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壹個名副其實的流浪者,足跡遍布五大洲的每壹個角落,真正實現了“我想去看看”的夢想。她和荷西早在四十多年前,就過上了詩與遠方的生活。
她這樣寫道:
人的壹生,至少要有壹個夢想去追逐 ,有夢就有希望,它會指引妳前進的方向。
克裏斯托夫曾說過:“夢想越是美麗,就越顯得遙不可及。可奇怪的是,壹旦妳下定了決心,很快的,那些夢想就成為了現實。”
夢想並不是妳拼命地向外界炫耀的資本,而是妳自己內在訴求的壹種信念和動力。
沒有夢想的人 ,不足以談人生。這樣的人,即使身處風景秀麗的西子湖畔,也依舊沒有“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意境。
三毛的魅力就在於,她不光自由灑脫,特立獨行,還在於為了自己的夢想,可以不顧壹切地去實現它。
人因夢想而偉大,因逐夢而踏實。
三毛生在重慶,長在臺灣。兄弟姐妹四人,她排行老二。原名陳懋(mào)平,後改名為陳平,因為她覺得中間這個字實在難寫,就自作主張省去了,父親陳嗣慶也無可奈何。
三毛從小就喜歡讀書,初中時已把市面上所有的世界名著讀完了。
有壹次,老師問每個人的理想是什麽?自然什麽答案都有,絕大多數都很高大上,有說以後想當醫生、老師和科學家的。
唯獨三毛說的是: 我有壹天長大了,做壹個拾破爛的人。
此言壹出,結果可想而知,老師哭笑不得。三毛想了想就繼續說: 那我就做壹個夏天賣冰棒, 冬天烤紅薯的街頭小販。
老師終於被激怒了,妳再這樣的話,就給我滾出去。胳膊終究是拗不過大腿,三毛無奈地屈服了,我以後要做壹個偉大的醫生。
隨時沈浸於書堆裏的三毛,她並不喜歡學校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導致學校成績直線下滑。
在父母嚴厲斥責下,她拼命地學習,終於把成績補回來。但老師懷疑她在考試中作弊 ,用墨汁在她的眼睛上畫了兩個大圈,並讓她在走廊裏“遊街示眾”。
面對同學們的哄堂大笑,那壹刻三毛想死的心都有了。
面對這人生的奇恥大辱,她恨不得把老師殺死。她的性格變得焦慮自閉,更加孤僻,曾經嘗試過自殺和休學。
這時,這時顧福生老師出現了,他用愛和關心,逐漸化解了三毛心中的堅冰和仇恨。
老師發現三毛心中蘊藏著的文學才華,鼓勵她開始寫作,把她的作品推薦到當時文學領袖白先勇手上,並刊登登到《現代文學》。這壹刻,她走出陰影,開始在文壇上嶄露頭角。
童年時期的三毛是敏感而又孤僻的, 這也預示出了她壹生的命運和結局。
三毛壹生敢愛敢恨,異性緣非常好。
曾因為愛上壹位繪畫老師,她的性格變得活潑健談。初戀是壹個比她高壹級的男孩,三毛眼看要畢業了,她急了,遂提議結婚,但男孩以雙方年齡尚小,拒絕了。
不過三毛是壹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從小看《三毛流浪記》漫畫長大的她,早就有了壹顆流浪遠方的心。
後來她再次休學 ,離開臺灣,孤身壹人赴西班牙求學,在那裏她認識了壹生的摯愛——荷西。
這個未滿18歲的大男孩,面對大他8歲的三毛,誠摯地說:
感動不已的三毛說:“妳才16歲,我已經24歲了。六年太長,我不能保證。況且我已經有喜歡的人了,聽我的話,以後不要來糾纏我。”
荷西說:“ 沒關系,我等妳六年。 ”
他說完就走了,揮著他的那頂法國帽。這時天色漸晚,他開始慢跑起來,壹邊跑壹邊回頭,臉上還掛著笑,喊著: “Echo再見!Echo再見! ”
那天,馬德裏下了壹場百年難遇的大雪,漫天雪花在他們中間飄落,荷西在雪地裏揮手道別的畫面,深深地印在三毛的腦海裏,揮之不去。
從那以後,他果然沒有再找過她,即使兩人在街上相遇,也只是打個招呼。
這期間,她轉輾西班牙、德國、美國求學,六年裏,她走馬觀花地談了數次戀愛。最近壹次,她就要做新娘子了,不料未婚夫突發心臟病猝死。
她重回西班牙,命運讓她又遇到了荷西。緣分真是壹種很奇妙的東西,感情兜兜轉轉,這壹次,她沒有選擇放手。
荷西帶她去他家裏,整面墻上都貼滿照片,這是已經發黃的黑白照片。是荷西從他的中國好友那偷拿出來,拿到照相館去放大了貼在家裏的。
在沒有三毛的那段灰暗日子裏,他靠著這些照片,稍緩內心的痛苦。
看到了眼前的這壹幕,三毛瞬間淚流滿面,感動地泣不成聲:
荷西說,“天哪,壹點也不晚!”他高興地手舞足蹈起來。
於是,他們沒有經過戀愛,就直接去撒哈拉沙漠結婚了。
結婚前,他們曾有壹段流傳甚廣的談話。
荷西:妳是不是壹定要嫁給有錢人?
