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陸遊杜甫資料

陸遊杜甫資料

杜甫(712-770),字美,祖籍河南珙縣。祖父杜是初唐著名詩人。青年時代,他遊歷江浙、河北、山東,兩次與李白相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年),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唐玄宗的科舉考試。由於奸臣李的阻撓,沒有壹個考生被錄取。從此沒有辦法上進,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他才得到“由衛領府入”的職位,負責看守兵工廠。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正在鳳縣(今陜西蒲城)探親。第二年,把家安在鄞州(今陜西省富縣)羌村,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起義軍俘虜,帶到被占領的長安,期間目睹了起義軍的殺掠暴行和人民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年)四月,他才冒險到肅宗的暫居地鳳翔(今陜西鳳翔縣),被授予官職左。不久後,他因幫忙看家,被貶為參軍化州書記。此後,他對現實政治非常失望,放棄了官職,舉家西移,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他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了壹座草堂,名曰杜甫草堂。後來,他被嚴武推薦為校勘部的科員和員外郎。嚴武死後,離開成都,壹家人住在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後,從夔州到江陵、衡陽。唐太宗五年(770),詩人死於湘江壹舟。

他的詩歌在藝術上以豐富多樣著稱,時而豪放奔放,時而陰郁悲涼,或絢麗多姿,或質樸無華。他擅長格律詩,也是新樂府詩風的開創者。他的詩節奏和諧,遣詞造句精煉,“醉心於人間性善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中國文學史上,被譽為“詩聖”。他的1400多首詩流傳至今。這是杜少陵。

杜甫草堂是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位於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河畔,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居住成都時的故居。

杜甫(公元712-770),字美,號少陵夜老,因任工部督學,又被稱為杜工部。河南珙縣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時期,壹生坎坷,最終失敗。因其詩歌創作的輝煌成就,被譽為“詩聖”,至今流傳詩歌1400余首。

公元759年冬末,杜甫為躲避安史之亂,流亡成都。第二年春天,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在美麗的浣花溪旁建起了壹座小屋,就是他詩中所說的“萬裏橋西府,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他在這裏生活了近四年,留下了240多首詩歌,如《春夜喜雨》、書香等名篇,其中《茅屋被秋風吹破》是千古佳作。

杜甫在成都生活交遊,詩文書畫,奇葩層出不窮。“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陵秋雪,吳棟萬裏船停門口。”這首《四絕句(第三)》生動地描繪了詩人在草堂看到的伯家的春色。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壹依靠的杜甫不得不忍痛告別成都。

如今的杜甫草堂經過多次修復,占地240多畝,是成都最集中的旅遊景點之壹。草堂內,楠木參天,梅竹成林,溪流蜿蜒,橋亭交錯,柴門花徑,曲徑通幽,園林格局典雅秀麗。建築從正門開始,依次是大廟、詩史殿、柴門、工部殿。其中大廟和柴門是杜甫詩中提到的草堂的原始建築。詩史殿正中是杜甫的塑像,殿內有歷代名人題寫的對聯和匾額。工部神龕裏有壹幅杜甫畫像,同行的還有陸遊和黃庭堅。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館藏各種資料圖書3萬余冊,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時期杜甫詩歌的精刻、影印、手抄本,以及各種現代印刷本,還有15種語言的外文譯本和韓國、日本出版的120多種中文版畫。杜甫壹生寫了1000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吏》。杜甫的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臭路凍死骨!”這首不朽的詩被中國人民世世代代銘記。“節約的時候敢愛死,孤獨的時候又害怕!”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表現,也是他的詩歌廣受歡迎的原因。杜甫的愛國熱枕在他的《春望》、《皇軍收復黃河兩岸》等名作中也十分豐富。在《三官》《三告別》中,他歌頌了廣大人民群眾忍受各種痛苦的愛國精神,甚至向讀者展示了他那顆愛國愛民的童心。出於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必然會對統治階級奢侈放蕩的嘴臉和禍國殃民的罪行產生強烈的仇恨。這壹點,在不朽名作《車店》、《兩為道》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壹個偉大的愛國者對國家和人民的關心必然會以其他方式表現出來。杜甫的壹些關於事物和風景的詩,甚至那些關於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都滲透著對祖國和人民的深厚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朝衰落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地、忠實地、深刻地反映了極其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什麽樣的險惡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中國文學的歷史長河中,杜甫詩歌的認知功能、借鑒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是不可企及的。

杜甫詩歌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往往把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描寫中,讓事物自己打動讀者。比如《兩為道》中,詩人並沒有直接斥責楊兄妹的放蕩,但從他們的衣著、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寫中,作者的愛恨態度已經充分顯露出來。

