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三春已暮花從風,空留可憐與誰同的意思

三春已暮花從風,空留可憐與誰同的意思

《東飛伯勞歌》最為著名:

東飛伯勞西飛燕, 黃姑織女時相見。

誰家女兒對門居, 開顏法艷照裏閭。

南窗北牗掛明光, 幄帷綺帳脂粉香。

女兒年幾十五六, 窈窕無雙顏如玉。

三春已暮花從風, 空留可憐與誰同。

七言體詩歌的創作始於魏文帝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七言詩。此後,宋、齊時鮑照、湯惠林、釋寶月等人也間有此類作品問世,但影響不大。到了梁武帝,七言詩才有了進壹步的發展。曹丕的《燕歌行》雖然是開山之作,但全詩逐句押韻,未免顯得單調,缺乏婉轉詠嘆的情趣。梁武帝的七言體詩 平、仄韻互換,抑揚起伏,頗具獨創性。其後,仿效者四起,其子蕭綱(梁簡文帝)、蕭繹(梁元帝),大臣沈約、吳均等,都有七言詩的創作。到陳朝時,七言詩的句式、結構更趨完美,韻律也更加和諧多姿。後來,唐朝的李白、杜甫、高適等人創造性地運用這壹詩體寫出了許多氣勢磅礴的詩篇,七言體詩更為發展。梁武帝等人的開拓之功是不容抹煞的。

梁武帝的談禪悟道詩的數量僅次於其樂府詩。他早年信道,晚年佞佛,他所撰寫的談禪悟道詩是其信道佞佛的自我寫照。這些詩,如同宗教哲學箴言,十分乏味,沒有什麽藝術可言。

梁武帝的第三類詩是宴遊贈答詩,內容較前兩類詩復雜。這裏有表現宗教哲理、宣揚佛教思想、規勸臣下信奉佛教之作,如《遊鐘山大愛敬寺》、《覺新意贈江革》等;有巡幸記遊、描繪景物之作,如《首夏泛天池詩》、《登北顧樓》、《天安寺疏圃堂》等;有送別詩,如《答任殿中宗記室王中書別詩》等。這類詩不乏上乘之作,如“舟楫互客與,藻蘋相推移。碧池紅菡萏,白沙青漣漪;新波拂舊石,殘花落故枝;葉軟風易出,草密路難披。薄遊朱明節,泛漾天淵池。”(《首夏泛天池詩》)該詩畫面景物鮮明,色彩絢麗多彩,讀來頗有韻味。再如:“蘭華時未晏,舉袂徒離憂,……謄言無歇緒,深情附還流。”(《答任殿中宗記室王中書別詩》)寫友人將別時深沈真摯的眷戀之情,也是贈別詩中較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