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喃秋雨,吹拂秋風,常常讓遊子思念故鄉;響起的雨聲和思念讓旅途更加艱難。也許秋雨特別容易打動詩人的感情,古代很多文人都寫過描寫秋雨的詩。來分享壹部李商隱的名著,讀來百讀不厭,流傳千古,至今還是那麽溫暖。
李商隱曾擔任幕府,我駐東川公使,劉大人對他非常信任和照顧。當時的詩人已經過了不惑之年,知道自己的事業很難有所突破。就算現在還是保薦人,他也暫時不想再折騰了,不僅因為他工作的地方是他的敗落之地,還因為劉大人為人老實,彼此關系融洽。
這位詩人已經在東川住了大約五年了。雖然他早已習慣了那裏的風土人情,工作也相對輕松,但壹股強烈的鄉愁始終難以化解。詩人身在巴蜀,卻時刻牽掛著家中的妻兒。壹個深秋的夜晚,詩人正在伏案寫作,窗外突然下起了壹陣雨,壹下子勾起了壹山的強烈向往,於是寫下了這篇傑作,留給後人。
第壹句以壹問壹答開始,從遠處看好像是對話。事實上,詩人收到了他妻子的壹封信,催促她什麽時候還。他的老婆孩子住在他嶽父家,自己東奔西跑,沒有盡到作為丈夫和父親的責任。他深感愧疚,但也極度無奈。
“還沒有”這個詞看似輕描淡寫,但必須再三斟酌。詩人不能說馬上回家,這是自欺欺人;不能說很久都回不了家,就熄了壹盞充滿希望的油燈。只能說暫時還沒決定,給對方留個希望,也是鞭策自己。
然後詩人改變了話題。他不想讓他的妻子再為此擔心,所以他談到了他的環境。入夜,秋雨綿綿,池水上漲。只能壹個人呆在自己的招待所裏,孤獨異常,但內心卻充滿了留戀。
詩人也必須關心家是否安全。天氣冷了,孩子容易生病,大人就更辛苦了。詩人不提自己的悲哀,字裏行間卻蘊含著旅行的悲哀和相思的痛苦。異地相思,兩地憂傷,都不是詩人想看到的,但又確實難以避免。
但是詩人馬上意識到,不應該用這種方式來談論這些傷心的事,最後兩句話充滿了溫情。"何必剪西窗燭,談晚雨?"壹山把真實的場景轉化成虛擬的畫面,表達自己想回家的願望。
他幻想著有壹天他會回到妻子身邊,和對方說再見。直到深夜,蠟燭已經綻放。詩人又和她壹起剪了蠟燭,然後把東川的這些事作為聊天的素材。我老婆壹定會聽得熱淚盈眶,充滿柔情。
李商隱的代表作,真摯委婉。全詩構思精巧,既跨越時空,又以未來回憶現在,寓意深刻。雖然詩人的內心充滿了悲傷,卻讓讀者體會到了壹種溫暖和溫情。
秋雨往往令人回味,令人感傷。秋雨過後,落葉歸根,白居易的名句表達了許多人的憂郁。李清照曾寫道,梧桐黃昏細雨霏霏,欲仙欲死。而李義山卻能在悲傷的心情下創作出如此溫馨的詩篇,這確實體現了他對妻子的深厚感情,而且這種感情已經強烈到無法融化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