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壹直以隱士的身份站在中國詩壇文壇。後人以《五六先生傳》、《桃花源記》、《送別詩》等作品,構思出壹位淡泊名利、熱愛田園生活的隱逸詩人。這種深遠而崇高的形象從古代就壹直延續著傳統。
南朝兩宋時期的顏延之(384-456)在《鄭濤·李實》(鄭石:德高望重,學識淵博,卻沒有官職的人)壹文中,悼念和歌頌了陶淵明的人生德行,開啟了傳統的陶淵明觀的終結,後世的史書幾乎都沿襲了顏延之的觀點。唐代著名詩人,如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韓愈、劉禹錫和白居易,都在他們的詩歌中歌頌過他。其中,白居易的贊美尤為熱烈。他模仿陶詩的體裁創作了十六首小陶淵明體詩來歌頌陶淵明。宋代蘇軾還寫了100多首“和陶”的詩,充分顯示了他對袁明德及其詩歌的推崇。因此,陶淵明以其“隱士的形象”和“詩人的形象”屹立於歷史。正因如此,在世人眼中,陶淵明的內心境界必然是自得,無爭,無煩,無怨。
事實上,這並不完全正確。最近看到壹篇文章,作者從他的詩中看到了陶淵明也有他的煩惱和矛盾,從而探究他的內心世界。本文指出,後人忽略了他還是丈夫、父親、大臣。甚至很少有人問:為了公私利益,陶淵明是如何扮演這些角色的?陶淵明在《疏與晏子》中提到“我為兒子之言感到惋惜,我為兒子感到羞恥?”。他說,他曾經被王如忠妻子的壹句話所感動,所以他過著破被子的貧困生活,他並不感到羞恥,因為他的兒子也過著艱苦的生活。他借此機會鼓勵兒子顏、易、易、童等。他因生活所迫,曾數次為官,但也很快歸來,盡管他時常感到愧疚:“我家貧窮,種田不足以自給。天真盈室,瓶中無粟。”但他不能為了他們犧牲自己的利益,所以他只希望兒子能以父親為榜樣,在貧窮中快樂。(老人:當然,他失望了。)
此外,他還在《責任詩》中感嘆:“男人雖有五個,卻總是文筆不佳。舒二十八歲,懶,無馬。壹個星璇誌學,而不是文淑。段勇十三歲了,不知道六歲還是七歲。桐子九歲,卻思念梨子栗子。天若如此幸運,必在杯中。”所以他很苦惱,不得不借酒消愁。父親期望兒子繼承繼父的野心是很自然的,但是期望到絕望真的是壹種打擊。《晏子等疏》中也提到“妻無房,夫無房,難執。”可惜街坊裏沒有楊忠、鐘秋那樣的人,家裏也沒有老萊子那樣的老婆。按:老萊子的老婆隱居在老萊子,楚王要他做官,被她阻止了,於是* * *就藏在了江南。陶淵明渴望有這樣壹個妻子,但他沒有。總之,夫妻之間的隔閡似乎是看得見的。古代女性壹生最重要的是找個好姻緣,有個穩定的家,幾次官職退休,收入極不穩定。有幾次,他們不得不向別人乞討。在生活困難的情況下,妻子難免會覺得不近人情。(老人:難怪陶夫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所以在陶淵明看來,最大的痛苦是家人不支持他的理想,心理上疏遠他。說到這裏,這個家曾經給他帶來了壹時的快感:“我期待著於恒,承載著喜悅,奔跑著。”歡迎,孩子,在等門。三徑荒蕪,松菊猶存。帶小孩子進房間,有酒瓶。《歸鄉來詞》把自己描寫成壹只倦鳥歸林,這是他從彭辭官歸田時所做的事。
但大多數時候,陶淵明仍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裏,被壹種強烈的孤獨感所困擾,這種孤獨感在他的詩中隨處可見:
在《飲酒四》
他說,“失去棲息地的鳥,黃昏時還在獨自飛翔,無休止地徘徊,每夜的聲音都轉為悲傷。”這只“迷失的鳥”只選擇強風中留下的“孤松”棲息,鳥的孤獨處處影射詩人的處境。
在《窮人之壹》中
中間則比喻為孤雲:“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孤雲獨來獨往。”都說世界各有所需,卻像天空中孤獨的雲,無助而不知不覺地散去,不留痕跡,不留影響。可見家庭無法彌補內心的空虛。
因此,大
很多時候,圓明和酒、鋼琴、書、菊花聯系在壹起。比如在《疏與晏子等》,是說:“少學琴書,我愛閑,壹打開書,就樂得廢寢忘食。”可見他有著豐富的精神世界,在擾亂世界與生活壓迫之間構築了壹道無形的邊界。陶淵明的仕宦生涯始於二十九歲,始於四十壹年冬。前後十三年間,他先後五次辭職,後又重新上任。第壹任官約29歲(393),在家鄉江州做官(主管教育的官)。他做官的動機是“親貧於鄉”,於是開始向國家獻酒,但由於無法工作,他“過了幾天就回了家”。第二次仕途是在辭去江州獻酒壹職後的第六年,時年35歲(399)。
