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不為人知的地方,位於沁陽市昌平鄉西2.5公裏的楊和村。有調查者在懸崖上的老龍嶺——昭山山頂。
先說人工引水蓄水工程。是後洋河全體村民在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村班子的堅強領導下,為解決世代缺水問題而實施的“斷腕”工程。它分別由引水和蓄水組成。
所謂的“斷腕”蓄水工程——
大泳池。它是1972年冬天,村民把有著千年歷史的它拆掉後,在龍門寺原址上修建的。大水池呈正方形,邊長60米,面積約五畝,深5米。此外,在水池中間還挖了壹個半畝大小、深2米的小水池,總容量為2萬立方米。就庫容而言,這樣壹個完全靠人力挖掘的池子,不能說是全國第壹,至少應該是河南第壹。它的氣勢真的很搶眼!
大型水池的無人機航拍
還有壹個引水工程支持著大水池。全長600多米,由300多米的洞穴、運河和300多米的明渠組成。其中,300米隧道由長約200米和100米的兩條隧道組成,其中兩條隧道由壹條位於懸崖上的50米明渠相連。隧道斷面高2m,寬1.8m。地面平坦,其突出的作用是引水,平時也是人們進出大山的捷徑。
這個項目之所以“驚人”,完全是村裏村民的兩只手幹出來的,前後只用了不到壹年的時間。先說隧道和運河的開挖。當時全村青壯年勞動力全部集中在村裏,同時挖4個洞,每班3人,三班倒,24小時不間斷。
它被壹把錘子、壹個鋼鉆和壹發炸藥徹底打碎了。照明靠燈籠(當時村裏沒有電),測量靠掛電線(沒有儀器),沒有防護罩(不知道口罩是什麽),排煙靠人扇(沒有通風設備),課間沒有飯吃(自帶紅薯和柿餅充饑),自己掙工分(沒有發過錢)。挖掘中的艱難困苦,足以成就壹部驚天動地的小說。但是自始至終,沒有壹個人喊累抱怨,沒有壹個人被借出去,沒有壹個人出事,這是奇跡。
關於大水池的建造,令人驚嘆的地方是“挖掘”。在村裏的青壯年男子都去挖地道、挖水渠的情況下,剩下的婦女、老人、孩子都成了挖土的主力軍。2萬立方米左右的挖掘量,全部由壹根蘆葦架和壹根扁擔扛著,僅用兩個多月就完成了。
當時是壹家壹戶,壹次壹次的承包制。每個家庭都有壹項任務,每個人都有壹個指標。所以很多家庭不僅讓在外打工的家人請假幫忙,還邀請其他村的親戚幫忙。
大人小孩各盡所能,肩上背著手,走路像跑步,早來晚走,即使是有月光的夜晚。勞動現場,紅旗輕微,激情四溢。妳追著我。為此,村民宋感動得寫下了長達9頁的敘事詩,詳細記錄了當時火熱的勞動場面。被沁陽縣廣播電臺作為農業學校典型報道,在全縣播出了兩周。
這個小山溝裏的工程建設強而短,太神奇了!人們改善世代用水極其困難的意誌和動力,充分顯示了當時的洋河人在黨的領導下,在大自然面前不甘示弱,齊心凝聚力量,艱苦奮鬥,百折不撓,敢於爭天地的頑強奮鬥精神。
時光飛逝。30多年前,近500名村民全部遷出。時至今日,這個歷經47年,在洋河人心目中被稱為“宏大”的工程,依然完好無損,運轉正常。
可惜外面很少有人知道這裏有壹個大水池,卻很少有人見過整個工程的全貌,更沒有人知道背後隱藏著另壹個“洋河版”的“紅旗渠”感人故事。可謂山中不知寶,酒香不怕巷子深。
1號導流洞渠南口
我們來談談令人驚奇的懸崖。陽和村龍門河上有壹座天然的“泰山石敢當”。
它的最高峰昭山海拔250多米。自古以來,上山只有壹條羊腸小道,而且非常陡峭。過去,除了牧羊人,幾乎沒有人去那裏。山峰看起來像壹條非常狹窄的龍脊,平均寬度為1.5米。最窄處只有壹人寬,兩邊都是懸崖。面向後楊河村的那壹面壹眼望去就是懸崖。站在山頂上,阿巴拉突然顫抖起來。就妳所見,妳的視野極其開闊。“壹旦爬到山頂,妳會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的感覺立刻浮現在腦海裏。馬鞍山是南太行的最高峰,位於正北。昌平和窯頭盡收眼底。尤其是俯瞰腳下的後洋河村和它的大池線,以及蜿蜒曲折的村莊和山體之間的龍門河床,壹下子變得那麽小。因為山勢險要,很少有人登頂,也沒有人知道它險峻的山勢,開闊的視野,奇特的環境,獨特的令人驚嘆的資源景觀。