三毛:看得不順眼的話,千萬富翁也不嫁;
看得中意,億萬富翁也嫁。
荷西:說來說去,妳還是要嫁有錢的。
三毛:也有例外的時候。
荷西:如果跟我呢?
三毛:那只要吃得飽就夠了。
荷西:那妳吃得多嗎?
三毛: 不多,不多,以後還可以少吃點。
讀到這裏,每每被他們的對話所感動。
他們結婚時,什麽都沒有,要車沒車,要房沒房,甚至連壹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可以說是壹窮二白。
只有壹件駱駝頭骨作為定情信物,還是荷西跑遍了沙漠尋覓到的。
倆人在沙漠裏的生活非常拮據,沒有錢買床架,只好買了壹個床墊,衣服沒櫃子放,就放在地上的紙箱子裏。
沒有書桌,想寫字就找壹塊板放在膝蓋上寫,沒有桌子,他們找了棺材蓋替代。斷水斷電,更是家常便飯。
生活雖然困頓,兩個人的心裏卻是溫馨的, 內心的平靜和祥和,從來不是靠外界提供。
生活的品質,也不完全跟金錢有關, 他們硬是把柴米油鹽的瑣碎, 過成了壹段甘之如飴的美好。
三毛是壹個有情飲水飽的人,只要有***赴壹生的愛人,她就不會去計較物質的得失。
這段困難重重的沙漠生活經歷,成了她壹生的快樂時光。
歡愉的日子,總是短暫的。
他們的浪漫生活,也只短短維持六年,死亡的氣息,已經降臨。
1979年9月30日,荷西潛水意外身亡。這壹天,正好是農歷八月十五, 月圓之夜,三毛念念叨叨盼來的不是團圓, 而是她和愛人的陰陽兩隔。
當荷西的屍體打撈上來的時候,三毛悲痛欲絕,幾乎要發瘋。她守在他的旁邊,握著他的手哭訴。
死去的荷西似乎動情了壹般,眼睛和鼻孔流出血來。三毛就用毛巾,壹邊擦荷西臉上的血,壹邊擦自己臉上的淚水,血水和淚水交融在壹起。
荷西走後,三毛跌入了萬丈深淵,她想過要自殺和荷西黃泉赴約,幸好有父母和好友的陪伴,三毛答應說: 絕不自殺!