當時,在北京建康(今南京)附近,守衛著金朝最強大的軍事集團,即劉牢之將軍領導的北府軍團。袁明被任命為團軍,隔年辭職回老家。途中寫詩《義和團五月歸,林因風阻而調》;第三個官員是在他辭職的同年或次年。這次是荊州西府軍團總司令桓玄的幕僚。不久,桓玄被殺,袁明轉投建威將軍劉(之子)麾下;最後壹次做官,被任命為彭澤縣縣長。405年(41歲)八月就職,十壹月辭官,退隱故鄉,從此再無蹤影。
陶淵明為官不到兩年,在為官期間,經常思念農村。比如他在擔任桓玄幕僚期間,寫了“辛醜七月,他到江陵夜遊”,說“商歌不關我事,伊壹耦合農事”;任參軍時曾寫“三月我四歲,赴黔西從軍為劍威”,還有“我園有夢,久別”之類的句子,無不透露著他對隱居的向往和在此相親相愛的心態。事實上,他的前半生就是在這種矛盾中度過的。
對於自己生活中難以與世俗世界協調的“笨拙”,他常常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態度:“南開荒,拙留歸園。”“歸園”就是拋棄聰明正直的生活態度,以孤獨和高守自負;但在其他作品中,他諷刺了這種人生態度:“人各得其所,傻了才迷了路。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也是對陶的壹記耳光。”第八首雜詩幾乎給人壹種卑躬屈膝,哀嘆不已的感覺。
本文還引用了陶淵明多方面矛盾的寫法,充分揭示了極其復雜的內心世界。例如:
陶淵明時而歌頌貧窮,時而歌頌財富。他的《飲酒》和《郭主簿》是同壹時期的作品,但描寫的情景卻大相徑庭:“與恨臺交朋友,草無前庭”和“園菜開滿花,老谷今猶存”。很難想象這是同壹個人的生活。
他內心的矛盾還表現在對生與死的問題——理解和執念上,例如,他寫道:
“談騎到底,天命歡喜重遊疑”,“回家再來”
“浪越來越大我不喜歡也不害怕”,形影神的詩。
“時間長了恢復有什麽意義?”“獨自在雨中飲酒”
這些詩渴望歌唱哲學的領域。生與死的必然性並沒有使他消沈,但在他其余的作品中,他流露出死亡臨近時的恐懼和顫抖:
“總怕精疲力盡,體力不如。”“重返舊居”
“尋找各種事物的解釋,人生不累”《窮人之壹頌》
“自古無有,讀書之心焦慮。”“九月九日,姬友”
陶淵明對清廉或屈尊的態度往往是模棱兩可的,時而斷然拒絕彰顯高貴,時而坦然接受,不以為恥,以至於《窮人頌》和《討飯》兩首詩在陶淵明的作品中並存。
對於遺臭萬年,陶淵明淡然而熱情。在《飲酒十壹人》中,他認為死後的名聲毫無價值。在模仿古二中,他似乎很重視義,不僅生前留下了好名聲,死後也留下了好名聲。
陶淵明在他的詩歌中被稱為隱士,但他在生活的許多方面經常有缺點。按照世俗的標準,他不是給妻子衣食的壹家之主,也不是“把這份工作做好”的好仆人。他仕途的起伏揭示了他性格中隱藏的矛盾,看似無憂無慮的性格掩蓋了他心理背景中的孤獨和壓抑。
當然,這只是壹家之言。妳同意不同意由妳決定。
據了解,陶淵明
歸田之初,生活還可以。“方宅十余畝,茅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前”。至今艾灸人口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應該就是這壹時期的寫照。他嗜酒如命,喝了就會醉。朋友來訪,無論高低貴賤,只要家裏有酒,就壹起喝。在藝兮的第四年,他家失火,搬家後,生活更加困難。如果有豐收,還可以“享飲春酒,采我園菜”,以防災年“夏饑夜眠”。晚年,他的生活越來越窮,壹些朋友主動提出給他錢幫助他。有時候,他會忍不住要求貸款。他的老朋友於靖平元年(423年)被任命為石安縣令。潯陽之後,天天去他家喝酒。走的時候留了2萬塊錢,都送到飯店,壹個個喝了。總之,他辭官回鄉22年,壹直過著清貧的農村生活,對清貧和守節的興趣值得敬佩。同時也很欣賞站在她身後的陶夫人。從上面的片段可以想象,不管她喜不喜歡,她壹直在默默的照顧和支持這個家。袁明能夠縱情於酒、菊、詩、文,寫出了那麽多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