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其本義是指楚地的言辭,後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壹是詩歌的體裁,壹是詩歌總集的名稱(在壹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國文學)。從詩歌體裁來說,它是戰國後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壹種新詩體。從總集名稱來說,它是西漢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壹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莊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
“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張湯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壹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這種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余論》)。西漢末,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漢代人模仿這種詩體的作品,書名即題作《楚辭》。這是《詩經》以後,我國古代又壹部具有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另外,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漢代人還普遍把楚辭稱為“賦”。《史記》中已說屈原“作《懷沙》之賦”《漢書·藝文誌》中也列有“屈原賦”、“宋玉賦”等名目。
在漢代,楚辭也被稱為辭或辭賦。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16篇輯錄成集,定名為《楚辭》。楚辭遂又成為詩歌總集的名稱。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故楚辭又稱為騷或騷體。
九章·橘頌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⑴。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⑵。
深固難徙,更壹誌兮⑶。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⑷。
曾枝剡棘,圓果摶兮⑸。
青黃雜糅,文章爛兮⑹。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⑺。
紛缊宜修,姱而不醜兮⑻。
嗟爾幼誌,有以異兮⑼。
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⑽。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⑾。
閉心自慎,不終失過兮⑿。
秉德無私,參天地兮⒀。
原歲並謝,與長友兮⒁。
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⒂。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⒃。
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⒄。[2]
註釋
⑴後皇:即後土、皇天,指地和天。橘徠服兮:適宜南方水土。徠,通“來”。服,習慣。這兩句是指美好的橘樹只適宜生長在楚國的大地。
⑵受命:受天地之命,即稟性、天性。
⑶壹誌:誌向專壹。壹,專壹。這兩句是說橘樹紮根南方,壹心壹意。
⑷素榮:白色花。
⑸曾枝:繁枝。剡(yǎn)棘:尖利的刺。摶(tuán):通“團”,圓圓的;又壹說,同圜(huán),環繞,楚地方言。
⑹文章:花紋色彩。爛:斑斕,明亮。
⑺精色:鮮明的皮色。類任道兮:就像抱著大道壹樣。類,像。任,抱。
⑻紛缊宜修:長得繁茂,修飾得體。姱(kuā)〕美好。
⑼嗟:贊嘆詞。
⑽廓:胸懷開闊。
⑾蘇世獨立:獨立於世,保持清醒。蘇,蘇醒,指的是對濁世有所覺悟。橫而不流:橫立水中,不隨波逐流。
⑿閉心:安靜下來,戒懼警惕。失過:即“過失”。
⒀秉德:保持好品德。
⒁願歲並謝:誓同生死。歲,年歲。謝,死。
⒂淑離:美麗而善良自守。梗:正直。離,通“麗”。
⒃可師長:可以為人師表。
⒄像:榜樣。
譯文
橘啊,妳這天地間的佳樹,生下來就適應當地的水土。
妳的品質堅貞不變,生長在江南的國度啊。
根深蒂固難以遷移,那是由於妳專壹的意誌啊。
綠葉襯著白花,繁茂得讓人歡喜啊。
枝兒層層,刺兒鋒利,圓滿的果實啊。
青中閃黃,黃裏帶青,色彩多麽絢麗啊。
外觀精美內心潔凈,類似有道德的君子啊。
長得繁茂又美觀,婀娜多姿毫無瑕疵啊。
啊,妳幼年的誌向,就與眾不同啊。
獨立特行永不改變,怎不使人敬重啊。
堅定不移的品質,妳心胸開闊無所私求啊。
妳遠離世俗獨來獨往,敢於橫渡而不隨波逐流啊。
小心謹慎從不輕率,自始至終不犯過失啊。
遵守道德毫無私心,真可與天地相比啊。
願在萬物雕零的季節,我與妳結成知己啊。
內善外美而不放蕩,多麽正直而富有文理啊。
妳的年紀雖然不大,卻可作人們的良師啊。
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種在這裏作我為人的榜樣啊。[3]
2 漢代樂府詩
定義
漢代樂府詩 定義 兩漢所謂樂府指音樂機關。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制成曲譜並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漢書 藝文誌》記:“自孝武帝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 亦可以觀風俗, 知薄厚雲”。漢武帝采詩, 除為考察民隱外, 亦在豐富樂府的樂章, 以供娛樂。
魏晉六朝時, 樂府乃由機關的名稱變為壹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 繼《詩經》《楚辭》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壹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叫做“樂府”,它曾大放異彩,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壹個有機組成部分。
唐代指批判現實的諷刺詩。
宋元以後也稱詞,曲為樂府。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我國的采詩制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夏書·胤征》已有采詩的記錄。流傳至今的《詩經》,當初就要算是壹部官方頒布並為社會認可的標準選本。春秋以後,禮崩樂壞,征戰不休,采詩制度無法貫徹。到了秦代,統壹時間短,百廢待興,雖然已有樂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沒有采詩之實。漢承秦制,經濟雕敝,樂府機關也只能習常肄舊,無所增更,勉強維持而已。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國力變得大為雄厚,乃擴大樂府的規模,采詩夜誦。到東漢,采詩成為政治生活中的壹件大事。光武帝曾“廣求民瘼,觀納風謠”,和帝則派遣使者“微服單行,各至州縣,觀采風謠”。此種風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襲。蕭梁時,社會上已經把“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變而為詩體。劉勰《文心雕龍》於《明詩》之外,另有《樂府》專章。昭明《文選》、徐陵《玉臺新詠》也都開辟了《樂府》專欄。其中既有文人詩歌,又有民間歌詩,亦即凡是合過樂能夠歌唱的歌詩,統統稱為“樂府”。在這兩類詩歌中,民間歌詩是精華所在,並且文人歌詩還是在民間歌詩的甘露滋潤下萌發並壯大起來的,所以我們對民間歌詩應給以高度重視。
北朝於戰亂間隙所奉行的采詩制度,與兩漢壹脈相承。保存在郭茂倩《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的北朝樂府民歌,有的是用漢語創作,有的則為譯文,雖然只有六七十首,卻內容深刻,題材廣泛,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富有與南方大相異趣的粗獷豪放的氣概,呈現出另外壹種風情民俗的畫卷。由於北方各族統治者長期混戰,反映戰爭的題材就要多些,有描寫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苦難的,有歌頌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別是《木蘭詩》,滿懷激情地贊美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是個傳奇人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壹起,被譽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漢魏六朝樂府是中國文學史上壹支奇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直接影響了我國詩壇的面貌。它不僅開拓出了五言詩的新領域,而且對七言詩、歌行體以至律絕,都起了橋梁的作用。
