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曹操喜歡玩遊戲,就連送大軍出征也不例外,這次的遊戲叫做“傳令旗”。
遊戲規則是這樣的:曹丕和曹植,帶著令旗分別從東西二門出發,於第二天辰時之前,把令旗送到位於城南的曹洪處,逾期者,以延誤軍機之罪論處。
看上去好像挺簡單的,對吧?
壹點都不簡單,誰都知道這是“世子選拔賽”第壹回合。看上去是兄弟相爭,實際上是四國大戰,哪“四國”呢?除了曹丕和曹植,還有曹操和以荀彧為首的漢官集團。
既然這個遊戲不簡單,那其中必然有很多隱含的信息是曹操沒有明說的——俗稱“挖坑”。這壹點,楊修看到了,司馬懿看到了,荀彧也看到了,作為莊家的曹操,自然更是心知肚明。
『貳』
第壹個坑就是,兩個人,兩面令旗,但只有壹個曹洪,而且接完令旗就走人。先來後到,後到者輸,這是壹場競速遊戲。但,誰都知道曹丞相不會這麽簡單,吃飽了撐得讓二位公子賽馬,壹定還有坑,繼續挖。
楊修才思敏捷,立馬就找到了第二個坑——路上肯定有人阻攔。同時,他從中解讀出了壹條更為重要的信息,曹植仁厚有余而殺伐不足,此舉正是要考驗曹植在關鍵時刻是否真的能夠狠下心來——這是為君者的必修課。所以,楊修給曹植出的主意是,擋我者死。
同樣是第二個坑,司馬懿也看到了,不僅看到了,還多看了壹步——問題不在於殺不殺人,而在於殺人的性質——這是壹個兩難的選擇,曹操要看的,就是在兩難的狀況下,曹丕和曹植的選擇,根據二人的表現,決定世子誰屬。
要做到使二人陷入兩難的境地,壹不能派很多人去阻攔,這樣就算想打也打不過;二不能派有身份的人去阻攔,這樣想殺也不敢殺,萬壹殺了代價也未免太大,曹操不會這麽傻;三不能把阻攔地點設在城外,這樣不可控因素太多,誰知道會出什麽幺蛾子。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讓門吏把他們攔下來,司馬懿可能想到了,但是他沒說。
那麽好了,現在問題就變成了——“如果殺了奉丞相令的門吏,是什麽性質?”,雖然我不清楚當時的律法具體是如何規定的,但能肯定壹點,就是其後果定然不能與貽誤軍機相比,否則楊修也不敢明目張膽地慫恿曹植殺人。既然如此,那為何不幹脆讓曹丕殺了門吏,送旗取勝,豈不更好?不可,因為這個門吏,曹植殺得,曹丕殺不得。為何?因為對曹植和曹丕來說,同樣是殺門吏,風險和收益完全不對等。
曹丕已經是五官中郎將,兼領校事府,就算贏了,加官不大可能,進爵也沒多大意義,再加上曹操有意打壓,殺門吏之事又可大可小,萬壹問起罪來,功過不能相抵,下獄事小,失心事大,得不償失。而且以當時的形勢來看,曹丕是占優的壹方,對曹丕來說,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絕不能讓人落下道德上的口實。所以,司馬懿給曹丕出的主意是,不違臣禮,不違子道。
反觀曹植,贏了的話,自然是加官進爵,而壹個小小的門吏,曹操也不會真放在心上,或許還會誇上曹植兩句;輸了的話,曹操也絕不會刁難他。從短期來看,這種低風險高收益的事情,做成了就賺到了,做不成也沒多大損失。但從長期來看,如果曹植真的輸了,怕是相當壹段時間之內,曹操都不會、也不敢給他機會讓他去爭這個世子,朝臣們,都在那兒看著呢。
曹丕和曹植,壹個可以做(殺門吏)卻不能做,另壹個看似可以不做但實際上不得不做。司馬懿兩邊都看得很清楚,楊修看清了自己那邊,另外壹邊看沒看清我不好說,但我猜,他沒司馬懿想得這麽透徹。
『三』
第二天壹大早,曹丕和曹植果不其然遭到門吏阻攔。
楊修見曹植仍舊猶豫不決,提劍殺人,帶曹植縱馬出城,直奔城南而去。而曹丕氣急之下,欲奪門而出,卻被司馬懿攔了下來,憤然回府。(請註意這個細節,此時,曹植與楊修、曹丕與司馬懿之間的合作,還遠不如當年曹操與郭嘉、荀彧之間默契)
等曹丕二人來到丞相府之後,竟不得曹操召見,曹丕心下壹沈:壞了。
不過,誰也沒有看出來,這是曹操做的壹個局,做給誰看呢?這裏先賣個關子,待會兒再說。
其實還有壹個人,比曹丕更擔心,誰呢?荀彧。不信妳看,曹操讓荀彧宣旨的時候,荀彧的表情。
然而,荀彧的擔心並沒有持續多久,在打開聖旨的那壹瞬間,他就明白了,不過他還是不敢相信,直到曹操跟他再次確認了壹遍。
宣旨完畢,荀彧終於舒了壹口氣,這“世子選拔賽”第壹回合,就算是結束了,而結果,比他想象中的還要好——曹丕贏了。
等等等等,這都哪兒跟哪兒啊,受封的可是曹植,下獄的才是曹丕,怎麽能說是曹丕贏了呢?
