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什麽地方的方言最接近古代的雅言?

什麽地方的方言最接近古代的雅言?

南方

現在普通話是離古語最遠的壹種

等壹下

我找壹下資料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個人中心 | 退出 | 幫助

進入貼吧 帖子搜索 按作者搜索

百度貼吧 > 粽王之粽吧 > 瀏覽帖子 吧主:清歌壹曲倒金樽 五花肉餡的粽子

快速回復 貼吧投訴

1 [備查]漢族諸方言

作者:不詳

在我國現代幾大漢語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漢語經過數千年在廣大北方地區發展

起來的,而其余方言卻是北方居民在歷史上不斷南遷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廣大江南地區

,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們使用古越語,與古漢語相差很遠,不能通話。後來,北方

的漢人曾有幾次大規模的南下,帶來不同時期的北方古漢語,分散到江南各地區,於是逐

步形成現在彼此明顯不同的六大方言。現各方言之間差異究其原因有三:壹是北方漢語與

南方古越語在彼此接觸之前,其內部就有各自的地區性方言;二是北方漢語南下的時間不

同,自然漢語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別在壹定獨特環境中發展。

(1)北方方言(即官話)

北方方言占漢族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分布在北南文化線(通州縣東—南通市東—長江—靖

江縣北—長江—鎮江市東—丹陽縣西—金壇縣西—溧陽縣西—溧水縣南—高淳縣北—廣德

縣—郎溪縣—宣城市—蕪湖縣北—繁昌縣—南陵縣東—銅陵縣—銅陵市東—青陽縣東南—

石臺縣北—彭澤縣—湖口縣南—九江市南—瑞昌市—長江—黃石市—武漢市南—長江—臨

湘縣—常德市—沅江—懷化市—靖州縣—通道縣—永州—郴州—桂林東—賀州—柳州南—

河池南—百色)以北的全部漢族居住區。官話壹般分為六大區,即北方官話、秦晉方言、

蘭銀官話、中原官話(中部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

北方官話內部又分為膠遼官話、冀魯官話、北京官話、東北官話。 膠遼官話分布在山東半

島、遼東半島;冀魯官話分布在河北省、山東省西部、內蒙古寧城縣;北京官話分布在北

京、河北省北部、內蒙古赤峰市;東北官話分布在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北部、內蒙

古東北部。

西周分封燕國之前,北京居民操阿爾泰語系蒙古語組東胡語支。後來由於黃帝的進入、黃

帝之後分封於薊(今北京宣武區廣安門),北京開始操天水的隴中方言(黃帝語言);特

別是西周建立後,分封宗室於燕(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燕逐漸強大,東胡大部分被驅

逐,北京開始操寶雞的關中方言(周族語言,與炎帝語言類似)。此後,北京也壹直是漢

族、蒙古語組諸民族(烏桓、鮮卑、契丹)雜居,於是北京官話的東胡烙印逐漸顯現,關

中色彩則逐漸淡化。遼金元時代,大量少數民族以北京作為首都並駐兵移民,時間長達四

百三十年,漢語北京官話加深了與阿爾泰語系的接觸,並加強了與東北官話的聯系,與漢

語中原官話反而在政治上完全分離,處於開放環境中的北京官話發展迅速,成為方言內部

分歧最小,語音結構最簡單、保留古音最少的漢語方言,時稱元大都話,成為現代北京官

話的源頭。明朝收復北京後,移民壹百三十多萬各地的漢族人到殘破的北京,由於當時漢

族人來源不壹,漢族移民們都使用已占少數地位的北京漢族土著所使用的元大都話作為通

用語言,元大都話與現在的北京官話基本上沒有什麽區別。此後,此後隨著元明清三代政

治、經濟的集中,大量古話文學作品的產生和流傳,到了清代中葉,終於使北京語音取代

中原雅音的漢語標準音地位。“五四”運動,把白話文的傳播和北京語音的推廣結合起來

,白話取代了文言在書面語中的地位,書面上和口頭上初步統壹的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同

