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代以來,人們經常以折柳來表達離別之情,這使他們思念遠方的親人,思念故鄉的旅人。如1987考過的《送別》詩中說:柳綠低垂,花在天長,柳折花飛出,請問行人是否歸來?
因“柳”與“留”諧音,古人常折柳以表離別之深情。這種習俗始於漢代,盛於唐代。漢代有“折柳”之調,以奏的形式表達送別之情。在唐代,Xi安的巴陵橋是人們前往全國各地時離開長安的必經之地,巴陵橋四周柳樹環繞。這裏是巴陵的詩《哀別》。後人以“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來源。因此,文有壹句詩“青陽多處留陌上”。在《玉林嶺》中,柳永以“今夜楊柳岸何處夢醒,清風殘月”表達了離別的傷感。
“我聽到了笛聲中的斷柳,卻沒有看到春色”,意思是笛聲中“斷柳”的曲調傳得很遠,卻沒有看到柳枝青青的春色,以此來表達我傷春嘆息的心情。
“誰想家不起?”講的是今夜聽到“折柳”的曲調,誰不引起思念故鄉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