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語文“說詞”課件
設計構思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必修課的定義,必須突出課程的基礎性,使學生能夠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文,為今後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現代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礎上,聯系自身經驗,親自解讀文本,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和人文素養。
教科書分析
《嚼字》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第壹篇。本單元學習文學評論和散文。本文是對朱光潛先生的文學批評,屬於議論文範疇。這篇文章告訴人們,無論讀書還是寫作,都要謹小慎微,不可松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壹方面要把握議論文寫作的特點,理解文章的內容,掌握文章的寫作思路,學會咀嚼文字以提高讀寫能力,達到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目的;另壹方面,引導學生理解語言的微妙之處,養成拒絕放松的審慎精神。
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雖然有壹定的議論文寫作知識,但寫作能力相對較弱,缺乏斟酌的精神。大部分學生鑒賞能力有限,很難讀懂文學評論。因此,更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驗語言文字的精妙,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寫作思路。
(2)過程和方法: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提高讀寫能力,達到正確理解和運用我國語言文字的目的。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理解語言和文字的微妙之處,我們可以養成壹種拒絕放松的謹慎精神。
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深刻理解作者“文字與思想感情密切相關”的命題。
2.教學難點:在欣賞和品味文章、事例的過程中,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制作用於教具的PPT課件
教學過程
我們還記得林的《雪山神廟》中寫道,雪“下得很大”,“妳看這雪,夜裏越下越大”。為什麽作者用“緊”而不用“大”?“緊”字既表現了當時惡劣的氣候和環境,又渲染了事發前的緊張氣氛,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效果。形象的表現了大雪,以及當時的氣氛,推動了劇情的發展。魯迅先生曾評價“比大雪多兩個字,韻味卻遠勝”。真的是壹個“緊”字,境界都出來了。我們今天要學的是壹篇關於提煉漢字的文章。讓我們來看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先生是如何教我們咀嚼文字的。
二、學習計劃的反饋與評價
三、咬文嚼字的意義:
A.過分考慮文字(多指死摳文字而不理解精神實質。
B.形容炫耀自己的才能
C.這也意味著要非常仔細地考慮用詞
這篇文章的意思是:“但在文學上,無論是讀書還是寫作,都要謹小慎微,不可松懈。”(第三段)
第四,理清文章的思路
(1)作者用什麽例子來說明文學作品中“咀嚼文字”的必要性?
(1)郭沫若改臺詞
②王若虛改了壹段歷史記載。
(3)韓愈改變了主意。
④蘇的詩《惠》。
⑤成語如“Xi式”
(2)本文實例分析:
下面作者舉的例子是什麽?試著分別總結。
1.郭沫若“妳是個沒骨氣的書生”這句話的修改。
答:語言表達與思想感情密切相關。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無論是讀書還是寫字,都要反復咀嚼,壹定要有壹個字不肯放松。
2.王若虛改《史記》為李廣射虎。
答:考慮文字其實是在調整思想感情,所以隨著文字的增減,意思也在變化。
3.韓愈改為“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琢磨思想感情,也是琢磨作品的意境。不同的詞表達不同的意境,用什麽詞取決於意境。
4.蘇《會》詩探析。
答:用詞的難點在於意義的確定和控制。壹個詞的聯想意義是自由的,偏向個性的,混亂的,難以捉摸的,不可控的,既可以豐富意義,也可以使意義模糊甚至碎片化。善用詞語的聯想意義,可以在歧義中豐富含義,達到藝術的境界。
5.“Xi是”等成語。
答:壹個詞的聯想意義是最容易被誤用的,從而導致濫用。很容易陷入壹系列的反應和使用陳詞濫調。“棋盤反應”偏離了創新,不能吸引新鮮和真正的興趣。
總結:作者通過實例和正反對比論證,指出無論是修飾詞語,還是運用聯想意義,都要慎之又慎,不可松懈,要尋求思想、感情、語言的提煉和壹致,從而達到藝術的完美。
動詞 (verb的縮寫)合作與探索
1.本文提倡書面語,但馬南邨以自己的不理解提出了與作者不同的意見,稱閱讀《不要固執己見,書面語》的理由如下: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次我知道壹些事情,我都會高興得忘了吃飯。”
諸葛亮和徐庶壹起看書:“三個人搞精讀,只看大綱”。諸葛亮比三者更勝壹籌,因為他的知識面更廣。
宋代陸象山說:“心平氣和地讀書讀書,不知不覺就放下了,不要太晚。”這是說妳死不了,不會因小失大。
應該如何看待朱光潛和馬南邨的不同觀點?
