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寫南通張謇的詩

寫南通張謇的詩

登上狼峰山頂,向北望去,農田如繡,壹片郁郁蔥蔥的灌木叢格外壯觀,就像矗立在碧波中的墨魚島,這就是南通知名的陵園。

張謇,南通海門人,本名季之,晚年被稱為四公。他之所以名揚天下,不僅因為他是清末(光緒二十年,1894)的狀元,還因為他在實業、教育、墾荒、交通、水利等方面都有全國領先的成就,正所謂“豐功偉績新結”(今朱《夜夢·思》之

1926年8月24日,張謇逝世,享年73歲。死訊壹出,總統、內閣總理、蔡元培、梁啟超、黃炎培等名人紛紛發來慰問電,2000多人前往其家中吊唁。南通的工廠和商店關閉半天,學校停課三天;該市將降半旗三天。65438年10月29日上午,社會各界在公x體育場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葬禮在早上六點鐘舉行。全城披著黑紗,政府機關、學校、工商、軍警都派人參加了葬禮。有葬禮站和道路送葬者等待覆蓋著紫色緞子的棺材沿著道路慢慢通過。張謇葬於元魏豹,這是他生前自己選定的,離路洪閘、狼山三裏地。墓室朝南,面對尖山。尖山山頂的文殊臺像個香爐,兩側是狼山的雲塔和君山的氣象站,像個燭臺。葬此墓者,可永享青山之祭。按照張謇的指示,在路宏門墓室門口和墓前設置了壹個傳統的石作坊,其余都是新的。1930年4月,墓前豎立著壹尊張謇銅像,身著西裝外套,手持卷軸。銅像瞪著兩只眼睛看著前方,仿佛他有無限的事業要從零開始。張謇死後,他的學生在墓園種了壹棵樹,叫弟子林。如今,它占據了壹萬多平方米的墓地,樹木參天。

古人雲:“樹大招風。”在“左”風肆虐的時候,張謇不可避免地被搶了。文革之初,銅像被毀,遺體移出陵園(同時張謇之子張小若遺體於1935年去世,葬於11.2日其父墓東),陵園更名為南郊公園。然而樹大難撼,歷史是公平的。風波過後,其墓在原地重建(張小若墓地同時重建),其銅像於1985重建。南郊公園改名為植園,但人們仍習慣稱之為植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