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中國古詩的意象有多少及其寓意

中國古詩的意象有多少及其寓意

中國古代詩詞中“梅”“柳”“草”的隱喻意義

“梅”“柳”“草”是中國古代詩詞中經常出現的形象。它們出現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分別被賦予特殊的隱喻意義。下面分別加以探討之。

壹、 梅

梅以其獨特的稟性為世人所熟知,它由於具有“淩寒獨自開”(王安石《梅》詩句)的獨特習性,往往被我國古代的詩人們當作“清高”的化身來加以歌頌。尤其是那些自命清高的詩人,更是對梅喜愛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如宋代隱逸詩人林逋(和靖)在他的詩作《山園小梅》中,便極力推崇梅的品性,為後人留下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千古名句。

梅由於“清高”,有時難免有些孤傲。這就使它必然遭到“群芳”的嫉妒,最終難逃“零落成泥碾作塵”(陸遊《蔔算子?詠梅》詞句)的結局。這壹點往往被那些雖有才華卻屢遭排擠,而又不願入俗流的詩人所看重。在他們的筆下,梅宛然成了他們自己的壹個化身。最著名的當推南宋詞人陸遊的《蔔算子?詠梅》詞了。在“無意苦爭春,壹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樣的詞句中,難道就沒有陸遊自己的影子嗎?

二、 柳

在古代的讀音中,“柳”與“留”諧音。因此,當著好友相聚要分別時,往往折壹枝柳條贈與對方,它表達的是淒婉的挽留之意。於是,“柳”較多地出現在表達送別情的依依不舍的情境中。如李白的詞〈憶秦娥〉中所寫的“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表現的就是這重情境。王維的《渭城曲》,為了表達朋友之間的依依不舍的感情,也將背景放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氛圍之中。

同時,“柳”又是古代的怨婦發泄怨憤的壹種對象。這是因為有的女子當初沒有“挽留”住丈夫,送他上京應試,沒想到丈夫考中狀元當上高官後,就再也不回來了。因此,當這類女子看到柳時,很自然地把它同“留”,同自己被拋棄的命運聯系起來。王昌齡的《閨怨》中所寫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表現的就是這個意境。

三、 草

“草”長得雖然不起眼,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因此,她成了我國古代詩人雖經挫折卻頑強求生的意願的形象化身。唐代詩人白居易謁見權臣顧況,要求推薦。顧況很看不起他,還拿他的名字開玩笑。白居易面臨挫折,毫不氣餒,脫口念出了《賦得古原草送別》詩壹首:“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與其說白居易是在歌頌小草的生命力,不如說他是借小草來安慰自己。

正因為“草”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壹歲壹枯榮”“春風吹又生”,盡管朝代更叠、世事變遷,小草依然如故,所以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朝代興衰、世事變遷的見證。杜甫《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表達的都是這種意思

冰雪

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誌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月亮

對月思親壹—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

柳樹

以折柳表惜別。“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漢代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後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和送別之所。

以蟬喻品行高潔。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

南浦

水邊的送別之所。

長亭

陸上的送別之所。

芭蕉

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淒涼之音。

梧桐

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壹種淒苦之音。

梅花

壹種高潔人格的象征。

松柏

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

象征高潔的品質。

桃花

象征美人。

牡丹

寄寓富貴。

楊花

有飄零之意。

杜鵑

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鵲”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淒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壹起。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

烏鴉

按照迷信的說法,是壹種不祥的鳥,它經常出沒在墳頭等荒涼之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系在壹起。

蟋蟀

古人覺得蟋蟀的鳴聲同織機的聲音相仿,時令又屆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紡織,準備冬衣以至懷念征人等聯系了起來。蟋蟀被直接喚為“促織”。

猿啼

出現在詩歌中常常象征著壹種悲傷的感情。

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壹種樂器,它所發出的是壹種淒切之音。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羌笛發出的淒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胡笳的作用與此相同。