清晰:朱光潛在這篇文章中所說的咬文嚼字,是指“無論讀書還是寫作,都要謹小慎微,不可放松。”單獨閱讀就是精讀,不放過每壹個字,仔細咀嚼詞義。精讀就是古人所說的“字練意,句貫意,文尋脈,文合旨”,逐漸進入“字會、悟會、情會、意會、神會”的境界。
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講的是另壹種閱讀方法。他認為讀書主要在於“知”,即理解書的精神,而不是做繁瑣牽強的解釋。就像讀壹本經典的書,我們要理解它的精神實質,而不僅僅是撿起它的壹些文字。
這兩種閱讀方式各有優勢和局限性。對於學生來說,應該以精讀為主。
2.作者說:“在文字裏,真的是在思想感情裏。”原因是什麽?試著用妳自己的寫作經歷或讀過的詩歌中的例子來說明這個結論。
清晰:文字表達思想和感情。思想不透徹,感情不凝練,文字就會模糊。只有思想透徹,感情凝練,才能把話說清楚。所以,文本的推敲,其實就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不及物動詞摘要
本文第壹部分用三個例子來說明文字與思想感情的密切關系。第二部分,用兩個例子和幾組詞語來談詞語聯想意義的運用,有正反兩方面。善用聯想意義是積極的,具有奇妙的藝術效果;負面,是“套板反應”,陳詞濫調,跌入谷底。寫文章時,要求精煉用詞。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在煉詞的道路上探索。
唱壹句,斷幾莖。(唐璐·延讓)為了人性,有許多美麗的句子,而且字字不驚人,沒完沒了。(唐杜甫)
七、課內檢測
唐代詩人宋·文誌寫了《過漢江》。現在,靠近我的村莊,遇見人們,我不敢問壹個問題。“漢語中的“切”可以用“切”代替嗎?
明確:不是,“怕”更能表達作者逃亡時的膽怯心情。他急於知道家裏的情況,擔心會給家裏帶來災難。“怕”可以準確表達當時的矛盾心情。
八、拓展和提高
欣賞帶下劃線的單詞:
1,紅杏枝頭春意盎然。——壹首宋琦的《玉樓春》
清:“鬧”字既形容了紅杏的深刻和復雜,又給春天帶來了勃勃生機。
全都被發現了。“吵”這個詞不僅色彩斑斕,而且似乎還有聲音。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有了‘鬧’字,境界盡出。”
2.江南岸春風綠,明月幾時照我?——王安石《登瓜州》
清:“綠”字色彩鮮明,形象地表達了江南春日的美景及其與春風的關系,而其他字卻沒有這樣的效果。綠色這個詞能引起人們的聯想。春草青青,引起思鄉之情,自然與明月照我時的下句緊密呼應,豐富了詩的含義。
九、作業
從所讀的詩歌中舉例說明“棋盤反應”及其危害。
2.高三語文“咬文嚼字”課件
“嚼字”教學設計思想是壹篇結構嚴謹、內涵豐富的文化散文。朱光潛先生大量引用,講的是寫文章要精煉用詞的道理。讀者不僅能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還能隨著作者的理性思考,感受到文章中蘊含的“理性趣味”。秉承王老師的求實精神,鍛煉質疑能力。這節課試圖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品味經典詩詞,感受煉字之美。運用文本觀點解決文學欣賞和創作中的問題。
分析和研究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中的關鍵句子,正確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結構很清晰,案前案後都有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教師引導學生找出這些句子,綜合作者的觀點。達到舉壹反三,遷移應用的目的。調動學生已有的審美知識和經驗,理解文章內容,自覺運用本文觀點進行欣賞、修改和創作練習。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嚼字》中有些句子可能會有偏差,引導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跳出來,對壹些句子進行點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質疑精神。
學生情況分析學生第壹次接觸文化隨筆,對其中豐富的詩詞、成語、文化現象不熟悉,在閱讀中有被排斥的感覺,無法深入學習課文。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引導學生通讀全文,篩選重要信息,抓住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句子,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課文中“咬文嚼字”的含義,總結課文觀點。
能力目標:從作者的角度獲得靈感,品味煉詞之美。理解作者提出的“考慮字數的輕重實際上是調整思想情緒”的命題,並運用到修改和創作實踐中。
德育目標:培養拒絕放松的謹慎態度。從文本中發現疑點,培養質疑精神。
教學重在理解文章內容,總結作者觀點。
教學難點:評價詩歌,理解作者觀點。用妳在本課中學到的知識完成復習和創造練習。
教育信息技術ppt課件的使用
教學過程設計
第壹,進口
二、創設情境,分析提煉詞語的意義。
1.《屈原》劇中有壹段宋玉要離開屈原,單鵑斥責宋玉的戲。屈原的侍女單鵑在怒斥宋玉時有這樣壹句臺詞:“宋玉,我特別恨妳。妳辜負了老師的教導。妳是個沒骨氣的書生。”如果妳是導演,妳會選擇哪種說法,為什麽?找出作者對這個例子的分析。這給我們帶來什麽啟示?
