是,當時有三十多人在從事商業。因此,良知之學,良知第壹論,不同於其他王門後學,它包含著“以天下為己任”的積極內容,類似於王守仁的優化國家與人民之心。他說:“我最近看到了我的壹顆心,我要以天下為己任。“不管妳去哪裏(不管是出門還是在家),都是壹樣的。”正是基於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態度,他多年來周遊世界進行考察,歷時十年編撰成《廣於菟》壹書,成為中國第壹部省級地圖集。
安福、劉、劉邦才、永豐、宋、太和、、吉水、永豐聶豹、宋義王、劉麟、吉安陳家謨等。都繼承和發展了王陽明心學。如胡誌曾拜歐陽德、羅洪憲為師,拜王守仁為徒,被稱為“廬山先生”。郭、廖同春、等。
由於王守仁在擔任廬陵縣令時經常傳授“心學”思想,其眾多高門弟子廣為傳播,王守仁的心學思想成為廬陵地區的顯學,因此廬陵成為“理學之邦”。嘉靖五年(1526),王守仁的弟子鄒首義、劉邦才在安福建立了講學組織,在傳播王守仁心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講座將每隔壹個月舉行壹次,為期五天。
安福、吉安的王門弟子風聞,浙派的王門高祖如錢德宏、王惠等也從浙江而來。嘉靖二十八年(1549),鄒首義向社員提出嚴正要求。王守仁的《崇陰論》高度評價了“崇陰社會”。他寫道:“平安成功的同誌,每月開五天會,名為惜陰”,誌在必得!”“若知良知之運無歇止,則知惜陰;懂得珍惜尹的人,懂得讓自己的良心。“也就是說,鄒首義、劉邦才等人壹心壹意傳播王學智,知道良心的運行規律是無窮無盡的人就會懂得珍惜時間,珍惜時間的人就會懂得實現良心。
王守仁任廬陵縣令期間,曾在吉安清源山凈居寺講學,鄒首義等人前去聆聽。為了傳播王雪教,嘉靖十五年(1526),鄒首義等人在吉安清源山創辦了在廬陵地區傳播王雪教的機構——清源堂。春秋兩季,五郡士聚清源山講學,稱為“清源堂”。鄒首義、羅洪憲、聶豹、歐陽德等。先後入團,這裏就要討論了。浙江的錢德宏、王輝等人也帶領弟子到會。、劉、、等人也曾來此講學。當局為此建了壹個“交心堂”。萬歷年間,鄒首義、劉遷居清源山谷口北的“穿心堂”,並在旁邊建有九義會館,供廬陵、吉水、永豐、太和、龍泉、萬安、安福、永新、永寧等九縣士人使用。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廬陵地區有許多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如吉水縣的楊萬裏、吉安縣的歐陽守道、文天祥、太和縣的羅欽順等。他們都主張“氣”是世界之本,萬物之本。楊萬裏認為,混沌的生命力是宇宙萬物的根本,陰陽的運動和相互作用使宇宙萬物發生變化。他主張物質不朽,“火靠薪但質,薪但質不變。”他看到了事物對立統壹的規律,認為“天無而不立,物無而不立。”壹方面,文天祥在宇宙觀上繼承了朱的“理第壹”思想。他說,“物前無,道具無,道之體也;既事之後,道之尷尬,道之用也。”
另壹方面,他把“生命力”視為宇宙的本源。他說:“廣袤無垠,閉塞無垠,生機渾渾,變化無端。”文天祥認為這種氣就是孟子聽到的“浩然之氣”,也叫“天地之義”,“浩然之氣者,天地之義”。當它流行於天地之間時,宇宙萬物就產生了。人們壹旦遵守了這種“義”或“浩然之氣”,就能穿透日月,產生非常強烈的正義感和精神力量。所以他的宇宙生命力理論,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文天祥也認為,道、天地、人都是不斷變化的。他在《禦審策》中說:“天地之間之道久矣”,“天地以此道為繼,聖人以此道為繼。”於是提出了“法天無窮”的唯物主義思想,認為世界總是在運動變化的,人要自強不息。只有自強不息,才能立於天地之間,與天地共存。
廬陵地區人才輩出,歷史學家輩出。宋代是廬陵史學的繁榮時期,從開寶五年到鹹春十年(972-1274)。302年1207人考上。宋代著名的冀州史家有歐陽修、曾安之、楊萬裏、蕭敞、龍帥、羅比等。明代是廬陵史學的全盛時期,考上中學的有165,438+065,438+05人,高中有13人是尖子生。在這些學者和頂尖學者中,許多成為著名的歷史學家,如、金和曾野。廬陵素有“江南之郡”之稱,不僅僅是因為山水秀美,更因為楊邦、歐陽詢、文天祥、劉秋等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剛正不阿。
廬陵人口多為北方南下移民,具有開拓創新的傳統。西晉永嘉之亂,中唐安史之亂,晚唐之亂,北宋靖康之亂,都是我們歷史上的社會動亂。為躲避戰亂,北方士紳民眾紛紛遷往江南,處於贛中腹地的廬陵不斷吸納各方移民。另外,
許多在吉安擔任州、府、縣官的北方人,卸任後並沒有回到戰亂中的原籍,而熱愛蘆嶺的秀美山川,留下來繁衍後代。目前,大多數吉安姓祖先都因為上述原因定居在廬陵。明末清初,秦漢時期由北方南遷至福建和粵東南山區的部分“客家人”後裔,沿著祖先南下的道路,回到贛中南山區定居,保存並傳播了中原的風俗。廬陵地區歷史上“士食舊德之名,農役為犬畝之首域,遺風蓋幾西京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