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原文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裏,
我甘心做壹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壹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沈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壹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壹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沈默,
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壹揮衣袖,
不帶走壹片雲彩。
《再別康橋》鑒賞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壹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壹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誌摩的詩美主張。
《再別康橋》是壹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壹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壹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裏的艷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裏"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蕩漾",把牽掛表現得非常形象。他運用的手法是比擬(擬人、擬物)。這節與第三節詩聯系緊密:"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裏,我甘做壹條水草。"第三節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誌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壹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還有,它並沒有完全脫離中國詩歌的意境,它和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壹。第二節是化客為主,第三節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誌摩和康橋的密切關系。這就是所謂的: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系在壹起的,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的壹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沈澱著彩虹似的夢。"這節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征手法的運用。壹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壹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壹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壹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聞壹多先生紀念他的長女夭折時寫了壹首詩,曾用了壹個比喻:"像夏天裏的壹個夢,像夢裏的壹聲鐘。"說明夢境是美好的,鐘聲是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1927年徐誌摩的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和,很消沈。
第五節,"尋夢?撐壹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壹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這節詩是徐誌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了兩年。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著希望。所以,他用"壹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征的意味。
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回到現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這第六節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了徐誌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的惆悵。這節詩就需要聯系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離別的笙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沈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悅的,所以"簫"來比喻"悄悄"來說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著"夏蟲也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壹再重復"沈默""悄悄""輕輕",是強調重點,並不是浪費語言。
其實"沈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淒切》中的語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的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他回憶他的妻子王弗死後的十年,回憶他們相見的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用反襯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開,可惜好友欲離我而去。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內"。"不著壹字,盡得風流"往往用在評價詩,意思詩不說愁,卻把愁表現得最為恰當,看著朋友走掉,長久孤立的站著,表現感情的深厚。如王國維說的"壹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即抒情"。所以"唯見長江天際流"有很深長的意蘊,又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都是這樣的好詩詞。說沈默時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達時機、船都已走了,但送別的人佇立不動,若有所思。結合句中"沈默是今晚的康橋",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實際反襯了詩人對康橋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帶著詩人的主觀感情了。
第七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壹揮衣袖,不帶走壹片雲彩。""雲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夢,它倒映在水中,但並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和他母校告別,而是和給他壹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的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
《再別康橋》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新月詩派的"三美",即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音樂美是徐誌摩最強調的,其中第壹句和最後壹句是反復的,加強節奏感,且其中的詞是重疊的,例如"悄悄"、"輕輕"、"沈默",再者每句詩換韻,因為感情是變化的,所以不是壹韻到底的。再是音尺,"輕輕的我走了",三字尺,壹字尺,二字尺,符合徐誌摩活潑好動的性格,再是壓韻。所謂建築美,壹、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壹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壹三句短壹點,二四句長壹點,顯出視覺美,音樂是聽覺,繪畫是視覺,視覺美與聽覺美融通,讀起來才會感覺好。再談到繪畫美即是詞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感和柔美感。
這三者結合起來,徐誌摩追求"整體當中求變化,參差當中求異",顯示出新月似的特點和個性,概括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飄逸的風格。
再別康橋原文賞析2《再別康橋》原文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裏,
我甘心做壹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壹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沈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壹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壹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沈默,
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壹揮衣袖,
不帶走壹片雲彩。
十壹月六日
《再別康橋》賞析壹
此詩是徐誌摩最著名的詩篇之壹,抒寫了詩人故地重遊,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詩人在劍橋留學的兩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追求個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愛、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國式資產階級民主的政治理想。然而回國後,詩人屢屢受挫,曾經似“快樂的雪花”般的詩人,變成了“卑微”的“殘葦”,發出了絕望的嘆息。理想的幻滅更激起詩人對往昔康橋歲月的回憶與珍惜,詩人以這樣的心緒再次漫步康橋上。因此詩歌反映的情感是復雜的,既有理想幻滅的感傷,更有對母校的摯愛、依戀,以及淡淡的離情別緒。全詩以三個“輕輕的”起筆,將至深的情懷幻化為西天的雲彩,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壹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壹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情感表現得真摯、雋永。
這首詩藝術特色鮮明,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誌摩詩歌的風格。詩人善於從生活中捕捉鮮活、富有個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詩人的情感與想象,構成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從而營造了優美、明麗的意境。那西天的雲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艷影,還有那軟泥上的青荇……各種物象相映成趣,無不浸透著詩人對康橋的無限深情。尤其詩人的比喻獨特而又貼切,手法巧妙,使情與景水乳交融,豐富了詩歌內涵,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本詩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詩歌語言清瑩流麗,音節抑揚合度,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可以說是“三美”俱備,體現了徐誌摩的詩美主張,堪稱是徐誌摩詩作中的絕唱。
《再別康橋》賞析二
徐誌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1920年曾留學英國。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為新月社詩派的代表詩人。