解釋壹下為什麽,重點來了,敲黑板!
先來看壹下聖旨的內容,受封的除了曹植,還有曹彰。嗯,還有曹彰,還有曹彰?曹彰……是誰?
曹彰,字子文,綽號“黃須兒”。排行老三,曹丕的弟弟、曹植的哥哥,聖旨裏,曹彰的名字是排在曹植前面的。用曹操自己的話說,曹彰是“壹介武夫,不肯讀書”。從偏愛曹植和曹沖就可以看出,在曹操這個詩人眼裏,曹彰從來就沒進過“世子候選人”的名單。
那曹植和曹彰壹起受封,是啥意思?其實,這又是曹操做的壹個局(丞相真乃做局高手,Orz……)。
事情的真相是,這次封賞,跟“送令旗”,沒有半毛錢關系,要不把曹彰弄進來參合啥呢?此外,送壹面令旗就能封侯,這幸福來得也未免太突然了吧?曹操做這個局,就是為了讓人把這兩件本來並沒有關系的事情聯系起來,方便他後面行事,什麽事?待會壹起說。
說個題外話,在古代,君王或諸侯在選定繼承人之後,並不會直接將其立為世子,而是會先做這麽壹件事情,就是先給落選的人(當然他們自己還不知道)封爵,並將其趕到各自的封地上去,以免他們留在京城繼續爭位,以致內亂。明成祖朱棣當年,就是這麽做的。而曹操遷都鄴城會後,不也把曹植留在許都了麽?還因此引發了壹場更大的腥風血雨,這個以後再聊。
這是第壹個證據,緊接著,曹操就丟出了第二個證據,只不過除了荀彧,其他人都沒看出來。這個證據是什麽呢?——曹操要帶曹植和曹彰去打荊州。
此舉有兩層含義。前面說了,按照慣例,封爵之後,曹植和曹彰是要去封地的,不過以當時的情況,根本去不了,所以曹操就想了壹個變通的辦法,就是把這兩兄弟帶在身邊,壹來可以防止他們在後方搞事情,二來也能讓曹植去撿幾個功勞,這是第壹層含義。
第二層含義就是,他要把曹丕留下來,這又是什麽意思?古有成例,諸侯出征,世子守城,如果是皇儲的話,就是“太子監國”。雖然曹操還沒有宣布立曹丕為世子,但這個時候,曹操確實是把曹丕當成最佳世子人選來看的。之所以沒有正式冊封,是因為曹操還沒有百分之百的放心,他還要繼續試探曹丕。
說試就試,曹植壹行人離去之後,曹操把曹丕和司馬懿叫了進來。
事實擺在眼前,曹丕無可抵賴,只得去大理寺待罪,曹操順手把司馬懿也給關了進去,這是第三個證據。
什麽?這怎麽就是第三個證據了?
理由有三個。第壹,如果曹操真要罰曹丕,絕不會讓曹丕直接去大理寺“待罪”,至少也是定罪,甚至量刑,然後再關押。第二,就算曹操把司馬懿也關進去,也不會讓二人關在壹起,把司馬懿跟曹丕關在壹起,壹來是為了讓司馬懿照顧曹丕,總不能讓曹丕凡事親力親為吧,二來是要司馬懿去給曹丕打氣的,雖然司馬懿還沒有荀彧看得如此通透,但至少他知道這次的後果絕沒有曹丕想得那麽糟糕,十天時間雖不太長,但也絕不算短。第三,看看曹丕和司馬懿在獄中,還有多大能耐。
然後再回憶壹下,曹操動真格的時候是什麽樣的狀態?肯定不是現在這種似笑非笑,輕松寫意的語氣,這是第四個證據。此外,曹操和曹丕這番對話也是值得仔細品味的,待會再做壹個簡要分析。
說回荀彧,在他瞥見聖旨內容的壹瞬間,腦子裏瞬間就閃過了這些念頭,他立馬就明白了曹操的用意。所以,他前後的表情和神態差別才那麽大。所以,他才說出了圖中的這句話。
尚書令,不愧是官場老司機。
下面,來揭曉謎底,曹操做這個局,要行的是什麽事?又是做給誰看呢?
