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克裏斯蒂安·安徒生 安徒生(Heinz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丹麥作家。1805年4月2日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的貧民區。父親是個窮鞋匠,曾誌願服役,抗擊拿破侖·波拿巴的侵略,退伍後於1816年病故。當洗衣工的母親不久即改嫁。安徒生從小就為貧困所折磨,先後在幾家店鋪裏做學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少年時代即對舞臺發生興趣,幻想當壹名歌唱家、演員或劇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當了壹名小配角。後因嗓子失潤被解雇。從此開始學習寫作,但寫的劇本完全不適宜於演出,沒有為劇院所采用。1822年得到劇院導演約納斯·科林的資助,就讀於斯萊厄爾瑟的壹所文法學校。這壹年他寫了《青年的嘗試》壹書,以威廉·克裏斯蒂安·瓦爾特的筆名發表。這個筆名包括了威廉·莎士比亞、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1827年發表第壹首詩《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他的第壹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於1829年問世。這是壹部富於幽默感的遊記,頗有德國作家霍夫曼的文風。這部遊記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了社會的初步承認。此後他繼續從事戲劇創作。1831年他去德國旅行,歸途中寫了旅遊劄記。1833年去意大利,創作了壹部詩劇《埃格內特和美人魚》和壹部以意大利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即興詩人》(1835)。小說出版後不久,就被翻譯成德文和英文,標誌著作者開始享有國際聲譽。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闔閭讓伍子胥選後繼之人,伍子胥獨愛夫差,便選其為王。此後,勾踐聞吳國要建壹水軍,不顧範蠡等人的反對,出兵要滅此水軍,結果被夫差奇兵包圍,大敗,大將軍也戰死沙場,夫差要捉拿勾踐,範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也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三年,飽受屈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裏掛了壹只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後與人民壹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壹次夫差帶領全國大部分兵力,去赴會,要求勾踐也帶兵助威,勾踐見時機已到,假裝赴會,領3000精兵,拿下吳國主城,殺了吳國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當初未聽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踐,死前,他只求,不要傷害吳國百姓。
沖破逆境的海倫凱勒
20世紀,壹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倫·凱勒——壹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壹個度過了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這麽壹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裏的人,竟然畢業於哈佛大學德吉利夫學院,並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起了壹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創造這壹奇跡,全靠壹顆不屈不撓的心。海倫接受了生命的挑戰,用愛心去擁抱世界,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後又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
結合材料寫。
2. 求壹篇以“早歲應知世事艱”為題八百字的議論文這是2篇範文 妳參考壹下 應該可以幫助到妳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遊居家鄉山陰時所作。
陸遊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郁憤之情也。
“國仇未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裏去的。
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湧,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麽國必成全於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於屢遭罷黜?詩人開篇壹自問,問出多少郁憤?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遊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壹年(1161)十壹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壹帶拒守,後金兵潰退。
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遊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生遭遇戰。
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
“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壹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何啻於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遊浩蕩詩才。
“樓船”(雄偉的戰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幹凈、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誌。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裏長城”。
皇帝要殺他,他說:“自毀汝萬裏長城。”陸遊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誌未酬的苦悶全懸於壹個“空”字。
大誌落空,奮鬥落空,壹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壹結局,非我不盡誌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再看尾聯。亦用典明誌。
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並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誌亦將“名世”。
詩人在現實裏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壹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於這無奈了。
回看整首詩歌,但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書憤》是陸遊的七律名篇之壹,全詩感情沈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杜甫。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
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早歲哪知世事恨,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雪夜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1186年,詩人61歲寫了《書憤》,深沈慷慨地表達了他的憤情。 壹、從時事維艱國運衰微的時代背景中來。
就在陸遊出生後第三年的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欽二帝及後妃、宗室俘虜北去,北宋滅亡。五月,當時在河北的趙構幸免於難,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這個重建的小朝廷就是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
但可悲的是,趙構雖為皇帝,卻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領,他懼怕與金朝打仗,所信用的汪伯彥、黃潛善等人,也都是些主張逃跑和屈膝投降的人。紹興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檜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給他專辦,其他大臣不得參預。
秦檜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漢奸,宋高宗和他沆瀣壹氣,於紹興九年正月不顧壹切,同金朝訂立和議,向金稱臣納貢。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軍的進壹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屬國也就心滿意足了。
3.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後面是什麽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壹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詩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遊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遊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郁憤之情也。
“國仇未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裏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湧,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麽國必成全於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於屢遭罷黜?詩人開篇壹自問,問出多少郁憤?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遊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壹年(1161)十壹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壹帶拒守,後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遊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生遭遇戰。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壹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何啻於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遊浩蕩詩才。“樓船”(雄偉的戰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幹凈、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誌。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裏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自毀汝萬裏長城。”陸遊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誌未酬的苦悶全懸於壹個“空”字。大誌落空,奮鬥落空,壹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壹結局,非我不盡誌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再看尾聯。亦用典明誌。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並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誌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裏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壹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於這無奈了。
回看整首詩歌,但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