明月、白雲

望雲思友,見月懷人,是古代詩詞中常用手法。

在中國古代詩歌裏和綿綿的愁絲連在壹起。以流水與離愁關合,也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壹種表現方式。

琴瑟

(1)比喻夫婦感情和諧,亦作“瑟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誼。

鴻雁

《漢書·蘇武傳》載,匈奴單子欺騙漢使,稱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天子打獵時射下壹只北方飛來的鴻燕,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於只好放了蘇武。後來就用“鴻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

月老

傳說唐朝韋固月夜裏經過宋城,遇見壹個老人坐著翻檢書本。韋固前往窺視,壹個字也不認得,向老人詢問後,才知道老人是專司人間婚姻的神仙,翻檢的書是婚姻簿。後來因此稱媒人為月下老人或月老。

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連理枝比翼鳥

連理枝指連生在壹起的兩棵樹。比翼鳥,傳說中的壹種鳥,雌雄老在壹起飛,古典詩歌裏用作恩愛夫妻的比喻。相傳戰國時宋康王奪了隨從官韓憑的妻子,囚禁了韓憑。韓自殺,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臺遊玩時自投臺下,大家拉她衣服,沒拉住,跌下去,死了,留下遺書說是與韓憑合葬,康王卻把他們分葬兩處。不久,兩座墳上各生壹棵梓樹,十天就長得很粗大,兩棵樹的根和枝交錯在壹起,樹上有鴛鴦壹對,相向悲鳴。後來人們把結婚稱為“喜結連理”。

青梅竹馬

用來形容男女小的時候天真無邪,也指幼小時就相識的伴侶。

逐鹿

以鹿喻帝位。後來用逐鹿比喻群雄並起,爭奪天下。

三尺

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詞。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所以

稱“三尺法”。

杜康

《說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後即以杜康為酒的代稱。

鴻鵠

鴻鵠飛得很高,常用來比喻誌向高遠的人。

秦晉

春秋時,秦晉兩國結為婚姻,後便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彭祖

傳說中長壽人物,生於夏代,至殷末時已八百余歲,舊時把彭祖作為長壽的象征,以“壽如彭祖”來祝人長壽。

雞肋

雞的肋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比喻沒有多大價值,沒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嬋娟

姿態美好,多用於形容女子;因人們常喻月為美女,故稱月亮為嬋娟。

獻芹

《列子·楊朱》有壹個故事說,從前有個人在鄉裏的豪紳面前大肆吹噓芹菜如何好吃,豪紳嘗了之後,竟“蜇於口,慘於腹”。後來就用“獻芹”謙稱贈人的禮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議淺陋。也說“芹獻”。

執牛耳

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每人嘗壹點牲血,主盟的人親自割牛耳取血,故用“執

牛耳”指盟主。後來指在某壹方面居領導地位。

作壁上觀

壁:營壘、壁壘。觀:觀望。在壁壘上觀望。比喻觀別人成敗,不卷入其中。

紅豆

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常用以象征愛情或相思。

豆蔻

是壹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後來稱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為豆蔻年華。

精衛古代神話。後來用精衛填海來比喻有深仇大恨,立誌必報;也比喻不畏艱難.努力奮鬥。

雞口牛後

《戰國策·韓策》:“寧為雞口,無為牛後。”後比喻寧願在局面小的地方當家作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歲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經冬不雕,梅則耐寒開花,故有“歲寒三友”之稱。

花中四君子

梅、竹、蘭、菊花稱為“花中四君子”。

泰鬥

“泰山北鬥”的簡稱。比喻傑出的可為榜樣的人物。

玉成

比喻為人成全好事。

璧還

敬詞,指恭敬地退還別人的贈品,或指毫無損傷地歸還借用別人的物品。

方家

原指深於道術的人,後特指精通某種學問、某項技術的專家。

青鳥

傳說西王母有三青鳥,壹只先遣為信使,前來給漢武帝報信,另外兩只隨西王母而來,並服侍在王母身旁。後來青鳥成為傳書的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