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從黃巾起義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約五十年時間。在東漢末群雄並峙逐鹿中原的爭奪兼並中,曹操完成了統壹北方的大業,並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為核心的鄴下文人集團。建安詩歌便是社會由分裂動蕩趨向統壹這壹歷史時期的產物。“世積亂離,風衰俗怨”的時代特征,建安文人開闊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遠大抱負、積極通脫的人生態度,直抒胸臆、質樸剛健的抒情風格,形成了建安詩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氣、慷慨悲涼的風貌。為中國詩歌開創了壹個新的局面,並確立了“建安風骨”這壹詩歌美學風範。 建安時期是文學的自覺時期,建安文學中所反映的人在社會角色義務之外,還有個人的情趣,愛好,公***的社會生活之外還有私人的日常生活。建安文學是充分展示個體生命的文學,它充分展示著偉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和價值.。試將從感傷精神、自由精神、文學創造精神三方面談談建安文學所體現的生命精神。 東漢王朝恢復,曹操便制訂了“外定武功,內興文學”的治國方針。曹操在逐個消滅各個割據勢力,消除戰亂,實施壹系列富國強兵措施的同時,身體力行,積極領導發展文學事業,“禦軍三十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他的兒子曹丕、曹植以及追隨他們的建安七子:孔融(唯其與曹操政見不壹)、王燦、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及壹、二十位文人學士亦仿照曹操積極努力創作。建安時期,無論是詩歌、辭賦,文章等都獲得了極大的進步,尤其是詩歌,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第壹次文人詩的創作高潮,使漢樂府詩完全成熟,五言詩體得以發展,七言詩體從此開創。曹操又率先沖破儒學的禁錮,打破當時盛行的駢體文格式,采用通脫的文體作文章,追隨他的文人學士亦積極響應。在北方,不僅出現了壹個文學繁榮的局面,而且使壹代文風得以轉變。這壹時期的文學被稱之為“建安文學”。建安文學為推動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尤其是對後來的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建安三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