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有哪些橋?急!!!
“朱列照赤水,白石嶺博蒼。如果橋是平的,車就開著,騎著。”這是阿清韓紈寫的壹首贊美自來橋的詩。去過杜文桐城的人都知道,自來橋是壹座古橋,橫跨城內的龍眠河,就像壹條巨龍臥在浪花上,古樸別致。自來橋有五孔四樁。整個橋身由麻石制成,而橋面則由巨型長條黃石鋪成。這座橋長4.8米,寬4.5米,高4.6米。自來橋始建於元代,壹開始就是連接蜀(周)和魯(周)的交通要道,戰略地位不言而喻。今天,我們可以從光滑閃亮的巨石和橋面上兩條深深的凹槽中想象自來橋的繁忙。正是因為自來橋荷載大,再加上每年雨季上遊洪水的沖刷,歷史上自來橋幾次被沖毀。好在城裏民風淳樸,每次自來橋被毀,總有村民捐款重修。最著名的重建是在乾隆初年。保和殿大學士張捐資6000兩重修石橋。從此,城裏的士紳們就把這座橋叫做“梁壁橋”。因為雍正帝曾經送給張壹枚“雕眉亮目”的銅印,以表揚他的協助。張(1672 ~ 1755),安徽桐城人,字,號嚴齋,清康熙文華殿大學士次子,保和殿大學士,官至尚書,軍機大臣,有祠堂爵位。他27歲做官,做了50年的官。他在康雍工作了三個朝代,並因其勤奮、正直和誠實而贏得了皇帝的青睞。他也證明了自己這輩子用得起“調梅花”二字。兩碧橋建成後,桐城人爭相相告,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壹位學者為此專門擬了壹副對聯:涼碧橋上乘涼,涼到三更。因為它巧妙地重復了橋名的諧音,壹時間,誰也說不準。多年以後,壹個程頤在桐城的陸亭驛(陸亭驛,古代七省通衢的重要驛站)避雨時,突然靈機壹動,最後做了壹副對聯:陸亭驛避雨,雨停五鼓。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龍眠河上遊出現了幾座現代化的橋梁。自來橋作為交通樞紐的作用早已淡出歷史舞臺,但自來橋並沒有離開人們的視野,而是以全新的姿態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小城鎮的人們習慣於飯後三三兩兩地聚集在橋上,呼吸新鮮空氣,放松筋骨。這座百年古橋已經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場所。尤其是夏夜,路燈第二次亮起來,歡聲笑語開始彌漫自來橋。老人們揮舞著蒲扇,喝著香茶,在街頭巷尾、海內外聊天;孩子們唱著笑著,追逐著,玩耍著。在這裏,妳會感覺到,在壹個沈浸在深厚文化底蘊中的小城,壹切都是那麽溫馨和諧。夜色漸深,自來橋上的笑聲也漸漸遠去。此時此刻,站在橋上,放眼望去,遠處的龍眠山像壹道屏障蜿蜒曲折,守護著這個芬芳的小鎮,它正在她的懷抱中甜蜜地沈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