杜甫的詩樸實、通俗、寫實,但技巧性很強。他還經常使用獨白和諺語來突出人物的個性。

杜甫的詩在刻畫人物的時候,特別擅長描寫細節,比如有壹段描寫北伐戰爭中妻子兒女的話。

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上可以概括為沈郁頓挫。這裏的抑揚頓挫指的是文章的深層意蘊,而頓挫指的是感情、語氣、音節的起伏。

這些都奠定了杜甫在中國三千多年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聖”地位。

這個地方。

==================================

陸遊(1125 ~ 1210),南宋詩人,越州殷珊(今浙江紹興)人。

陸遊從小學而不倦,在亂世的人生經歷中深受愛國主義教育。20歲嫁給唐婉,被母親強行分開。這種感情上的痛苦持續壹生,《釵頭鳳》《神原》等名作都是這個原因。29歲到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考中第壹名。因為他生活在秦檜的孫子之前,也因為他沒有忘記國恥,所以在第二次面試時,他被從名單中刪除。後夔州(今四川奉節)通過判案,代理周樹、嘉州、榮州,任法官、知府。到了二年(1175),陸遊應邀出任蜀中參議員,範成大鎮。到了惜春五年,陸遊的詩歌越來越有名,被孝宗召見,但並沒有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撫州、江西做了兩次推廣常平茶鹽的公務。他在江西任職時,當地發生了水災。他“安營紮寨”,親自到災區視察,“把救濟品分發到慈善倉庫,把小米送到各縣人民手中”。沒想到,他違反規定,以“越權”的罪名回家了。在家鄉生活了6年後,陸遊又被稱為兗州(今浙江建德)人周知。惜春十五年,陸遊離開兗州,回到家鄉。不久,他被召到臨安當武官。次年,光宗即位,被任命為朝醫。所以他甚至寫信勸說法院減稅。結果他被彈劾,再次被罷官,罪名是“嘲諷浪漫派”。之後陸遊長期生活在農村,於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 65438+10月26日)去世。

陸遊是壹位創作特別豐富的詩人,詩集有9300多首。他的詩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壹個時期是從青年到中年(46歲)入蜀之前。這壹時期的詩歌只有200首左右,作品以詞的形式為主,沒有經過生活的豐富。第二個時期是他入蜀後,64歲退位,回到東方。時隔近20年,詩作2400余首。這壹時期是他在南鄭參軍,充滿戰鬥氣息和愛國激情的時期,也是他詩歌創作的成熟期。第三期是長期隱居在家鄉殷珊直至去世,也是20年,現存詩近6500首。詩中透著壹種田園詩的味道,不時流露出壹種人生的蒼涼感。“詩在無人愛之時作品”,可以看作是表達了他此時的某種心境和藝術境界。此外,在這壹時期的詩歌中,也有樸實、踏實的創作風格。在陸遊三個時期的詩歌中,貫穿著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尤其是他中年入蜀以後,這不僅在當代詩人中是傑出的,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陸遊的詩可以說是兩種風格都有,無論是古典、格律、絕句,都有佳作,其中七律寫得多,寫得好。在這方面,陸遊繼承了前人的經驗,同時又豐富了自己的創作,所以有人說他和杜甫、李商隱壹起完成了七律(舒舒《壹瓶水》詩)創作的“三變”,他的七律在當時是無與倫比的。陸遊《七律》中,名篇張浚的句子確實是重疊的,大家都在背誦,如“江生無盡英雄恨,天意無私”(黃州);“萬裏關河孤枕夢,連風雨四山秋”(《枕邊人》)等等。這些名言,或氣勢磅礴,或如畫,既穩重相映,又生動細膩。除了七律,陸遊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應該算是絕句了。陸遊的詩歌雖然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風格,但從總的創作傾向來看,還是以寫實為主。他繼承了屈原等前代詩人憂國憂民的優良傳統,立足於自己所處的時代,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陸遊的詞創作既是壹部工作詩,又是壹部長詩。因為他對這種詩風不太重視,所以字數不多,現存字數130 * *。他的詞也是風格多樣,各有特色。有很多優美纏綿的詞,接近宋詞中的婉約派,比如著名的“釵頭鳳”。但有些詞往往是表達對生活的深切感受,或表達高超的心性,如“蔔算子”、“驛外斷橋”、“雙頭蓮花”、“鬢上繁星”等,或遠或深意,或近於蘇軾。但最能體現陸遊人生經歷和人格特征的,是他慷慨激昂、充滿愛國激情的詩作,如《漢宮春光》、《雕箭雕弓》、《春光》、《強歲從軍》、《告白我情》、《萬當年》、《宮中夜行》、《雪晴混沌》。這類詞接近辛棄疾。陸遊也寫了不少散文,頗有造詣。其中,記碑文、序跋,或描寫人生經歷,或抒發思想感情,或寫詩,最能體現陸遊散文的成就。同時,在詩歌中也不時表現出愛國情懷,如《荊湯甄集》、《通胡歌集》、《舒威喬氏》等。