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壹,側重如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客觀性較強。它提倡客觀地、冷靜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加以描寫,力求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國的文學藝術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現實主義的因素和特色,並隨著社會歷史條件而發展變化。在文學藝術領域,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主要傾向是源遠流長。但作為壹種比較自覺的文藝流派,現實主義通常是指19世紀30年代以後在歐洲文學藝術中取代浪漫主義而占主導地位的壹種主要文藝思潮和運動。也有壹種意見,認為現實主義作為文藝流派,形成於文藝復興時代,或始於古希臘時代,並經歷了壹系列發展階段,即所謂“古代現實主義”、“文藝復興現實主義”、“啟蒙主義的現實主義”、19世紀現實主義等。
對現實主義的理論探討,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摹仿”說。亞裏士多德在《詩學》中就已指出存在 3種不同的摹仿現實的方式,第1種便是“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去摹仿”。亞裏士多德不僅肯定藝術的真實性,而且指出藝術所摹仿的現實須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揭示它的內在本質和規律。這是對於現實主義文藝的基本特征的樸素而有力的論證。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文藝家(阿爾貝蒂、達·芬奇、卡斯特爾韋特羅等)堅持並發展了“藝術摹仿自然”的觀點。他們壹方面要求藝術忠實地摹仿自然,“拿壹面鏡子去照自然”,另壹方面不滿足於被動地摹仿自然,要求按照自然規律來進行創造,對生活素材進行理想化或典型化,所以把文藝作品稱為“第二自然”。18世紀啟蒙運動的代表狄德羅和萊辛從唯物主義觀點出發,堅持文藝的現實基礎,肯定美與真的統壹,強調藝術既要依據自然又要超越自然的辯證關系。狄德羅和萊辛在《沙龍》、《畫論》、《漢堡劇評》等論著中針對新古典主義束縛文藝的清規戒律,比較系統地論述了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對近代現實主義文藝的興起產生了促進作用。但是,對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個對立概念的明確劃分以及這兩個名詞的提出,卻始於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作家席勒在著名的《論素樸的與感傷的詩》壹文中,系統地總結了從古代到近代的西方文藝發展中的兩種基本傾向:偏重於直接反映現實的“素樸的詩”和偏重於表現由現實提升上去的理想的“感傷的詩”。他認為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再現現實,而後者表現理想,前者重客觀,而後者重主觀,並肯定這兩種創作傾向可以趨於統壹。席勒首次在文學領域使用“現實主義”這壹名詞,確定了它作為“理想主義”的對立面的涵義,並指出它與自然主義不同:自然主義所處理的是“庸俗的自然”,而現實主義所處理的則是顯出“內在必然性”的“真實的自然”。歌德也指出:“古典詩(即現實主義文藝)和浪漫詩的概念現已傳遍全世界,引起許多爭執和分歧。這個概念起源於席勒和我兩人。我主張詩應采取從客觀世界出發的原則,認為只有這種創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卻用完全主觀的方法去寫作,認為只有他那種創作方法才是正確的。”(《歌德談話錄》)歌德和席勒在歐洲文藝思想史上首次明確提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創作方法的原則區別,對後來歐洲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文藝流派的形成有重大影響。
俄國現實主義文藝理論的奠基人別林斯基在系統總結俄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發展進程的基礎上,進壹步論證了“現實的詩”(即現實主義文藝)與“理想的詩”(即浪漫主義文藝)的聯系與區別。他指出,在理想的詩裏,“詩人按照自己的理想來改造生活”;在現實的詩裏,詩人“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實性和赤裸裸的面貌來再現現實”。他肯定現實主義“更符合我們時代的精神和需要”,並首次把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同19世紀40年代在俄國文學中形成的以果戈理為代表的“自然派”聯系在壹起。車爾尼雪夫斯基在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美是生活”的唯物主義論斷,並在此基礎上肯定了藝術的目的和作用是“再現現實”,“說明生活”,並“對生活下判斷”,進壹步奠定和發展了現實主義文藝的理論基礎。但是,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都還沒有使用“現實主義”這壹術語。杜勃羅留波夫的貢獻在於創立了“現實的批評”原則,肯定“藝術作品的主要價值在於它的生活真實”,並以此作為“評定每壹種文學現象價值與意義的尺度”。他在評論普希金、尼基欽的詩歌時使用了“現實主義”這壹術語,但其涵義更多的是指作家對生活所持的現實態度(所謂“生活的現實主義”),而不是再現生活的創作原則和方法。俄國批評家安年科夫在《關於俄國文學的劄記》壹文中,首次運用“現實主義”這壹術語來概括屠格涅夫、岡察洛夫等作家創作的基本特征,但這壹術語直到19世紀60年代還沒有被俄國文學批評界普遍接受。
“現實主義”這個名詞之在歐洲文藝界盛行,並且形成壹個以它命名的文藝流派,這是19世紀50年代在法國發生的事。1850年左右,法國畫家庫爾貝和小說家尚弗勒裏等人初次用“現實主義”這壹名詞來標明當時的新型文藝,並由杜朗蒂等人創辦了壹種名為《現實主義》的刊物(1856~1857,***出6期)。刊物發表了庫爾貝的文藝宣言,主張作家要“研究現實”,如實描寫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現實”。這派作家明確提出用現實主義這個新“標記”來代替舊“標記”浪漫主義,把狄德羅、斯丹達爾、巴爾紮克奉為創作的楷模,主張“現實主義的任務在於創造為人民的文學”,並認為文學的基本形式是“現代風格小說”。從此,才有文藝中的“現實主義”這壹正式命名的流派。
現實主義作為文藝流派是繼浪漫主義之後,並作為對浪漫主義的壹種反抗而走上歷史舞臺的。它的形成有壹個由自發到自覺的過程。19世紀上半葉,歐洲許多現實主義作家並沒有和浪漫主義劃清界限。他們不但同浪漫主義作家壹起反對新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而且在創作上也沿用浪漫主義文學慣用的壹些題材和手法。壹些為各國現實主義文學開辟道路的作家(如梅裏美、巴爾紮克、霍夫曼、普希金、果戈理等)更是由早期創作中的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的。這壹文藝思潮的更叠,有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19世紀30、40年代是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歐幾個主要國家最後戰勝封建主義的時期。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鞏固,使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和各種社會弊病日益顯露和激化,“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面對這種冷酷的社會現實,“人們終於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系”(馬克思、恩格斯:《***產黨宣言》)。此外,19世紀自然科學發展和唯物主義在反對宗教與唯心主義鬥爭中的勝利,以及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廣泛傳播,也都促使人們打破傳統的觀念和幻想,轉而用比較客觀的眼光來觀察世界,研究社會現實問題。在這樣的歷史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作家不滿於浪漫主義文學耽溺於主觀幻想和個人叛逆精神而忽視客觀社會現實的主觀主義創作方法。他們繼承和發展文藝復興、特別是啟蒙運動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主張冷靜地觀察和評價資產階級統治帶來的種種弊病和矛盾,如實地客觀地描寫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日常生活,從剖析人物性格和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中揭示造成種種社會罪惡和弊病的根源。這樣,以如實描寫現實生活,揭露批判社會黑暗為其特征的現實主義文學,就逐步代替浪漫主義,成為在歐洲占主導地位的文學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