2.李廣晚上打獵,看見壹塊石頭,以為是老虎,就射了壹箭。結果他撞到了石頭上,箭深深地紮了進去。黎明時分李光再次出手,卻再也進不去了。下面三段描寫李光打老虎的話有什麽區別?答:當妳去廣泛狩獵時,妳在草叢中看到壹塊石頭,把它當作老虎來射殺。石頭沒砸,妳就當石頭看。因為射的多了,回不到石頭裏了。b .我當老虎打,沒打偏。我知道那是塊石頭,但我無法進入,因為我又射了壹次。c .如果妳在草叢中看到壹只老虎,開槍打它,但沒有用。看到了嗎,石頁。找出作者對這個例子的分析。從中我們得到了什麽啟示?
妳更喜歡詩中第三句的哪個版本,為什麽?李寧隱居賈島,隱居少鄰,草徑入空寂園。鳥兒在池邊的樹上停留,和尚在敲門。走過這座橋可以看到葉原迷人的風景,雲的腳在飄動的巖石上仿佛在移動。我離開這裏壹段時間,但我會回來,在約定的日期和我的朋友壹起退休。找出作者對這個例子的分析。這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發?
以上是三個咬文嚼字的例子。妳對“咬文嚼字”了解多少?
第三,提煉觀點
1.作者對“咬文嚼字”的理解是什麽,其本質是什麽?
2.在另壹場選美比賽中,兩位選手即將登場。下面是主持人對他們的介紹。妳更期待看到哪壹個?這個女人有著纖細的腰身和桃面。她真是沈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人!b .對於業主的兒子來說,增加壹分太長,減少壹分太短;粉太白,朱太紅。妳在閱讀第6段和第7段時說了什麽?兩個例子從什麽角度說明了道理?
3.默讀第八段,思考讀書說話的態度、方法和目標。
第四,使用
1.比較以下句子,哪壹個更有表現力?為什麽?a .紅杏枝頭春意盎然。b .紅杏枝頭春意盎然
3.對高三“說詞”教學的思考。
1,以議論文風格為基礎,理清論證思路,借鑒作者的縝密思路。
議論文是高中生必須掌握的文體之壹,掌握文章的論證方法也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之壹。這篇文章選材獨特,思路嚴謹,脈絡清晰,論證細致,方法多樣。因此,筆者在指導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時,首先讓學生找出觀點句,然後對引用的例子進行歸納,再對例子進行分類,引導學生分析和把握論證思路。掌握這篇議論文的寫作特點,為以後的議論文寫作提供參考。
2.結合學習實踐,落實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和探究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註重人性化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活躍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力、批判性思維和批判能力。在平時的閱讀中,很多同學都是馬馬虎虎,對文中使用的詞語和句子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識不足。朱光潛先生提出在閱讀或寫作中要有壹種咬文嚼字的精神,這正好給學生提供了壹種閱讀的方式,也可以幫助學生逐漸養成創作和欣賞的習慣。
在分析了文本之後,我結合了討論和接觸中提到的馬南邨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從最後學生寫的賞析文章可以看出,學生已經有意識地關註自己讀過的文章,並開始具備壹定的審美能力,喜歡思考和分析壹些優美的句子。這些應該說是可喜的變化。
3.增加例題擴大閱讀,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
“興趣是老師”,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有著神奇的內在驅動作用,可以化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因此,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增加了許多例子,試圖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體驗到咬文嚼字的樂趣,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