《再別康橋》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徐誌摩的代表作之壹。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誌摩壹生的轉折點。1928年秋,徐誌摩再次到英國訪問,舊地重遊,勃發了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裏,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再別康橋》是壹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壹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詩中那鮮明的意境、流動的畫面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詩人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雲彩"起筆,接著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壹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壹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詩人避開了壹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邊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詩人為離別創造了壹種特殊的氣氛。壹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沈默"造成壹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沈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詩中的意象獨具特色。照壹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壹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創造出壹種清新優美的意境。
這首詩像壹首蕭邦的小夜曲。四行壹節,每壹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七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壹種夢幻般的感覺。
七節詩,幾乎每壹節都包含壹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給人帶來視覺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樹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壹揮"等,使每壹幅畫面都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詩人聞壹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再別康橋》壹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誌摩詩作中的絕唱。
再別康橋原文賞析3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裏,
我甘心做壹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壹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沈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壹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壹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沈默,
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壹揮衣袖,
不帶走壹片雲彩。
十壹月六日
①寫於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誌摩。
詩歌欣賞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誌摩壹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徐誌摩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徐誌摩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徐誌摩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徐誌摩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誌摩壹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壹篇。
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大家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壹股清風壹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裏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壹壹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壹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誌,直覺得“波光裏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裏,做壹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壹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壹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壹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壹波三折!而徐誌摩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沈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壹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壹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麽?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盤過壹次,又何必帶走壹片雲彩呢?全詩壹氣呵成,蕩氣回腸,是對徐誌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適嘗言:“徐誌摩的人生觀真是壹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壹個是愛,壹個是自由,壹個是美。徐誌摩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壹個人生裏,這是徐誌摩的‘單純信仰’。徐誌摩的壹生的歷史,只是徐誌摩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誌摩》)果真如此,那麽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壹個縮影嗎?徐誌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徐誌摩深崇聞壹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徐誌摩甚至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 rhythm)的道理,大家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妳得拿來澈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
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壹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壹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誌摩的詩美主張。
再別康橋原文賞析4再別康橋
作者: 徐誌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裏,
我甘心做壹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壹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沈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壹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壹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沈默,
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壹揮衣袖,
不帶走壹片雲彩。
再別康橋賞析: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
康橋時期是徐誌摩壹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 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 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 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誌摩壹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 壹篇。
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 到詩人踮著足尖,象壹股清風壹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裏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壹壹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壹個將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誌,直覺得“波光裏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裏,做壹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壹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壹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壹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夏蟲也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壹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沈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壹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壹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麽?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盤過壹次,又何必帶走壹片雲彩呢?全詩壹氣呵成,蕩氣回腸,是對徐誌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壹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壹個是愛,壹個是自由,壹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壹個人生裏,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壹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誌摩》)果真如此,那麽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壹個縮影嗎?徐誌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壹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他甚至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妳得拿來澈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壹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壹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誌摩的詩美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