語(北京語音)基本形成。民國時漢民族***同語叫“國語”,新中國叫“普通話”。 新中

國成立後,北京官話又擴散到新疆省阿勒泰地區的布爾津、富蘊、福海、哈巴河、吉木乃

,塔城地區的托裏、布克賽爾,石河子市、克拉瑪依市,庫爾勒市東北的博湖縣。

戰國以後,就有大量燕國華夏人移民東北,燕人衛滿就是帶著東北的華夏移民入主朝鮮建

國的。永嘉亂後,北京漢民大量移居東北,但到了唐末全被異族同化了。五代十國時期,

契丹人擄掠大量的北京人入關,這些東北漢人說的北京官話奠定了東北官話發展的基礎,

1122年金兵占領北京,把北京城裏人全部擄掠到東北,這些北京人與遼代先期到來的北京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8 回復此發言

--------------------------------------------------------------------------------

2 [備查]漢族諸方言

人壹起,使得東北官話開始形成。由於遼金元時期,北京與東北同處壹國,聯系密切,而

與中原漢語溝通不多,所以東北官話基本上也就等同於北京官話。清軍占領明朝的東北領

土後,開始說漢語東北官話,1644年滿族人和漢八旗人又帶著這種方言來到東北人的老家

———北京。1620年東北漢族300萬人,由於跟隨清軍入關,清初東北漢族只剩下15萬人了

,但到鹹豐年間又自然增殖到200多萬人,都居住在遼寧中北部。鹹豐以後,允許漢人入關

,山東半島人跨渤海,壹部分定居無人居住的遼東半島,形成膠遼官話的新分布,壹部分

向北繼續遷移,居住在吉林—黑龍江東部;操冀魯官話的河北人出山海關,定居於吉林—

黑龍江西部。定居吉林—黑龍江的山東人河北人原操與東北官話很接近的北方官話,移民

時又都要經過說東北官話的遼寧中北部,加上清政府派遣的官員說北京官話,吉林黑龍江

的滿族也說東北官話,所以早已在東北紮根的東北官話就成了吉林黑龍江這些山東河北移

民的通用語。

夏朝時期,今華北平原西部為華夏族、東部為諸多華夏化很深的東夷。商朝時期,商完全

華夏化,諸多東夷華夏化程度也加深。西周時期,齊國和魯國的東夷被華夏化,分別操齊

方言—魯方言(周族方言與東夷語言的融合),華北平原西部的華夏部落操趙方言—燕方

言(黃帝語言),但這些方言的差異就如同福州話—閩南話、贛語—客語之間的差別壹樣

大。戰國時期,諸侯混戰,齊、魯、趙、燕方言受了中原官話河南方言(雅言)和秦晉方

言的影響逐漸趨於統壹,秦朝時齊魯方言已完全融合趨同。黃巾之亂、永嘉之亂,華北內

部人口流動頻繁,齊魯方言、趙方言、燕東南方言也越來越混化。北宋定都開封,汴洛音

獨得天下之正。此時的齊魯、趙、燕東南都正好處於京都邊緣地區,***同的地理形勢和經

濟狀況為華北平原的方言提供了融合的機會,冀魯官話形成。至於北京官話獨立於冀魯官

話,那完全是北京壹直是東胡漢族雜居,並受遼金兩代長期首都性統治有關。元明時期,

冀魯人向天津、北京市平谷縣、唐山、秦皇島移民,擴大了冀魯官話分布面積。

西周初期,山東半島存在沒有絲毫華夏化的東夷,語言是通古斯與百越語言的融合,跟現

在的韓語相象,而與當時的漢語齊方言風馬牛不相及。雖然後來齊國並吞了山東半島,但

齊國華夏族百姓跟這些東夷仍沒有機會進行交流。黃巾之亂、永嘉之亂,山東半島開始與

齊人之間進行相當規模的流動,於是東夷人開始處於開放的環境中,逐漸被漢化,膠遼官

話形成。膠遼官話與冀魯官話的分界線是:萊州灣—濰坊西—臨朐西北—沂源東—沂水南

—五蓮南—日照東北。與東北官話的分界線是:桓仁北—寬甸西—鳳城南—岫巖北—海城

南—大窪南。

秦晉方言分布在山西省、陜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張家口西北、河南省新鄉安陽以西。秦

