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在下,六朝鳥在啼。無情是臺城柳,猶是煙籠。
臺城,舊址在今南京雞鳴山以南,原是三國時期吳的後花園城市,東晉稱帝時重建。從東晉到南朝末年,臺城壹直是朝廷所在地、省政府所在地、皇宮所在地、政治中心、帝王享樂之地。南朝滅亡後,臺城衰落,等到晚唐詩人韋莊出現在它面前時,已經是壹片廢墟。
臺城,唐代詩人韋莊寫的壹首七言絕句,是壹首掛在臺城上的古詩。
但詩歌並沒有直接向讀者展示臺城的破敗狀況,相反,它呈現的是壹幅具有江南韻味的畫面。雨在下,草在下,六朝鳥在啼。無情是臺城柳,猶是煙籠。雨在下,河堤上長出了草;鳥兒在夢中歌唱,岸上的楊柳像煙籠。這四種風光結合在壹起,就是典型的江南好風光。
但當我們仔細品味、註意到幾個能體現詩人情感態度的“關鍵詞”時,就會發現這首詩的內涵並不足以“觸景生情”。
先看“空”字:六朝如夢,鳥啼空。最容易使我們想起詩人杜甫在《書香》中的“鳥語花香”。為什麽“空”呢?杜甫說“空”是因為沒人來祭拜丞相祠堂,黃鸝雖然唱得好聽,但也沒人來聽,然後他就敲掉了諸葛武侯的功績被人遺忘了。韋莊說“空”,是因為六朝的繁華早已如夢而去,人事已不在。雖然烏鴉很美,但是沒有人來聽它。這個“空”字立刻點出了臺城的慘淡模樣。
然後就是“無情”二字:無情是最重要的。草木無情,何必指責它無情?可見詩人其實是把臺城柳寫成了有情之物。從意象的傳統應用來看,“劉”確實與人情有關:離開時會被賦予“留”字,離開後會看到劉的傷,“六朝”的衰落是壹個時代的告別。
在韋莊眼裏,見證六朝離去的劉應該是“老了”,但卻是“仍是十裏堤煙籠”,欣欣向榮。註意這句話中的“依然”二字,形成了今昔對比,蘊含了詩人對“世事變遷”的深切感受。正是由於“柳”在傳統意象中的特殊作用,詩人才使用了“最”這個詞。“無情是最無情”的正常語序,倒裝句的用意不言而喻。在強化臺城流無情的同時,也凸顯了壹個詩人帶著些許怨恨回望歷史的形象。
詩人韋莊在臺城古跡上吊唁,回望六朝往事,難免感嘆今朝看今朝。詩人韋莊寫《臺城》時,亡國的不祥預感縈繞心頭。
石頭城
劉唐玉溪
群山依舊,四周是廢棄的古都,潮水像往日壹樣,拍打著孤獨的空城。淮河東岸,古寒月,子夜,窺舊皇宮。
在詩的開頭,讀者被置於壹種荒涼的氣氛中。舊首都周圍的群山依然環繞著它。這裏,曾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金陵城。三國時期,孫權改名石頭城,並在此建宮。歷經六代奢華,唐初廢棄,200年來已成“空城”。潮水拍打著城垛,仿佛意識到了它的荒涼,觸摸著冰冷的石墻,發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嘆息,無聲地退卻了。山城還在,石頭城的往日繁華已空。面對這荒涼的景象,詩人不禁要問:為什麽壹絲痕跡也不留?沒有人回答他的問題,除了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明月,還在深情地從城垛(“女墻”)後面升起,以便看到這座破敗已久的古城。月符號“舊時代”,即“本月曾照古人”,耐人尋味。秦淮河曾經是六朝王公貴族的遊樂場所。它曾經是壹個通宵播放歌曲的地方,春風吹著,歡樂無處不在。“舊月亮”是它的見證人。然而繁華稍縱即逝,如今這月下只剩下壹片荒涼。最後壹句中的“歸”字,意思是雖然月亮還在,但很多東西已經壹去不復返了。
博秦淮(唐)杜牧
煙籠冷水月籠沙,秦淮酒樓附近夜泊。商界女強人不知恨國,仍隔河唱後院花。