《上邪》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這首漢樂府是在以壹個女子的口吻呼天為誓,“上邪”就是“天啊”,“相知”就是“相愛”,可翻譯成如下白話文:
"蒼天呀!我要與妳相知相惜,長存此心永不褪減。除非高山磨平峰棱,除非滔滔江水枯竭,除非寒冬裏響起雷聲陣陣,除非六月翻飛白雪,除非天與地合為壹線,直到那天才敢與妳將此情此意斷絕!"
3 古詩的意義
“古詩”的原意是古代學者所作的詩。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壹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稱為“古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壹人之辭,壹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說詩□語》)晉、宋時,這批“古詩”被奉為五言詩的壹種典範。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東晉陶淵明、宋代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到了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並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臺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範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因此,梁、陳以後,“古詩”已形成壹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並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並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壹種詩體。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占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壹標題也就成為壹個專題名稱。
古詩體,又稱古風。
俗話說:唐詩、宋詞、元曲
唐代以前的古詩體是壹種不講究格律,也沒有字數句數限制的詩體。唐以後,由於近體詩的產生,詩人為了將古體詩與新興的格律詩相區別,便有意模仿漢魏六朝古詩的寫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從而形成了唐代古體詩的固定模式。其結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詩體,變成壹種處於格律詩與自由詩之間的半自由詩。
古體詩的字數和詩行:
古體詩沒有固定的詩行,也不會有固定的體式。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壹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壹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壹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采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體詩仍以五言、七言為代表。
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寫的人很多。
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股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都是字數整齊的古體詩。另有壹類雜言古詩,詩行裏的字數長短相雜,參差不齊。
古詩歌的常識
1.韻腳:韻文句末壓韻的字,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光霜鄉是韻腳。通常第三句不押韻,但也有不規則押韻的詩(如《望天門山》)。
2.押韻:詩歌辭賦押韻使音調和諧優美,如李白《靜夜思》押ang韻。
3.律詩的結構:***八句,壹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頷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
4.古詩的節奏和韻律:
從句式上看,古詩壹般四字為二、二;五字為二、二、壹;七字為二、二、二、壹、
從意義上看,有時因表意需要也有特殊情況如:勢拔|五嶽|掩|赤城,這樣就成了二、二、壹、二式。
5.因為古詩原沒有標點(標點是後人添加上的),所以壹行為壹句。
涼州詞(王之渙)
唐 王之渙(688—742)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翻譯
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壹般。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壹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杜甫《望嶽》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 壹覽眾山小。
全詩沒有壹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壹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麽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裏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了是經過壹番揣摩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刺雲天”這類壹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裏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壹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壹面為“陽”,山後背日的壹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壹昏壹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裏,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眼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壹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壹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壹春。”有時單用壹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壹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壹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壹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麽這兩句詩千百年來壹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靡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壹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也寫出了詩人的偉大抱負和雄心壯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