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題是作文過程的第壹步,這壹步工作的好壞,將決定全篇內容是否符合要求,決定構思能否按正確方向展開。失之毫厘、謬以千裏,話題作文也是如此。
我們先來談談什麽是話題?所謂的“話題”,就是談話的中心,就是引發談話題的由頭。我們生活中的壹切內容都可以作為“話題”來引發人們的聯想,引發人們的議論,引發人們 抒情,總而言之,就是引出人們心中想說的話。
我們從很多試卷中看到,話題作文沒有規定題目,屬於開放型作文,它僅僅規定壹個寫作範圍,人們可以圍繞“話題”自由自在地“侃”,海闊天空地“侃”,人們都能在壹定的範圍內選寫自已最能寫的內容,人人都想談出點新意,寫出自已的創見,於是放松了審題的要求。其實,話題的框框很少,不等於沒有框限,如果不明白這壹點,把作文的材料(或提示)與作文的標題、要求等割開來,就容易偏離題意。
例如:2001年上海中考命題令人耳目壹新:
家是什麽?是難舍的親情,是溫謦的集體,是親愛的祖國。在這裏,父母用慈愛的傘為兒女撐起壹方晴空,兒女用孝順的心給父母奉上壹縷慰藉;在這裏洋溢著濃濃的師生之情,夥伴之誼……
請妳以"有家真好"為題,寫壹篇600字右左的文章.
據題中所示,家有兩個含義,壹是家庭,這是實指;二是指集體或國家,是寬泛的概念,是虛指。從命題上來看,貼 進學生生活和實際,人人有東西可寫,有情感可抒,讓學生充分發表見解。但在審題中不可忽視“真好”兩字,因此在文章的感情基調要突出對“家”的贊美、褒揚或肯定。從表達要求看,應在記敘的基礎上適當地議論與抒情,要流露出對“家”的熱愛,傾訴著對“家”的赤誠之情。“真好”這兩個字在題目中屬於提示性的隱蔽信息,處理好和利用信息毋庸置疑是當代學生基本能力之壹。
家人朋友間的親情等。《腳印》也不僅是要描寫真實的腳印,而應當寫成長道路上、進步過程中的有意義的事件。這些都要求學生學會悟出隱含在表面文字背後的含義。
二、妥善立意
審題以後,立意就成了文章有無靈魂的關鍵,能否站得高,看得遠,與學生的生活閱歷、思想境界有很在關系。如果學生沒有那種高遠的認識,強拉硬扯也只能導致生搬硬套,弄巧成拙,寫成“克隆”式的作文。文章最忌諱千文壹面、壹個聲調。因此,我們必須在平時的訓練中逐步提高學生 的認知水平,加深其思想深度,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常言道:“創新,作文的生命;生活,作文的源泉。”壹篇優秀作文的往往給人耳目壹新的感受,今年高考壹篇白話作文《赤兔之死》引起很到的反響,就是壹個鮮活的事例。話題作文,由於它僅規定壹個寫作範圍,作文的題目又是自擬,學生寫作時常常有套題現象。教師要求學生寫文章要力爭寫出新意,寫出深度,不要過多重復別人已說過多次的話題,不要就事論事、淺嘗輒止;而是要註意立意的時代性和針對性。
現以2000年江蘇省南通市中考作文為例:
同學們,“五壹”放長假,也許使妳們的生活增添了新色彩。妳們可能有壹次難得的隨親友旅遊的機會,有了串門、聚會、參加社會活動、文體活動、讀自己喜愛的書、做自己愛好的事的時間;也可能在學校補課,在家復習,還可能有其它各種各樣的生活見聞 和體驗。請妳以自己在“五壹”放假期間具體的生活經歷或感受為內容,寫壹篇文章。
要求:1、題目自擬。
2、文體不限,除詩歌、戲劇外。
3、字數600字左右 。
我們知道“五壹”長假離中考僅30多天,學生接觸題目的導語後就可在記憶的倉庫裏搜尋,假期中鮮活的感受會立即流淌筆端。很多學生寫遊覽名山,激起熱愛和報效祖國的豪情。不少考生跳出寫飽覽名山的喜悅,寫關在教室攻克題山的無奈。如壹篇滿分作文《少年愁》。小作者從辛棄疾的詞:“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引出了新世紀的少年的“愁”,全文又以“少年愁”為線索貫穿全文,述說“五壹”長假過重的作業負擔,以解答兩道習題的形式展開,立意構思新穎,讓讀者為他載不動的“少年愁”感到擔憂,並引發出對應試教育弊端的思考。還有壹篇佳作《補課》,考生以略帶誇張俏皮的語言寫道:“五壹節期間不放假,留校補課,這則消息使 我們原本不滿的心理又增添了種種抱怨,然而以無可奈何。”文中小作者把自己比作壹群“鷗鷺”,他們在五壹節放假期間,並沒有戲遊“藕花深處”,而是深溺在“書山題海”中,他們嘆息、責怪、怨恨,就把流行歌詞改編為:“作業最多的人晚,書包最重的人是我,休息最少的人是我,“五壹”沒有自由的人是我,放假關禁閉的人是我,是我是我還是我……”,讀著這些“鷗鷺”的心聲人們不得不意識到中學生“減負”的必要性,以及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性等。這壹類的作文內容貼近生活、反映時代的要求,都具備時代性和針對性的特點。
因此在立意上,教師壹定要根據話題的材料,加以選擇“聚焦”,立足壹點,大題小作,不可“八面出擊”,面面具到,習量在細、實、深上面用力。殊不知,能達到“片面的深刻”境界的文章往往是好文章。
三、選擇體裁
近幾年來,非常流行“淡化文體”之說,通常是除詩歌、戲劇外的任何體裁均可,這對 每壹個學生都有話說,選擇他們擅長的文體進行寫作,能充分展示其個性與才華,但是每壹種文體都有各自的要求,因此在具體落實到寫作中,要求學生根據立意、選材定好文體,並且在寫作過程中要壹以貫之,使之成為充分具備該文體特色的文體。
以2000年武漢中考作文為例,題目如下:
“風:有自然界的,有人類社會的;有的可親可愛,有的可怕可鄙……”請以“風”為話題,自擬題目,寫壹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除詩歌以外,文體不限。
此題 選材立意上,如是寫關於大自然的風,介紹風的形成、種類以及對人類的影響等,那可以寫成說明文;如是寫在風雨中發生的事,從中展示人物的性格,揭示事件的中心,從文體上來看還是要寫記敘文;但要想使文章更具深度,由“浮誇風”、“***產風”想到如今的“攀比風”、“追星風”等,討論“風”的成因、利弊,指出正確的做法,這就要寫成議論文是最恰當不過的。
對於初中生來說,寫好記敘文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中心明確,內容具體,有真情實感;寫說明文時,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寫好議論文要做到論點正確、鮮明,論據確鑿、充分,論證有力、嚴密。
總之,我們平時要養成“多看、多想、多讀、多寫”(魯迅語)的習慣,當面對著話題式文題時,經過審題、立意後,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文體,選擇自己熟悉的素材,選擇自己拿手的技法。壹句話,盡可能把自己最靚麗的壹面展示給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