那段時間,她每天都買大把的鮮花去墓地看她的愛人,陪他說話,直至天黑仍不肯離開。
送走了愛人,三毛寫下這樣的話: 埋下去的,是妳,也是我。 走了的,是我們。
我上有高堂,我有父母我不能跟妳壹起走,可妳不要怕,我握著妳的手,妳勇敢地走過去,雖然我不在妳身邊,妳這個隧道過了以後,那邊有光神會來接妳,過幾年我再來赴妳的約會。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寫道:“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麽輕易地失散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現在,只剩下我壹個。”
這也是三毛當時的心情寫照吧。失去荷西,於她是壹個巨大打擊,是她壹生永遠不能承受之痛。
每天想妳壹次,天上飄落壹粒沙, 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1981年,三毛結束了14年的異國生活,回到臺灣,主要在大學任教,並在各地演講這些年的經歷。
寫了《萬水千山走遍》,受到無數讀者的追捧,在整個華語世界,掀起壹股三毛熱。
最後十年 ,她生命裏出現過兩個男人。
壹個是有著“西部歌王”之稱的王洛賓,曾寫下《在那遙遠的地方》《達板城的姑娘》等民歌。後來兩人鴻雁傳書,飛躍了海峽的距離。
王洛賓寫信告訴三毛:蕭伯納有壹柄破舊的陽傘,早已失去了傘的作用,他出門帶著它,只能當做拐杖用。王洛賓自嘲而誠懇地說:我就像蕭伯納那柄破舊的陽傘。之後,他延緩了寫信的日期。
三毛急匆匆來信,責怪洛賓:“ 妳好殘忍,讓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
幾個月後,三毛親自跑到新疆,見到了這位“忘年交”,直接住到了他家裏。然而兩人的生活經歷和思想觀念諸多不同,他們之間,相處的並不愉快。
三毛明白了: 年近80的洛賓, 生活給他刻下的傷痕太深太深; 她的壹顆愛心, 遠不能撫平這位老人深重的心靈創傷。
半個月後,三毛提著行李,落寞的回到臺灣。然而不到壹年,卻傳來三毛的死訊。
為了永遠紀念這段情誼,王洛賓寫下了壹首感人的詩歌《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
美國人裏克·奧謝說,時至今日,他依然會想起三毛。這個很少有人知曉的人,卻是三毛最後幾年的戀人,用自己的愛和包容,溫暖著三毛。
他們相識於臺北,當時他並不知道,她已經是風靡華語文壇的大作家。兩人相識不久,三毛受到《聯合報》的資助,赴南美遊歷,和他們同行的還有壹個美國攝影師。半年旅行後,他們的關系變得親密。
裏克與三毛壹起喝茶、談心、散步、逛古董店,兩人喜歡結伴在街上閑逛,關註普通人的生活。裏克會在她想起往事痛哭時,伸手抱住她。
有人問他:三毛是個什麽樣的女人?
而在三毛眼中,裏克也是個很特別的存在。她對裏克說:
後來,他們離不開彼此了。
1990年,三毛創作了她壹生中唯壹的壹部電影劇本《滾滾紅塵》。11月,她來到香港參加電影的首映禮,並給裏克打電話,說很想見他。
就在這壹次,他們突破了朋友界限,他撫摸她的長發,擁抱、接吻,兩人成為了真正的戀人。
三毛回到臺灣後,與裏克頻繁通電話。 兩人有說不完的話,計劃壹起去內地旅行, 也談到了結婚 ……
可惜天妒紅顏,裏克等來的不是他的新娘,而是三毛的噩耗。
去世前兩日,三毛因子宮內膜肥厚住進了醫院,原本只是壹次簡單的手術,但是沒人相信,幾個小時候之後,三毛在衛生間,用絲襪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通過電視看到這個不幸消息,他崩潰了,隨後,陷入痛苦和迷茫…… 他知道,他們所有的夢想都無法實現了。
時至今日,三毛的死,仍是壹個謎題。有人說,她自殺是因為太思念荷西,有人說,是因為害怕患癌癥,也有人說,是江郎才盡了。
王瀟在《女人明白要趁早》書中寫到:
三毛曾對姐姐陳田心說:大姐,我壹生的精彩度是妳的十倍啊。
是的,三毛用她短暫的壹生,活出了我們幾世的精彩。三毛畢生都在追求壹個自由的靈魂 ,幸運的是,老天眷顧,她實現了。
我覺得她的自由, 並不是任性到做她自己想做的事, 而是強大到可以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世人對三毛的評價很高,武俠大師梁羽生將她稱為“ 奇女子 ”,“奇”的意思就是特立獨行,誌行高潔,不肯隨波逐流之謂也。
著名作家賈平凹是她“ 忠實的粉絲 ”,林青霞被她的氣韻所吸引,在心裏留下強烈感受。
大作家倪匡說,三毛對生命的看法與常人不同,她相信生命有肉體和靈魂兩種形式。我們應尊重她的選擇,不用太悲哀。三毛選擇自殺,壹定有她的道理。……
三毛是壹本書,不論她故去多久,這本經典的書籍,壹直都會熠熠生輝,滋養著我們壹代又壹代人跋涉前行。
如果有來生,要做壹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壹半在塵土裏安詳,壹半在風裏飛揚;壹半灑落蔭涼,壹半沐浴陽光。非常沈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那麽最後,我們就用三毛的這段文字來結束吧: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為我們留不住歲月,更無法不承認,青春有壹日是要這麽自然的消失過去。
而人之可貴,也在於我們因著時光環境的改變,在生活上得到長進。歲月的流失固然是無可奈何,而人的逐漸蛻變,卻又脫不出時光的力量。
走的突然,我們來不及告別; 這樣也好,因為我們永遠不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