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甲午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鄧世昌去了哪裏?

甲午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鄧世昌去了哪裏?

鄧世昌親自駕駛致遠艦全速駛向日本主力戰艦吉野艦。日軍官兵看到致遠艦拼命沖過來,驚恐萬分,把火力集中在致遠艦上。壹發炮彈擊中致遠艦魚雷發射管,導致致遠艦沈入海底。

鄧世昌墜海後,不肯幫忙,大聲說:“我決心殺敵報國。如果我今天死在海裏,我就活不成了!”我的狗見他忠心耿耿,想救他,但鄧世昌決心死後報效國家,於是將狗投入大海,與自己壹起消失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與全艦官兵同歸於盡。

鄧世昌殉難後,舉國震動,他的民族氣節和英雄事跡為朝野所景仰。光緒皇帝含淚寫下“此日含淚,有強大海軍之力”,賜鄧世昌謚號“剛正不阿”,謚號“少保親王”,進入首都趙衷殿。光緒還寫了奏折,並由禦筆親屬題字。

李鴻章表示“為陣亡的大東溝水師隊員出戰”有功,說:“...鄧世昌和劉也功不可沒。”清廷還送給鄧母親壹塊用六萬五千四百三十八+0.5公斤黃金制成的大匾,以六萬五千四百三十八+兩百萬元撥給鄧家,以示養老。

鄧用這筆錢為鄧世昌修建了紀念碑,為鄧修建了祠堂。威海人民感受到了他們的忠誠,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了壹座神龕,以示永遠敬仰。

鄧的母親經常拿出她生前用過的護目鏡來教育後人。國家利益高於壹切。鄧的後人時刻牢記家訓,時刻以國家利益為重。

讓我們壹起回望英雄的壹生,向他致敬!

鄧世昌生在亂世(1849),中國剛剛經歷了鴉片戰爭的戰敗,中華民族開始了屈辱、苦難、探索的過程。鴉片戰爭爆發地是鄧世昌的故鄉。他的家鄉是廣東省番禺縣龍道尾鄉龍仙裏,也就是今天廣州市海珠區寶崗大道龍珠直街龍仙裏2號。家裏兄弟姐妹六個,他排行第四。

林則徐在虎門銷毀鴉片、三元裏人民抗英的故事,以及家鄉深厚的愛國傳統和開放包容的氛圍,對他以後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鄧世昌小時候“剛毅有誌氣”。其父鄧煥莊專做茶葉生意,在廣州、天津、上海、漢口、香港、秦皇島等地開設了祥發園茶樓,並修建了鄧氏祠堂。

因為廣州開放的氛圍和殷實的家境,鄧煥莊在培養鄧世昌方面非常開明。由於業務需要,他把鄧世昌帶到上海學習英語,然後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知識。

在上海,鄧世昌目睹了外國軍艦在黃浦江的橫沖直撞,更加堅定了他參軍報國的決心。他感嘆:“外國欺負別人,我要努力成為強國。”欲強國,必先強軍!“從那以後,成為壹名海軍壹直是他的夢想。

後來,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出任福州馬尾船政大臣,同時開辦馬尾船政學堂,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鄧世昌因為成績優異,順利通過了駕駛專業。鄧世昌在船政學院學習五年,自始至終勤奮學習,自強不息,各科考核均為優秀。贏得了外教的壹致好評。

後來他在海上練習航海,因表現出色獲得了沈葆楨的賞識。他獲得了許多經驗機會,擔任過“陳航”號運輸船的大副、海東雲號炮艇的管帶和“吳恙”號巡洋艦的大副。這期間,福州船政學堂派人去英法留學。鄧世昌本來有機會去,但由於缺乏優秀的海軍人才,錯過了這個機會,讓他繼續在國內歷練。

清光緒六年(1880),李鴻章準備組織北洋水師,讓人到各地征集人才。馬建忠奉命去福建,聽到各方對鄧世昌贊譽有加,便打算去鄧世昌參觀“飛庭”號蚊炮艦。他到了戰船上,看到鄧世昌管理得很好,士兵們各司其職,就多次與鄧世昌交換意見,對鄧世昌評價很高。

