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制鹽有哪些過程?

制鹽有哪些過程?

東海邊的海島,自古以來,生計有限,除了討海,就是種田和曬鹽:種田的人,有稻田;曬鹽的人,有鹽田;討海的人,大海也是壹畝浩瀚的田。

鹽田,我們海邊人稱為“鹽坦”,圍在海塘之內,地基用黏土夯實,鋪以釉陶缸的碎片,拍得平坦而堅實,故又名“缸爿坦”。

缸爿坦,以木板或石板為邊框,隔成壹個個方正的格子,既可防止鹵水外溢,也可作為各自獨立的生產單位。

鄉下人慣用的水缸,是些粗糙的貨色。用來鋪築鹽田的缸爿,是次品中的廢品,成色更加斑駁。所以,壹排排整齊的鹽田,在烈日下,顯得格外五彩繽紛。只可惜,當年很少有人願意欣賞這樣的海濱風情,他們說,曬鹽苦死人了。

據考古學家說,這種借助日光、風力的“鹽田曬鹽法”是很晚才出現的制鹽工藝。吾鄉玉環島鹽田盛行,大概是清朝嘉慶、道光年間的事。此前,鹽民制鹽采用“煎制法”,在大竈上,架起大鍋,註入海鹵,燃之煮之。當年的鹽民,就叫“竈戶”或“竈丁”。

清朝玉環的長官陸玉書有《鹽盤》詩曰:“棋盤地漬鹽霜白,鵠面人蒸竈火紅。十裏方圓無別業,攤火燒鹵日匆匆。”鹽盤,是玉環島的傳統產鹽區,詩歌中出現了三個意象,鹽很白,竈火很紅,煮鹽人的臉很黑。

把曬鹽的工藝流程和原理說清楚,我恐怕還要再讀三年的化學書,比如,鹽田的外頭又有灰曬場,以閘門與海水相通,曬場中的灰料如何吸取海水鹽分,又經過幾道工序最終化為鹽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