晉方言分布區交通閉塞,十裏不同音,對古音的保留相對頑固壹些,比如保留了入聲。由

於該方言區歷史上壹直漢族與阿爾泰民族雜居的地方,所以秦晉方言裏也留下了壹些少數

民族的痕跡。戰國時期,該方言占領了今河南省黃河以北西部地區,1722年該方言又占領

了內蒙古的河套地區。

蘭銀官話細分為8片:銀川市,石嘴山市—平羅—陶樂—賀蘭—永寧—青銅峽—靈武—吳忠

市—中寧—同心—中衛,寧夏鹽池縣,蘭州市—榆中—民勤,永登—臯蘭,古浪—天祝,

河西走廊(除敦煌和景泰),烏魯木齊市—昌吉州—博爾塔拉州—阿勒泰市與青河縣—塔

城(除托裏、布克賽爾)—哈密。

中原官話分布在遠古華夏族的傳統居住區,今隴海線南北。蘇州市吳江縣菀坪鎮、宣城市

以東部分鄉村、皖南廣德縣、浙江長興縣屬於中原官話孤島。 中原官話又細分為河南方言

、關中方言東府話、關中方言西府話、秦隴方言、隴中方言、南疆方言。

河南方言包括河南省九十八個市縣、河北省南部二個市縣、山東省西南部三十壹個市縣、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8 回復此發言

--------------------------------------------------------------------------------

3 [備查]漢族諸方言

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二十八個市縣、安徽省淮河以北二十二個縣市和淮河以南的鳳陽縣

—蚌埠市—霍邱縣—金寨縣、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連雲港市東海縣贛榆縣、陜西省安

康市白河縣。①黃帝打敗炎帝,二者聯合擊敗了東夷,華北平原西部、汾河渭河平原的炎

黃後裔逐漸融合成華夏族,夏、薊就是華夏族的兩個分支。夏朝統治中原西部(河南省,

山西省南部),其語言乃炎黃融合的原始華夏語;薊統治北京,其語言乃黃帝的原始華夏

語。②商族語言最初是華夏化很深的東夷語,流行於中原東部(今魯西南—冀南—豫北—

皖北—徐州),商朝統治中原幾百年後,逐漸與中原的夏族語言融化成今日中原官話的雛

形——華夏語。③以洛陽為標準音的華夏語後來成為東周通用全國的雅言,《詩經》的語

言就是雅言,孔子講學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魯國方言,孔子成為推廣民族***同語的先驅

。秦朝時推行“書同文”等文化政策,使民族***同語的傳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漢代雅言

演化為“通語、凡語”,西漢揚雄編著的《方言》就是用“通語”來解釋各地的方言的,

這是我國第壹部方言著作。魏晉南北朝時,以洛陽語音為標準的“通語”從中原傳向北方

和江左壹帶。《魏書鹹陽王禧傳》就有關於北魏孝文帝通令“斷胡語”,用正音(洛陽話

)”的記載。南朝宋齊梁陳都建都於金陵(今南京),當時的金陵話是洛陽話的沿用。④

隋煬帝楊廣以洛陽為首都,把數萬戶富商大賈從全國各地遷徙到洛陽,推廣以洛陽為代表

的正音和正語。唐朝時,洛陽話仍然被看作漢民族***同語的基礎。如孔穎達對經學的傳述

和註疏,韓愈、柳宗元等在文學上的創作活動等,促進了漢民族書面形式的***同語的廣泛

流傳。唐代科舉時賦詩作文也提出了語音方面的要求,即要符合從魏晉南北朝流傳下來的

以洛陽語音為標準音的《切韻》的規範。北宋都汴梁(今開封),洛陽話和汴京話十分接

近,兩地流傳的語音被稱為“中原雅音”。南宋定都於杭州,中原雅音也隨之在杭州擴大

了影響,以至於今天的杭州話還同中原官話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當時洛陽話仍處於標準音

