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甘草的功能和作用有哪些?

甘草的功能和作用有哪些?

甘草又名蜜草,素有“故國”之稱,是中藥。甘草在中醫中的重要性,從“十藥九草”中可見壹斑。它受到東西方人民的喜愛。藥材來源於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光果甘草或脹果甘草的幹燥根和根莖。甘草,顧名思義,味道很甜,是天然甜味劑。甘草中含有甘草甜素,是甘草甜味的有效成分,可以是純天然甜味劑。甘草甜素比蔗糖甜80 ~ 300倍左右,甜如蜜。

甘草在中國種植區的應用歷史悠久。因為歷代皇帝建中原都城,常用的甘草資源長期被消耗。山西、陜西、山東、東北三省原產甘草,現已滅絕或極少分布。目前能提供野生商品藥材的省份只有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青海和陜西榆林。春秋時采挖後入藥。

形態根和根莖粗壯,直徑1 ~ 3 cm。太好了。莖直立,多分枝,高30 ~ 120 cm。葉長5 ~ 20厘米,托葉三角狀披針形。七月開花,紫色的,很漂亮。開花後結豆莢和種子,像豆子壹樣。總狀花序腋生,花多。總的花梗比葉短,並且它是濃密棕色的,有鱗片狀腺點和短柔毛。苞片長圓形披針形,長3 ~ 4毫米;花萼鐘形,長7 ~ 14毫米,密被黃色腺點和短柔毛;花冠紫色,白色或黃色;子房密被多刺的有毛的腺體。豆莢彎曲成鐮刀狀或環狀。種子3 ~ 11,深綠色,圓形或腎形,長約3毫米。

性與味平平甜。

歸經:心經、胃經、脾經、肺經。

功效:健脾益氣,清熱解毒,止咳化痰,止痛,調和諸藥。但是生甘草和炙甘草的功效不同。

生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化痰止咳、行氣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咳嗽多痰、腹腔或肢體痙攣伴急性疼痛、癰腫瘡毒,並解除藥物毒性。

炙甘草:健脾和胃,益氣復脈。用於脾胃虛弱,神疲乏力,心悸生脈。

它的壹般規律可以概括為:生者清熱,熟者補中。熱證、實證需要清熱時用生甘草,虛寒證需要進補時用炙甘草。

甘草的臨床應用甘草有生品和炮制品兩種。除去甘草幹燥根莖中的雜質。,洗凈,充分濕潤,切成片,稱為生甘草。將生甘草片與蜂蜜混合,炒至不粘手,取出在空氣中擴散,然後給服藥的人服用,稱為炙甘草或蜜炙甘草。烏拉爾甘草常用劑量為3 ~ 9g,但作為主藥使用時劑量為10 ~ 30g。其用量取決於:30克以上的大劑量可止痛解毒,6-10克的中量可補氣補中,3-6克的小劑量可調和藥性。

化學成分:甘草酸、黃酮類、氨基酸、生物堿、多糖等。

建議孕婦、哺乳期婦女、性功能障礙、肥胖、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月經期不宜服用甘草。中藥“十八反”配伍禁忌中明確提出,甘草、大戟、芫花、馬尾藻、甘遂配伍禁忌,不宜同用。

配伍處方

1.治療心氣不足:炙甘草、生地、麥冬、黨參、桂枝、阿膠。出自《傷寒論》

2.治少陰病兩三天,咽喉腫痛,用甘草湯還不錯:桔梗壹兩,甘草二兩,二味,水三升,沸壹升,去渣,溫分鐘後服用。《傷寒論》橘梗湯

3.治肺痿不咳吐白沫者:甘草四兩(炒),幹姜兩兩(炮)。將藥細切,取三升水,煮壹升五次,除去我,分溫服用。《金匱要略》中的甘草姜湯

4.治榮衛氣虛,臟腑虛弱,脘腹脹滿,食欲不振,腹瀉伴腸鳴,嘔吐嘔吐:人參(去蘆),茯苓(去皮),甘草(炒),白術等分。細末服於上,每服兩元壹杯水,煎至七分,可口服,不分時間。加點鹽,也可以點白湯。方菊四君子湯

5.治肺熱咽痛,痰熱者:甘草(炒)6克,桔梗(泡米壹夜)3克。每劑15g,水煎壹分半鐘,煎半片阿膠。出自《兒科醫學證直接方》

6.治療腿腳攣縮或腹痛:白芍12g,炙甘草12g。水煎去渣,分兩次服用。《傷寒論》芍藥甘草湯

7.治諸藥方子:生甘草6克,生銼。取三杯水,煎至壹杯半,撈出我,停止冷卻。每次半杯,小心翼翼的喝,如果不行會更有效。出自《聖跡總錄》。

8.治療畜禽慢性腹瀉、腸炎:黨參、幹姜、炙甘草、白術。出自山東華孟華舒

本文由山東華盟中藥研究有限公司總結,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