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大秦賦》,秦國“國歌”出自《詩經》,是哪位秦王創作的?

《大秦賦》,秦國“國歌”出自《詩經》,是哪位秦王創作的?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大秦賦》開播不過12集,這首《無衣》便出現了五六次。

意思是:“誰說我們沒衣穿?與妳同穿那長袍。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戈與矛,殺敵與妳同目標。誰說我們沒衣穿?與妳同穿那內衣。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矛與戟,出發與妳在壹起。誰說我們沒衣穿?與妳同穿那戰裙。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甲胄與刀兵,殺敵與妳***前進”。

什麽是團結?這就是團結,強大的秦人,正是因這團結,才能東出成功,才能統壹天下。

大到國家,小到家庭,都必須團結。

有人嘲笑某些團隊“分贓不均”,書生倒是覺得沒什麽可以嘲笑的,因為“有贓可分”呢,那些嘲笑這些團隊的人,很多連分的資格都沒有。

也有人嘲笑某個家庭內部成員因利益產生了沖突,這也沒什麽可笑的,因為他們前期是團結壹致的,賺到了錢,分多分少都有的分。

嘲笑別人之前,先看看自己有沒有資格。

好,咱言歸正傳,繼續說說這《無衣》。

國歌,在當時那個年代是沒有的,但秦人不管是在重大場合,還是平時都會唱起這首《無衣》,以體現他們同仇敵愾奮勇殺敵,保衛秦國。

準確的說,這是壹首戰歌,只是現在有了國歌的概念,所以有些喜歡歷史的朋友,把這首秦人都會唱且最常唱的《無衣》,稱作秦國的“國歌”。

很多人說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聽歌,這樣做壹點沒錯。

不光是心情不好,人生處於低谷的時候也可以,總有那麽壹首或者幾首歌能讓妳重新振作。

先秦時期詩歌非常多,也非常的流行,很多作者不詳,作者創作的目的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激勵戰亂中的人們,激勵他們活下去,激勵他們努力奮鬥,激勵他們保家衛國,等等。

《詩經》,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是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詩歌,***311篇,作者不詳,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

先秦時期,《詩經》稱為《詩》或《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風》,周代各地的歌謠;《雅》,周人的正聲雅樂,分《小雅》和《大雅》;《頌》,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分《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非常重視《詩經》,將《詩經》作為其門下弟子立言、立行的標準。

300余篇詩歌,為何獨獨《無衣》被秦人喜歡呢?

因為它的作者是秦國的壹位王。

《左傳》載:“申包胥乞師於秦,秦哀公為之賦《無衣》”。

這件事說的是申包胥請求秦哀公發兵救楚國,壹連哭了七日,感動了秦哀公的故事。

伍子胥,大家都知道是誰,春秋時期的吳國大夫、軍事家。

伍子胥的父伍奢曾是楚平王之子建的太傅,因太子受費無極的誣陷讒害,伍奢也受到牽連,他和長子伍尚壹同被楚平王殺害。

伍子胥從楚國逃出之後,跑到了吳國,發誓要報殺父殺兄之仇。

經過不懈努力,他成為吳王闔閭身邊的重臣。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為父兄報了仇。

申包胥是楚國大夫,他發誓復楚,思來想去也只有秦國能夠救楚國。

因此前去秦國求救,可當時各諸侯國打幾年仗,休養生息幾年,誰也不會輕易為誰出面報仇,除非有很大的利益。

幫助楚國壹事,秦哀公沒答應。

申包胥為此壹直哭壹直哭,直到哭到第七日,哭的沒力氣了,秦哀公也想起他了,被他所感動,因此發兵助楚,還創作了那首《無衣》。

當然,《無衣》是否是哀公所做存在壹定的爭議,但書生更傾向於清王夫之先生《詩經稗疏》裏的結論,《無衣》為秦哀公所作。

秦人不跟風,秦王室也不是隨便找壹首詩歌作為戰歌的諸侯王室,這首詩歌若與秦王室成員無關,也不會成為他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