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1980年代壹部兒童文學單行本小說名稱,雲南叢林裏的馬幫,小英雄剿匪記

1980年代壹部兒童文學單行本小說名稱,雲南叢林裏的馬幫,小英雄剿匪記

《無鈴的馬幫》

作者:白樺

這部作品不是80年代而是50年代的。

1954年白樺創作的《無鈴的馬幫》,是作家有意識地關註邊防反特鬥爭,將邊防反特作為情節主線並加以深入表現的作品,它開拓了反特小說新的領域,並代表了邊防反特小說的最高成就。它後來被改編拍攝成電影《神秘的旅伴》,影響極廣。

小說描寫了滇南邊防反特擒敵的鬥爭:魏福、蕭五受境外敵特組織的指使,運送壹批特殊貨物。他們將這批貨物隱藏在筒鹽內,並雇傭天真無邪的彜族小姑娘梨英和她的馬壹起運輸。由於群眾的警惕和及時舉報,邊防偵察排長馮廷貴和苗寨聯防隊長朱林生跟蹤追擊這奇怪的馬幫,壹路上鬥智鬥勇,終於識破敵人的秘密,生擒活捉了敵特。小說同樣是寫具有邊疆風情的馬幫運輸,不過這裏的馬幫不再是解放軍的馬幫,而是換成了敵特負有特殊使命的馬幫。小說著重表現了這支二男壹女的馬幫的奇怪與神秘。“頭馬沒有掛鈴,還馱著十馱奇怪的貨物—鹽不是往內地運的貨;他們走了壹條奇怪的道路—這森林裏的小道走馬幫是很困難的,藤蘿像網壹樣,路窄得只能走巖羊和有經驗的獵人;更奇怪的是他們還選擇了這個時候,前無村寨,後無馬店,村中又沒有寬敞的地方開亮(即露宿),夜就要來了。”奇怪的人,奇怪的頭馬,奇怪的貨物,奇怪的山路,奇怪的時間,作者把這壹連串的“奇怪”組合連綴,並將它們置於幽靜冷清、變幻莫測的原始大森林中,從而為作品渲染出了壹種神秘的、捉摸不定的氛圍。在這氛圍之中,還時時伴隨著敵我的試探與反試探、跟蹤與反跟蹤以及種種明爭暗鬥,這壹切真正體現了邊防鬥爭的艱巨性與復雜性。也正是這種神秘緊緊抓住了讀者,誘使讀者壹直讀下去,從而顯示了作家不凡的審美視角。

作品突破了壹般反特防奸小說常見的情節模式,也沒有刻意設置情節性主幹懸念,而是根據作品內容的需要,為讀者安排了壹個心理懸念:魏福蕭五馬幫第八匹馬馱的筒鹽裏到底裝的是什麽特殊貨物?這個懸念至始致終貫穿於全文,也縈繞於讀者的心中,使讀者欲罷不能,作者在行文中明確交代魏福和蕭五是敵特的情況下,始終捂住這個秘密不說,而讓它伴隨著讀者走向文本的終結。直至最後壹刻,才讓秘密大白於天下“朱林生壹聳肩膀,壹馱子筒鹽摔在地上,‘嘩啦’壹聲巨響,筒鹽摔得粉碎。在白色的碎鹽塊中間出現了兩個黑色的小型收發電報機和四支發著藍光的長筒無聲手槍。”這讓書中的人物與讀者壹起恍然大悟,從而使讀者也充分獲得了此類小說的審美情感和閱讀快感。

實際上,從壹開始這個可怪神秘的馬幫就已註定了覆滅的命運,當它走入茫茫無邊的原始森林中時,其實就已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海洋,外有瑤族盤大媽的報信與苗寨聯防隊長朱林生的協助,內有彜族小姑娘的幫忙,敵特的束手就擒只是早晚的事。小說中各族兒女、婦孺老幼齊上陣,鮮明地表現了肅反反特小說“人民性”這壹特點。

小說中無論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均未能擺脫臉譜化模式。尤其是反面人物,不僅長得醜和惡,而且顯得很蠢,常常露出狐貍的尾巴。在對馮廷貴和朱林生起疑心的情況下,他們還是壹再表現出對第十壹匹馬異乎尋常的關切。“只是當撞到第十壹匹馱鹽的馬的時候,魏福拉住了馮廷貴,讓馬慢慢地錯過去。”“魏福和蕭五照例首先擡下第十壹匹馬的馱子,然後再擡其它的馱子。”其實,就魏福的復雜經歷以及他能發現馮廷貴的馬留著騎鞍的痕跡這兩點來看,他應是壹個狡猾的敵人。而作者卻在作品中讓他犯那麽明顯的錯誤,只能認為作者深受臉譜化模式的影響,而故意安排的,以此表示對敵人的蔑視,並反襯正面人物的智勇雙全。在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都以讀者產生臉譜化的感覺之下,倒是小說中的次要人物梨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生活的本來面目來塑造這個人物形象,賦予她本色的、原汁原味的言行舉止和性格特征。這讓讀者在回味小說驚險曲折的情節之時,腦中常常浮現起壹位彜族小姑娘的音容笑貌。這頗有壹點“有意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的味道。

在同類題材中,《無鈴的馬幫》在藝術上顯然要技高壹籌。由於作者具有詩歌創作的磨練,這使得他能用豐富細膩、明麗流暢、清致清新的語言去傳神地描繪滇南少數民族的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而且他的小說采用的是純文學的敘事結構,註重人物的心理刻劃,從而使得雅俗之分在這部作品中已不再明顯。正是這種兼具神秘性、驚險性和抒情性多元壹體的藝術範式使得這部小說成為50年代公安法制小說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