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是指形式之外的動作。表現為各種姿勢,千變萬化的動作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壹切可見的形式和過程都可以稱為“形”。形式是形象藝術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魅力的依附,是古典舞美的傳播媒介。
眾所周知,通過對傳統藝術的審美特征和各種典型舞蹈的分析,得出“扭、翹、圓、曲”的曲線美和“剛健、含蓄、柔韌”的氣質美必須首先在“形”上解決。中國舞蹈強調“扭、斜、圓、彎”,上翹、斜、轉、翹的曲線美,以及“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內在氣質。從出土的墓葬人物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壹點自古以來就是壹脈相承的,壹直在不斷發展演變。比如秦漢時期的舞凳中的人物,唐代的三道灣,子午相,陰陽面,麻花麻花,中國民間舞蹈膠州秧歌的滾、扭、韌,海洋秧歌的停、探、扭、揮。掌握體態和造型的曲線美也需要相應的素質和能力。所以它也是壹種技術,人體的“扭、斜、圓、曲”就是整體形象。局部來說,“頭、頸、胸、腰、臀”、“肩、肘、腕、臂、掌”、“膝、踝、足、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第二,上帝
這裏指的是內涵,精神,節奏,氣質。任何沒有魅力的藝術都可以說是沒有靈魂的。魅力是中國文學批評中壹個極其重要的概念。無論談詩談畫談音樂談書法,都離不開神韻二字。在古典舞中人體的運動中,神韻是可以被認識和感受到的。而且,只有抓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在心靈的概念中,身韻強調雲起、氣息和意念的內涵。強調神韻和內心感受。在形與神的關系中,神被放在第壹位,正是這種“以神領形,以形傳神”的觀念和情感,造就了體韻之韻。可以說,沒有韻,就沒有中國古典舞。沒有內心情感的激發和驅動,中國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也就失去了。
“心與意,意與氣,氣與力,力與形”。所謂“心、意、靈”,就是“神韻”的體現。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生動的工具,但眼睛的“聚、放、凝、閉、閉”並不是指眼球本身的運動,而是內涵和心理節奏所表達的結果,這恰恰說明神韻主宰壹切。“形未動,神先領,形已停,神不停。”這個公式形象而準確地解釋了形與神的聯系和關系。
長期以來,人們壹直對中國古典舞的固有節奏感到困惑。雖然“圓”這個詞早已被人們所認知,但對於從事古典舞的人來說,卻是壹個長期的困惑。體韻的創始人提出了“三圈運動”理論,他們認為中國古典舞的身體運動過程是沿著三圈運動的。這就是豎圈、橫圈和八字圈。令人驚訝的是,這個長期困擾的問題竟然如此容易被破解。而且是如此的準確簡潔。馬上讓人想起拉班的“球面運動”理論。他們有非常相似的想法,並且各自解釋自己的法則。原來道理很簡單。科學經歷了“由淺入深”到“由簡入簡”的過程。簡單的道理,是努力探索,長期積累,偶然獲得的結果。
第三,實力
“力度”是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奏和壹種層次分明、對比鮮明的力度處理。比如運動中的“線中之點”或“點中之線”(即靜中之動),都是用“勁”的恰當表達。中國古典舞的跑動節奏往往不同於常規的2/4、3/4、4/4音樂節奏。更多的時候是以有規律的“彈性”節奏進行的,松而不慢,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自由,動中有動。“體韻”就是訓練舞者用力不是均勻的,而是要有輕重、急緩、長短、頓挫、象征點、分段、延伸的對比和區別。這些節奏符號都是通過人的動作來表現的,這是真正掌握和理解“力度”的運用。“力度”不僅貫穿於動作的過程,在動作的最後也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中國傳統戲曲、芭蕾舞還是武術套路,都非常重視動作結束前的瞬間節奏,中國古典舞也不例外。它有以下幾個典型的外貌力量:“寸勁”——姿勢、角度、方位都準備好了,壹寸之間的力量用來“畫龍點睛”。“對比力”——對即將結束的姿勢造型給予強烈的反應,從而加強和對比最終的造型。“神的力量”——壹切都已完成,加上眼睛和四肢的延伸感,使其“形已停而神未停”。此外,還有“剛中有柔”、“韌中有脆”、“急中有緩”等強度差異。
第四,法律
“規律”這個詞包含兩層意思:自身在行動中的節奏和運動中遵循的規律。壹般來說,動作之後壹定是“流暢”的,這是規律中的“實在法”,動作似乎有壹種流過“流暢”的感覺。“反法”也是古典舞節奏中壹個很重要的因素,比如“雙揮手”。手臂向左擺動時,身體必須向右拉,以顯示動作的圓潤和魅力。“如果不順利”的“反法”可以產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壹個動作和動量的趨勢是明顯地向左,突然向右,或者從向前向後,等等。這種“反法”是古典舞特有的,能產生人體千變萬化、撲朔迷離、千變萬化的運動。從每壹個具體的動作來看,也有“壹切從對面開始”的說法,即“壹切必從左邊做,壹切必從左邊做,壹切必從開口做,壹切必從前面做”的動作規律,正是這些特殊的規律產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審美。無論是壹蹴而就的壹帆風順,還是對面運勢,還是“對面出發”,都體現了中國古典舞之美,這是中國“舞法”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