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佛樹的菩提的詩

佛樹的菩提的詩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 (606?-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唐高祖武德年間在洛陽受戒。五十歲時嗣禪宗五祖弘忍,歷六年,升為上座僧。弘忍卒後,開禪宗北宗壹派。卒謚大通禪師。

唐朝初年,他與師兄惠能對話,寫下詩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意思說:身是覺悟的根本(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以前釋迦牟尼在畢缽羅樹下覺悟成佛,後世便將此樹稱為菩提樹),心像明鏡壹樣,能照萬物。物象來時,鏡不增加,物象去時,鏡不減少。這裏的“身”和“心”,實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為了符合詩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惠能(後來稱禪宗六祖)對寫了這麽壹首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 。流傳甚廣,所以後世許多人都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麽菩提樹,其實是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思維樹,是壹種桑科榕屬常綠大喬木。惠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這壹詩句,大概是從佛家理論“四大皆空”裏作了引伸而來的吧! 因為其師兄的: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 。六祖感覺悟禪不徹底,於是他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 。

從字面上講:菩提樹是空的,明鏡臺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壹物的空,又怎麽可能惹塵埃呢?

佛對我說:妳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妳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妳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麽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惠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壹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壹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壹物,

那裏會染上什麽塵埃?

2013年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凈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惠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壹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壹種修行

而最終的說的是壹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對於世間的事情,萬物,需要壹顆寧靜的心,去面對這壹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