還有十天,曹操就要出發親征荊州,在此期間,要確保許都不出任何意外,他才能放心南下,這就是曹操要行的事。曹操就是讓所有人都以為,這次“傳令旗”的結果,就是他們所看到這個樣子,他要讓所有人都不再關註“世子之爭”,該慶賀的慶賀(曹植、楊修),該偷笑的偷笑(荀彧)、該勸諫的勸諫(崔琰和其他朝臣)、該求情的求情(卞夫人)。大家都不生事,許都太平。
當然,我個人還有壹點臆想,就是基於劇中楊修的表現,曹操壹定要糊弄的就是他,因為這個人有點小聰明,又偏愛生是非,現在還不能對他下手。所以妳看,曹操封賞曹植,和他責罰曹丕,都是分開的,就是不想讓楊修在場,以免他看出端倪,否則以楊修的脾性,壹定會再生事端。至於我猜的對不對,後面自有分曉。
說到這裏,我不知道妳有沒有壹點好奇——曹操為啥突然就玩了這麽壹個遊戲?
『肆』
話說那天荀彧因為劉禎之事去找曹操,言語間透露出朝臣們的看法,丞相過分打壓曹丕,恐有“廢長立幼”之嫌。曹操也不生氣,反而翻出了壹件陳年舊事,就是當年荀彧和郭嘉給曹操的立儲建議,如今郭嘉已逝,荀彧猶在,是時候揭開謎底了。
荀彧自然知道他寫的是“立長”,但郭嘉寫的是什麽,要說這麽多年來他不好奇,恐怕連他自己都不信,郭嘉寫的什麽呢?——“立賢”,其實從這裏,就可以看出郭嘉和荀彧在很多地方的不同之處,不過這不是本文的重點。
重點是,“立長”很好理解,指的就是曹丕,這“立賢”嘛,就令人費解了,曹操也看不明白,不知道說的是誰。荀彧奉承了壹句,想必丞相心中有數,而曹操卻打了個馬虎眼,又扯到曹沖身上去了。
翌日,曹操就玩起了“傳令旗”,荀彧知道,這是給二位公子出的考題,考的還不是他們,而是他們背後的楊修和司馬懿。
由於曹植和曹丕的性格不同,在曹操心裏,對二人的期待是不同的,他要看的就是楊修和司馬懿這兩個謀臣是否能夠幫助他們克服自己的短板。
現在我們知道,其結果是曹操喜聞樂見的,不過楊修雖然幫曹植沖出了城門,其表現卻稍遜壹籌,讓曹植落了口實。而另壹邊,曹丕經司馬懿指點,與曹操之間的壹問壹答,可謂超出了曹操的預期。我們來仔細看壹下,括號裏是曹操的心理活動(我猜的)。
曹丕:“臣無能,未能將軍令送到,特來向父親請罪。” (承認錯誤)
曹操:“軍令為何未送達?”(妳給我解釋清楚)
曹丕:“今日全城戒嚴,兒臣未能出城。故,軍令未能送達。” (陳述事實)
曹操:“妳手持軍令,卻被區區的壹道城門阻攔,有人阻攔,妳為何不先斬後奏?” (妳咋不學妳弟弟?)
曹丕:“兒臣的軍令未能送達,子建的軍令也能送達,並不延誤軍機。門吏也奉父親之命,兒臣不敢殺他。臣寧忠孝而死,不願忤逆而生。” (顧全大局,先公後私,還很聽話)
(曹操聽到這都站起來了)
曹操:“好壹個不敢,孤只說了壹件事,妳卻心想好幾樁,我看妳越來越像他們了(看著荀彧)。”(妳倒籠絡了不少人心)
以曹操對郭嘉的了解,曹丕的所作所為、壹言壹行,已經算得上是“賢”。所以說,“世子選拔賽”第壹回合,荀彧壹票、郭嘉壹票、曹操棄權,曹丕勝。
曹操把曹丕和司馬懿下獄的原因前面已經解釋過了,不再贅言。曹操本就打算出征之前放了曹丕,只不過,有人給他臺階下的話,這事兒做起來會更自然壹些。
荀彧知道,所以他撬動了崔琰;司馬懿也知道,所以他撬動了卞夫人。
不過,雖然這次曹丕才是真正的贏家,但卞夫人和朝臣們的壹番作為,卻又使得曹操心裏多了壹分忌憚,只不過,此時的曹操大權在握,仍是喜大於憂。
『伍』
從司馬懿在“世子選拔賽”第壹回合中的表現,我們可以總結出三條經驗:
1、問題的性質,有時候比問題本身更為重要。
2、同樣的問題,人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同。
3、為了長期利益,可以戰略性放棄短期利益。
最後,來思考壹個問題,在曹操和曹丕的對話中,有壹句話是“世子選拔賽”第二回合的關鍵,這句話是哪句話?
作者:曉夜的感恩日記
鏈接:/p/bcaffe7b2da8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