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溧水東北部,穿過金陵(今江蘇南京)匯入長江。從六朝到唐代,金陵秦淮河壹直是有錢有勢的人尋歡作樂的地方。第壹首詩是詩人夜宿秦淮時寫的。在六朝興亡之地的嘆息中,蘊含著憂國憂民的情懷。這首詩在語言的運用上也頗有技巧。第壹句中的“煙”、“水”、“月”、“沙”由“籠”兩個字連接,匯成壹片朦朧而冰冷的水夜景。本文的最後,我開始用“餐廳附近”的豐富內涵來思考過去。秦淮地區是六朝時期著名的遊樂場所,酒樓眾多,所以昔日歌舞宴席的無盡繁華其實也包含在詩人此時的思緒之中。後兩句由壹首《後庭花》引起,表達了詩人對“商女”的憤慨,間接諷刺了不重視國事、醉心金錢的權貴,即過著醉生夢死生活的統治者。“還在唱”這個詞巧妙地將歷史和現實結合在壹起,既傷了時間,又委婉深沈。清代評論家沈德潛稱贊這首詩為“絕唱”,“猶”字道出了作者的批判意味和焦慮。關世明甚至稱之為唐朝的傑作。秦淮河是六朝古都金陵的歌舞繁華之地。詩人深夜泊舟,對岸傳來玉樹後庭花,商賈姑娘的歌聲。聽著亡國之聲,不禁喚起時代興亡的感慨。最後兩句話深深譴責了只知道招攬歌舞,收買歡笑,追逐快樂,卻不以歷史風景為鏡的統治者。這首詩情景交融,朦朧的景色與詩人心中淡淡的憂傷相映成趣。這首詩很懷舊。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壹時。今天看到唐朝的衰落,掌權者昏庸放蕩,難免重蹈六朝覆轍,感到無限悲哀。第壹句描寫風景,先試圖渲染水邊的輕雅夜色;兩個敘述,指出夜間停車的地點;三四情懷,從《酒樓附近》引出商人姑娘的歌,酒樓歌多,自然灑脫;從頹廢歌曲引出“不知死恨國”,抨擊權貴士紳縱情聲色,寓意深刻;《後庭花》曲調引自《亡國恨》,用陳後主的詩鞭撻權貴的放蕩,深刻而犀利。這兩句話表達了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家大事的憂慮,也反映了官僚貴族正在用歌舞升平、醉生夢死來填充他們腐朽空虛的靈魂,正是晚唐沒落的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方面的寫照。“商界女強人不知恨國,還隔河唱《後院花》。”《玉樹後花園花》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被後人稱為“亡國之音”。《隔江相望》繼承了壹個“亡國仇富”的故事,意思是隋兵陳世江在江北,南朝小朝廷隔江危在旦夕,而陳後主還沈迷於唱歌,最後被俘虜而亡國。從字面上看,這兩首詩似乎是在批判歌者,但實際上,詩人感受到的是晚唐國家事務的衰敗和世界的衰落,批判的是那些沈迷於歌舞升平、“不知”國家將亡的統治者。“猶唱”二字意味深長,巧妙地將歷史、現實和想象的未來聯系在壹起,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註和焦慮。這首詩是由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寫出來的。語言清新自然,構思精巧細致。全詩集景、事、情、意於壹爐,景為情設,情隨景。陳後主的饑荒和亡國寓言化了晚唐統治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和對現實的深切關註。感情深厚,寓意深刻,被譽為唐代絕句中的佳作。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晚唐統治者的辛辣諷刺和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註。如此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主題都包含在短短的28個字裏,每壹個字都言簡意賅。詩歌的語言要求簡潔。只有簡潔才能含蓄,只有含蓄才能看得見。所以微妙和精致是相輔相成的。這首詩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中生動而典型地表現了晚唐的氣息,從陳後主的放蕩亡國中使人想起晚唐的命運,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內容深刻,感情深厚,寓意無窮,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