的地位,“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六)。北宋時期

中原之音基本定型,與今日河南方言幾乎完全壹樣。今日北方官話之所以與河南方言大同

小異,是歷史上北方官話區長期以河南方言為標準來規範自己的語匯和語法系統而形成的

。⑤金人遷都北京後,河南方言的影響擴大到金人統治的大部分地區。蒙元時出現了中原

之音(河南方言)廣泛傳播的“四海同音”的局面。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就是“以

中原為則,面又取四海同音”而編寫的。元代漢民族還是以中原之音為正音的。從明初的

《洪武正韻》到清中葉以前,教授標準音的學者都是以中原雅音為依據的。與此同時,元

明清三代隨著政治、經濟的集中,大量古話文學作品(元雜劇、《三國演義》、《水滸傳

》、《西遊記》、《儒林史》、《紅樓夢》等)的產生和流傳,使北京語音逐步上升到標

準音的地位。元末明初的供朝鮮人學漢語的課本《老乞大》和《樸通事》就是以當時的北

京話為標準音而編寫的。清政府曾發布過政令要求各級官員和“舉人、生員、貢監、童生

皆學習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官話”。北京語音取代中原雅音的標準音地位,是在清中葉

以後。滿清學者陳沖慶說:“國朝建都於燕,天下語音首尚京音”。於是乎,漢民族***同

語經發展演變,在標準音方面實現了從中原雅音到北京語音的轉變,為現代漢民族***同語

(普通話)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關中方言東府話包括西安市、銅川市、鹹陽市、渭南市、商洛市下屬商縣—洛南—丹鳳—

山陽、陜北的宜川—黃龍—洛川—宜君—黃陵—富縣、甘肅寧縣;關中方言西府話包括寶

雞市。關中方言區乃炎帝故地,母系為炎帝屬的周族語言即是炎帝語言,炎帝語言與炎黃

融合的夏語近似,又由於地理相近,溝通頻繁,所以關中方言與河南方言同屬中原官話。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8 回復此發言