馬建忠考察結束後,回到天津與李鴻章匯報考察結果,對鄧世昌有極好的評價。那年夏天,李鴻章也愛惜人才,請求朝廷將鄧世昌調到北洋水師任“鎮南”號蚊炮船管帶。同年年底,北洋水師在英國訂購的“朝勇”號和“揚威”號兩艘巡洋艦完工。北洋水師提督丁率水師官兵200余人赴英接船,鄧世昌隨行。

這壹次鄧世昌接管英艦,讓他大開眼界,看到了北洋艦隊在訓練和管理上的巨大差距,堅定了他成為壹名優秀海軍將領的決心。

8月17日,“朝勇”號和“揚威”號兩艘船從英國紐卡斯爾起航,開始了從英國經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中國的漫長航程。這是中國海軍首次派軍艦遠洋航行,沿途各國紛紛敬禮,極大地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第壹次到國外接船,北洋水師派了最好的運船管帶。林泰曾經操縱超勇,鄧世昌操縱陽威。超勇和楊威於10月22日165438到達天津大沽口。鄧世昌因航海有功,被清廷授予“勇敢的巴圖魯”,並被授予華淩為司補,被任命為揚威管帶。

1882年,鄧世昌還率船揚威援韓,挫敗日軍入侵計劃,在遊擊戰中居功,清廷授予勇者巴圖魯。

1887年春,鄧世昌率隊赴英德接收致遠、靖遠、靖遠、淶源四艘巡洋艦。第二次出國接船的鄧世昌,是公認的“博學西學”“精於練兵”的海軍軍事專家,也是壹位治軍嚴謹的海軍將領。

回國後,鄧世昌多次完成朝廷交辦的任務,使他壹路高升,並於清光緒十七年(1889)正式成為致遠艦管道。

由於公務繁忙,27年間他只回過3次老家,他把壹生都獻給了國家。以至於他的父親因病去世,以至於他沒能及時回到家鄉,這是他壹生的遺憾。鄧世昌為國捐軀的精神值得我們欽佩。

那麽,鄧世昌死後,他的後人怎麽樣了呢?

鄧世昌壹生有兩任妻子,她們為他生了三個兒子,五個女兒。鄧世昌有家室,不是在家陪愛妻,而是在守護祖國。兩位妻子也知道丈夫因為為國家放棄了生命,照顧不了他們的小家庭,精心養育孩子,讓他們順利成長。

先說三個兒子。

長子鄧

鄧世昌壯烈犧牲後,鄧繼承官職,在廣東水師工作了壹段時間。他對清廷的腐敗感到失望,辭去了壹切職務,回到家鄉繼承家業。後來積極參加推翻清政府的活動,為革命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鄧於1947年完成了他的壹生,享年73歲。

長子鄧洪灝有三個曾孫:鄧莫礪鋒、鄧李穎、鄧力群、鄧力壯。

鄧向皓和鄧浩幹

鄧·向皓在未成年之前就去世了。三兒子鄧浩幹,民國時期曾在海軍服役,生活很安定。他有壹個養女鄧小四,晚年定居無錫。鄧浩幹在1969走完了自己的壹生,享年74歲。

鄧小四曾經在無錫郵政局工作,在那裏她愛了壹輩子,生了兩個兒子壹個女兒,生活很幸福。鄧小四2014走完了人生。

五個女兒

鄧世昌的女兒中,除了二女兒鄧秀嬋有相關記載,其他四個女兒都沒有詳細資料。

野夫是鄧世昌的老朋友和同鄉,兩人關系極好。鄧世昌把二女兒鄧秀嬋嫁給了葉夫之的子葉,說周是他的妻子。鄧世昌的四代孫輩中,有兩位曾孫,葉趙霖和葉兆泰,他們是鄧世昌的二女兒鄧秀嬋的後代。在抗日戰爭中,鄧的後代銘記他們的祖先為保衛祖國獻出了生命,參加了保衛祖國的壯舉。

1937盧溝橋事變後,廣州鄧的七個後代中有六個參軍,其中五個(包括壹個侄女)畢業於黃埔軍校。據鄧世昌最年長的後人鄧全敏說,他也畢業於黃埔軍校。他爺爺叫鄧友昌,鄧世昌是他表哥。畢業後,他和他的四個兄弟姐妹壹起參加了抗戰。

20世紀20、30年代,鄧世昌的直系後裔移居北方。據了解,鄧世昌的直系後裔分布在河北、江蘇等地。現在,欺軟怕硬的時代已經過去,祖國越來越強大,鄧世昌精神將永遠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