這座山除了以上罕見的景觀資源外,還有被洋河後人銘記的抗日時期的“紅色英雄故事”。1940年前,這座山曾經長滿了柏樹,遮天蔽日。這不僅是壹個偉大的自然景觀,也是避免日本侵略的不可磨滅的貢獻。1938
—
1939年,時任中國* * *產黨領導的沁陽抗日民主政府縣長的田世峰,曾帶領“沁陽中華民族先鋒隊”成員不定期地住在村裏,通過白天休息,晚上襲擾的方式,與駐守昌平的日偽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為了保護他們的安全,年僅十二三歲的楊海新(解放後村支部第壹書記)被後楊河村派出來,每天為他們和村民站崗。壹發現侵華日軍,楊海新壹喊,抗日隊伍和村民立即上山,躲在灌木叢中,多次躲過敵人的偷襲。不幸的是,在1940的荒年,村民們為了照顧自己的嘴,竟然把山上的柏樹全部砍倒當柴燒,難得壹見的自然景觀消失了。這成為了現在懸崖景觀無法彌補的壹大短板。
平均下來,昭山的山峰只有1.5米寬。
懸崖下的後洋河村好小。
不得不說,村子周圍有著令人驚嘆的山川和古村落。後楊河村所在的龍門河有30多公裏長。發源於山西省澤州胡仙嶺,經洋河、西灣流入丹河。整條河沿岸居住的村民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陸續遷出,所有的自然村早已成為空村(包括山西境內),人煙稀少。是雲臺山和神農山之間唯壹未被開發甚至不為人知的處女地。龍門河在兩岸峽谷中蜿蜒曲折,形態各異。尤其是後洋河近兩公裏河段,由於山勢奇特,河水自西向東急轉彎,大小落差此起彼伏。每年夏秋之際,河水暴漲,河床會形成多處獨特的瀑布和急流,山下和周圍的人都會慕名而來,壹見即洗!
蜿蜒的龍門河將後楊河村和趙山連接起來。
狹窄的龍王口及其落差形成了壯觀的瀑布。
清澈見底的河水給蜂擁而至的人們壹種難得的愉悅和清涼。
河流與村莊相映成趣,景色如畫。
這裏我們將重點關註最大瀑布形成的地方—
《龍王》。這裏也是傳說中龍王生活的最重要的地方,故事最多,故事最經典。在“龍王”旁邊,還有龍王口、龍泉、龍頭嘴、龍門寺、寺南安、香爐窪、山寺葛亮、寺背、馬鐵茶兒、睡馬坑、飲馬坑、龍爐、黑龍潭風景名勝區等與龍王傳說有關的地方。最值得壹提的是龍門寺,因為建水池被拆了。當時它的建築規模在附近是無與倫比的。寺內文物眾多,但目前僅有壹座明代鑄造、重達500多斤的大鐵鐘(現藏沁陽博物館),但足以印證這座寺廟厚重的歷史。還有這裏,1939
2006年還作為沁陽抗日民主政府為躲避侵華日軍而開辦的第壹所小學臨時選址6個多月。
後楊河村(舊稱宋莊)四面環山,前有山,後有山,下有灘,背風向陽,空氣清新。村民自古以來就有濃厚的學習氛圍。歷史上壹直有私塾,有文化的人也不少。明清時期,很多人考舉人、秀才,也有很多縣官等官職。根據村裏的碑文,清朝還有壹個人考了學士(全國最高學府)。其父去世後,被皇帝授予“大清長壽官”稱號(碑文現有)。
沁陽博物館現藏500斤龍門鐵鐘。
光緒三十四年光緒皇帝頒的墓碑:“清帝延壽案”
後洋河村的位置呈階梯狀平緩上升,建築錯落有致,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熱。目前飲用水由長平鄉的機井供應,大水池的水足夠其他用水需求。和往常壹樣,村裏到昌平有水泥路,山上到西灣鎮有公路,方便汽車進出。
冬日懸崖下的後洋河村
調查組認為,洋河村旅遊資源獨特,景點精美。比如,開發利用好“紅旗渠”水利工程,挖掘“紅旗渠”故事,講述山民“洋河精神”;開發壹條從昭山崖到馬鞍山再到引水隧洞和大水池的環山健身步道。
重新開發從引水隧洞向北沿龍門河床,沿峽谷到有泉水的黑龍王潭風景名勝區的戶外探險路線,利用好古村落遺留的歷史資源,應該有壹定的開發潛力,所以會是登山、健身、休閑、攝影、度假的理想去處!
洋河,壹座寶庫,熱忱期待您登上絕壁,領略絕壁風光!看紅旗工程,體驗洋河精神!欣賞峽谷風光,探索淳樸民風!相信:妳壹定很高興妳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