--------------------------------------------------------------------------------

4 [備查]漢族諸方言

秦隴方言包括陜北的延安、甘泉、富縣、定邊,陜南的略陽、勉縣、南鄭、漢中市、城固

、洋縣、西鄉、漢陰、安康市、平利、旬陽、鎮安,隴東的慶陽、合水、正寧、華池、環

縣、鎮原、平涼、涇川、華亭、崇信、靈臺,渭河以南的隴西、漳縣、武山、甘谷、禮縣

、西和、岷縣、宕昌、舟曲、武都、成縣、徽縣、康縣、兩當、文縣(除碧口鎮)、臨潭

、卓尼,敦煌、河西走廊東端的景泰,青海省的西寧市、湟中、湟源、門源、互助、貴德

、化隆、平安,寧夏省固原市、彭陽、隆德。

隴中方言包括青海省大通、樂都、民和、循化、同仁,寧夏省海原、西吉、涇源,甘肅省

永靖、臨夏、和政、廣河、康樂、臨洮、渭源、定西、會寧、通渭、靜寧、莊浪、秦安、

張家川、清水、天水市。歷史上長期受氐羌影響,與關中方言有了不同的特點。

南疆方言包括庫爾勒、阿克蘇、克孜勒蘇州、喀什、和田、吐魯番、伊犁州。

西南官話包括十壹片:四川省、重慶市、湖北省西部十九縣市、湖南省西北部、陜西省南

部的留壩—佛坪—寧陜—鎮坪—嵐臯—紫陽—石泉—鎮巴—寧強、甘肅省文縣碧口鎮;瀘

州市—宜賓市—樂山市—西昌市、貴州省銅梓—仁懷—沿河—印江、雲南省大關—綏江—

水富,內江市—自貢市—仁壽縣—富順縣,雅安市—石棉縣,雲南省西北部下關—劍川—

賓川—洱源—雲龍—麗江市;雲南西部的大理—保山—潞西;雲南省東中部的昆明—昭通

—曲靖—玉溪—楚雄—個舊—開遠、貴州省貴陽市—安順市、四川省寧南縣;貴州省北部

以遵義—六盤水—畢節為中心的二十七縣市、雲南省威信—彜良—鎮雄、重慶市秀山縣、

湖南省芷江—懷化—鳳凰—新晃—吉首;貴州省東南部鎮遠—岑鞏—黎平—錦屏—臺江、

湖南省靖州—通道;貴州省南部凱裏—都勻—貴定縣;湖北省北部的襄樊—十堰—丹江口

—老河口—隨州;武漢、湖南省臨湘縣;湖南省南部永州、郴州;廣西省以柳州—桂林—

百色—河池為中心的五十六個縣市;海南省昌江縣—東方市—儋州市—三亞市的部分地區

所講的軍話。西南官話與江淮官話的分界線在廣水縣—安陸縣—應城縣—黃陂—黃岡市—

鄂州市—蘄春縣壹線以西以南。

商周秦漢時期,洞庭湖還屬於原始漢語與藏緬語、苗瑤語、融合而形成的楚語,永嘉亂後

,遷入湖北的秦雍流人(陜西甘肅以及山西壹部分)有六萬,出現了西南官話的最初雛形

。安史之亂後,十倍於土著的北方移民入洞庭湖北部,沖擊、涵化並最終取代了當地的楚

語,奠定了西南官話的基礎。

江淮官話分布在淮河和北南文化線之間,福建南平城關、長樂縣洋嶼村屬於江淮官話孤島

。江淮官話與中原官話方言分界線如下:連雲港臨洪河口—東海縣浦南鎮—東海黃川—東

海白塔埠—東海平明—東海房山—東海安峰—新沂黑埠—沭陽陰平(潼陽)—沭陽顏集鎮

方圩村—沭陽悅來—宿遷關廟—宿遷丁嘴—泗陽倉集—泗陽屠園—泗洪曹廟—泗洪金鎖—

泗洪重崗—泗洪上塘—泗洪峰山南—淮河—鳳陽縣南—蚌埠市西南—淮河—霍邱縣東—金

寨縣南。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8 回復此發言

--------------------------------------------------------------------------------

5 回復:[備查]漢族諸方言

2)北方方言的主要語言特征有:

A. 語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大都有清聲送氣與清聲不送氣之分,而沒有清聲與濁聲的對立,反映

出清聲母多而濁聲母少的特點。 古全濁聲母字在現代官話方言各支系中幾乎都念為清聲母

字;古全濁平聲念送氣清聲母,古全濁仄聲念不送氣清聲母。

②韻母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輔音韻尾比較少。

③聲調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調類的數目比較少。除江淮官話、秦晉方言有入聲調外,其余

各地官話都沒有入聲調。整個官話方言區的聲調以4~5個為最多,尤以4個聲調最普遍。古

四聲中,平、上、去三聲在各地官話中的分化、發展情況相似,即:古平聲清聲母字現念

為陰平,如包、周、基、夫、甘、尊、當、江、光等;古平聲濁聲母字現念為陽平,如爬

、徒、鋤、奇、條、林、沈、群、同、紅等;古上聲清聲母和次濁聲母字現念為上聲,如

補、早、膽、粉、黨、井、榜、選、暖、染、老等;古上聲全濁聲母字和古去聲字,現念

去聲,如古上聲全濁聲母字部、父、道、憤、蕩和古去聲字過、怕、步、帶、***、耀等。

古入聲字在官話方言中的念法比較復雜,除江淮官話、秦晉方言保留入聲自成調類外,其

余入聲調消失的各地官話,古入聲字的歸屬各不相同。

大致說來,北方官話、中原官話東部入聲消失後入聲調的字分派平、上、去各聲,即所謂

“入派三聲”:入聲全濁聲母字歸陽平,入聲次濁聲母字歸去聲,入聲清聲母字分派到陰

平、陽平、上聲、去聲各調中去;少數地方與北京略有不同:入聲清聲母字或全歸陰平(

如濟南),或全歸上聲(如大連)。 蘭銀官話、中原官話西部古入聲調字的分派有兩種情

況:或是入聲全濁聲母字歸陽平,其余歸陰平,如西安;或是古入聲全濁聲母字歸陽平,

其余歸去聲,如蘭州。西南官話古入聲字的分派最為劃壹:只要是古入聲字,不論聲母是

什麽,壹律念陽平調。

B. 詞匯方面

官話方言的詞匯和普通話的詞匯大同小異。官話方言中通行範圍比較廣的語詞,大都已進

入***同語,作為基本詞匯,沒能為***同語吸收的官話方言詞,大都只流行於某壹個官話方

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話在詞匯上的差異,比官話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間的差異小,

但有的地方也有與眾不同的方言詞語。例如北京土話"二乎"意為"猶疑","咋呼"意為"囂張

","沖道"意為"敢做敢說";天津話"廣"意為"打","老公"意為"烏鴉","罷了"意為"了不起

";西安話"瞎了"意為"浪費"、"糟踏";山東聊城話"毀"意為"打";河南洛陽話"連連兒"意

為"趕快"。新鄉話用"亂"表示"住",用"紅"表示"賣力氣";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說成"擺

龍門陣",武漢、重慶等地"倒黴"說成"背時","可憐"說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壹

格。"太陽"壹詞在官話方言區有各種不同的稱呼:北京、保定稱"老爺兒"(北京也稱"太陽

"),沈陽、西安稱"日頭",太原、呼和浩特稱"陽婆",合肥稱"熱頭",成都、武漢、昆明稱

"太陽";光是河北壹省,對"太陽"的稱呼就有"老爺兒、爺爺兒、爺爺、日頭、日頭爺、日頭

影兒、陽婆兒、陽婆、前天爺、佛爺兒"等等,可見詞匯上的分歧,即使是在官話方言內部

,仍然不容忽視。官話方言的詞匯跟其他方言比較,還顯示出以下壹些特色:

①雙音節詞特別占優勢。雙音節詞在漢語中是整個詞匯裏占比重最大的壹部分,在官話方

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許多在官話方言中加“子”而成為雙音節詞的,在其他方言中往

往是沒有“子”的單音節詞,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稻”(吳方言、閩方言),或

叫“禾”(客家方言、湘方言、贛方言、粵方言);“谷子”在南方方言或叫“谷”(吳

、湘、贛、客家、粵等方言),或收“粟”(閩方言);“相片”壹詞官話方言區各地大

都叫“相片”或“相片兒”,而南方各方言,除客、贛方言仍用雙音節“相片”外,吳方

言、粵方言、閩方言都是單音節詞,或叫“照”(吳方言蘇州話),或叫“相”(粵方言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9 回復此發言

--------------------------------------------------------------------------------

6 回復:[備查]漢族諸方言

、閩方言)。

②古代語詞保留得比較少。盡管每個漢語方言都繼承了不少古代漢語的語詞,但是相對而

言,官話方言區各地方言保留古語詞的現象比較少。例如“眼睛”壹詞,官話方言區各地

大都說“眼睛”,而閩方言至今仍叫“目”,粵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漢語對這壹

人體器官的名稱;又如“站立”壹詞,除官話方言區及湘方言外,吳方言叫“立”,閩、

粵、客家、贛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漢語的說法;此外,還有壹批極常見的生活

用詞,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說法,而官話方言則采用了跟現代漢語普通話壹致的說法

。如“看”是官話方言普遍通用的;而粵方言、閩方言(部分地區)卻用古代的語詞“睇

”。

③外來借詞比較少。和南方諸方言比較,官話方言中外來的借詞比較少。南方閩、粵等地

向來為出海門戶,與外國接觸多,方言中較易借入外語語詞,如閩方言中借入不少印度尼

西亞—馬來語詞,粵方言中借入不少英語語詞。有時候同壹個事物,官話方言與南方各方

言卻采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顯示出“舶來”詞與“土產”詞的差別。例如“水泥”壹詞

,粵方言區有人叫“士敏土”,吳方言叫“水門汀”,都是英語cement的譯音;閩方言叫“

番家灰”、“紅毛灰”之類,也顯示出外來的色彩,而官話方言大多數和***同語壹樣用“水

泥”(部分地方叫“洋灰”)則是地道的漢語語詞。又如照相用的“膠卷”,官話方言各地

都叫“膠卷”,而粵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卻都采用英語film的譯音詞“菲林”。

④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比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較,官話方言的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更

加概括,分工不那麽細。例如常見的語氣詞"呢、嗎、啊"之類,官話方言跟***同語是壹致

的,而南方吳、粵等方言的語氣詞則豐富得多。

C. 語法方面

①構詞方面,修飾性的詞素壹般在前。如除西南官話偶有"雞公"、"雞母"壹類說法外,各

地官話大都是"公雞"、"母雞"、"客人"、"拖鞋"等說法,不象南方某些方言把修飾性的詞

素加在後面。如"雞公"、 "人客"、"鞋拖"(閩方言)之類。

②運用語音內部屈折變化表現語法意義的現象比較少。除個別地方外,官話方言很少有語

法學上所謂"構形法",即"狹義形態"的東西,粵方言、閩方言用變音的方式來表現某種語法

意義的現象在官話方言中很少見。

③結構助詞"的、地、得"的運用。官話方言中不少地方有結構助詞"的、地、得",用途各

不相同。這幾個結構助詞以北方官話用得最普遍,已進入***同語的語法體系中。在官話以

外的南方各大方言中,卻很少見,就是有類似的結構助詞,也不象官話方言那樣"的、地、

得"分工明確,用法不混。

④重疊式的運用範圍相當廣。官話方言的重疊式內容相當豐富,使用範圍相當廣泛。例如

親屬稱呼,南方閩、粵、客家、吳等方言壹般都不用重疊式,多用單音節詞素前加"阿"來

稱呼,如"阿爸"、"阿弟"、"阿嫂"之類。而在官話方言中,則普遍用重疊音節的方式來稱呼

人,如"哥哥"、"舅舅"、"爸爸"、"嫂嫂"、 "叔叔"之類。又如某些常用的名詞,在南方各

方言中是不能重疊的,在官話方言中卻以重疊的形式出現,如"星星"壹詞。在西南官話、

西北官話中,重疊表示附加的小義。如成都話"盤盤"意為"盤兒","眼眼"意為"眼兒"。"豆

豆"意為"豆兒",西安話"帽帽"意為"帽兒"。西北官話有的地方量詞和指示詞也可以重疊,

如西安話度量詞重疊表示計量方式:"這米不賣升升"(不按升賣);指示詞重疊表示所指的

具體位置:"妳的站在這這等著"(妳們站在這兒等著),這些重疊的用法在南方各大方言中

都是沒有的。

⑤量詞的使用比較概括。官話方言中最常用的量詞“個”用途很廣,可以用在許多事物上面

,虛的實的,都能和“個”配搭。稱人壹般在官話方言中用“個”和“位”(尊稱),而在

其他各大方言中,卻用各種不同的量詞,並往往在量詞的選用中體現出壹定的感情色彩和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9 回復此發言

--------------------------------------------------------------------------------

7 回復:[備查]漢族諸方言

修辭風格。例如粵方言,既有“這位先生”、“那個同學”等合乎規範的叫法,而在某些

場合,“呢條老坑”(這個老頭兒)等指人量詞的獨特用法。

⑥官話方言中壹個句子裏可出現兩個"了"字,前者表示動作、行為的完成,後者作為句末

的語氣詞。如:"他吃了飯了",這種用法在南方各方言中比較少見。

⑦表示被動的介詞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